遠觀近鑒宋朝人•120·米信:多行不義必自斃?
南宋鎮墓武士雕像
米信(926-992),《宋史·卷二百六十·列傳第十九》有傳。
本傳記,米信原名米海進,是居住在契丹族西鄰、後被契丹征服、成為契丹附庸的奚族人。
米信少年時勇敢強悍,以善于射箭聞名。
廣順元年(951),後周太祖郭威取代後漢,即位為帝,米信成為禁軍“護聖軍”軍兵。
顯德元年(954),後周世宗征伐北漢,在高平(今山西高平)險勝北漢軍隊,米信因功升任禁軍“龍捷軍”中沒有實際職任的“散都頭”。
六年(959),宋太祖任後周禁軍“殿前司”首領“都點檢”,把米信招到帳下,做了親随,米信傾心投靠,把自己的名字改為米信,以示對宋太祖忠心不二,宋太祖任命他做了親軍低級軍官“牙校”。
宋太祖建立宋朝的第一年即建隆元年(960)正月,提拔米信為禁軍“殿前司”指揮使,後升“殿内省”所屬尚食、尚藥、尚衣、尚舍、尚乘、尚辇等六局之一某局正七品的副職“直長”。宋朝軍官的官階都定得很低,正七品武官,已經接近于中級軍官。
當年九月,駐守揚州(治今江蘇揚州)的後周淮南節度使李重進起兵反宋,宋太祖親征李重進,米信手持弓箭護衛宋太祖,作戰中,一名李重進部下的騎兵偵察兵向宋太祖所在地方進擊将,米信張弓搭箭,一箭将其射死。
戰後,米信升任殿前司所屬禁軍、由武臣子弟、低級軍官中智勇雙全的人才能充任,職在扈從皇帝,拱衛京師的騎兵“内殿直”指揮使。
開寶元年(968),米信改任殿前司禁軍指揮使、遙領郴州(治今湖南郴州)刺史。
九年十月,宋太祖去世,宋太宗繼位,米信轉任“散都頭指揮使”(此處疑《宋史》有誤,或應為散指揮使。宋初軍制,都頭與指揮使是同一職任的不同稱謂,而宋軍無“散都指揮使”職位或稱謂),升官職為遙領高州(治今廣東高州)團練使。
宋太宗即位的第三年即太平興國三年(978),米信升官職為遙領洮州(治今甘肅臨潭西南)觀察使。
四年,宋太宗親征北漢,任命米信為“行營馬步軍指揮使”,與大将田重進分别率領各路宋軍作戰。北漢派部隊偷襲宋軍,米信率部将其擊敗,殺死北漢偷襲部隊将領裴正。
宋軍攻滅北漢,移兵攻打契丹所據的幽州(治今北京)。宋軍慘敗,很多将領受到貶斥,但米信因作戰有功,升任保順軍(治今山東無棣)節度使,成為擁有最高軍職的封疆大吏。
當時米信的親族大半居住在奚族的祖地長城以北的塞外,米信哥哥的兒子米全從朔州(治今山西朔州)投奔他。
米信将情況彙報給宋太宗,宋太宗召見了米全,派出精銳部隊保護米全走驿道趕赴代州(治今山西代縣),尋機接其親屬歸宋。
但米全宿在代州滞留一年多,契丹邊境防守嚴密,沒有實作。米信慨然歎息:“忠孝不兩立,我正想以身徇國,豈能再顧親戚!”面向北方嚎咷痛哭,告誡子侄輩以後不要再說這個事。
五年,米信受命與郭守赟等将領一同支援駐紮定州(治今河北定州)的宋軍。
六年秋天,米信升任定州駐軍長官“駐泊部署”。八年,改任彰化軍(治今甘肅泾川)節度使。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發起征伐遼國的“雍熙北伐”,派出東、中、西三路大軍再次攻伐遼國,任命米信為“幽州西北道行營馬步軍都部署”,為中路軍主将。
米信率部在新城(今河北高碑店)打敗遼軍一部。稍後,更多遼軍來戰,宋軍失利退卻,米信獨自率領麾下“龍衛軍”三百名軍兵奮戰不退,遼軍将米信等重重包圍,兩軍陣前箭如雨下,米信接連射中數名遼軍,麾下軍兵多數戰死。
戰至傍晚,米信手持大刀,率領跟随的騎兵大聲呼喊,發起反攻,殺敵數十人,遼軍略微退卻,米信率領百餘名騎兵突出重圍。
但“雍熙北伐”整體作戰失敗,戰後,米信因“所部行軍、作戰無紀律”,按軍法應予處死,宋太宗下诏,予以特别寬恕,隻将其降職為右屯衛大将軍。
第二年,米信恢複節度使官職,受任為彰武軍(治今陝西延安)節度使。
端拱初年(988),宋太宗下诏在邊疆地區設定“方田”即軍事屯墾區,任命米信為“邢州(治今河北邢台)兵馬都部署”,監督實施。
二年,米信改任橫海軍(治滄州,今河北滄縣東南)節度使。
米信不識字,做事多橫行不法,出任橫海軍節度使,宋太宗指令另一軍将何承矩為他的副職,負責處理滄州政務,後何承矩轉任監管軍屯事務,米信兼管政務,更加肆意而為,給軍兵的犒賞很少,卻私下購買絹帛,讓到京城彙報稅賦情況的“上計吏”帶着,假稱是政府财物,以偷漏關稅,被宋太宗查出。
四年,宋太宗将米信召回京城,任命他為沒有實際職任的右武衛上将軍。
五年(992),米信出任“判左右金吾街仗事”,負責管理殿内宿衛、皇帝車駕巡幸時勘箭喝探、警場清道、巡視街市、糾察違法、送諸道節度使旌節等事。上任不足一月,京城小吏、兵卒就有很多就毫無罪錯地受到打闆子、鞭打。
米信還強買官民财物,他的妻子去世,米信買地埋葬妻子,挖了所買土地中百姓人家的祖墳。他的家奴陳贊年老有病,米信竟陳贊亂棍打死,被陳贊家人告發。
宋太宗指令禦史台審案,米信“供認不諱”。但未等案結,禦史台将案情向宋太宗彙報,米信即去世,享年六十七歲。
宋太宗對米信還是很優待,在他死後沒有再追究他的罪責,反而贈予他“橫海軍節度使”榮譽職銜。
《宋史》傳後之“論”說,米信等人多數靠武藝、勇敢起家,雖然沒有知識,卻因忠心朝廷,立有戰功,但他們始終享有富貴,而沒有象漢初韓信、彭越一樣“兔死狗烹”,是因為宋太祖、太宗對他們“駕馭有道”。而米信雖然所作所為多橫行暴虐,仍不失為一名骁勇剛毅的戰将。
我則覺得,《宋史》本傳最後所記米信的做人做事和他的死,大有“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意味。
宋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