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愛是我想拉你的手,卻大力握痛了你」

「愛是我想拉你的手,卻大力握痛了你」
「愛是我想拉你的手,卻大力握痛了你」

有人問:愛和被愛,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在小說電影等文藝作品裡,「愛」是一種被高度浪漫化的存在;在 Gary Chapman 博士的理論中,「愛」被描述成五類具體的動作。

在生活裡,愛好像是某種混合物。它有時給你一拳,有時又給你一粒甜棗。

本期簡單聊聊,我們邀請心理咨詢師李清華、王莎、戴春濤,聊聊什麼是愛、如何夫妻?

「愛是我想拉你的手,卻大力握痛了你」

李清華:愛是一種對自我的重組

「愛」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複雜神秘、變幻莫測的主題。愛的高度不确定性,決定了愛的本質常常不可避免地和「受傷」聯系在一起。

最近大火的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中的黃亦玫,她很特别的一點是:面對每一段愛情,她都是如此的「忘我」,如此的投入,可以為「他者」讓出很大的自我空間,允許别人來影響和改變自己,允許自己在每一段關系中「受傷」,同時去重組自我。

「愛是我想拉你的手,卻大力握痛了你」

▷ 《玫瑰的故事》

我認為目前人們遇到的親密關系危機,很大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内心并沒有做好迎接負面體驗的準備,或者不允許自己受到傷害。我們變得小心謹慎、計算得失、自我設防,緊緊守護着自己的疆土,不願意為此退讓和妥協任何的自我。

親密關系作為一種高度融合的關系,「他者」會逐漸潛入我們的自我,難以避免地威脅到我們原有的自我秩序,這個過程會需要我們犧牲自我主體性,來适應他者的入侵。如果我們總是希望得到積極的體驗,而拒絕任何消極的體驗時,其實我們就拒絕了愛本身。

在這個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對愛的了解和定義也在悄無生息地發生變化。大多數時候我們渴望的愛是「使我安甯」「讓我完整」「我被看見」,也許我們對關系的期待越來越變得「以我出發」「為我所用」,充滿了「取用」原則。

韓炳哲在《愛欲之死》中深刻地揭露了這一點:我們對「滿足」的期待,讓一切都充滿了「服務自我」的消費色彩。愛情也不可幸免的成為一種「滿足自我」「服務自我」的消耗品。

對于費奇諾而言,愛情是「我愛你,而你也愛我,我在你中找到我,而你也想念我,我将自己舍棄,進入你,而你接受我,于是我找回了自己。如果我們能在愛中忘卻自己,這種忘卻幫助我們找回自己,重新擁有自己,這就是「他者的饋贈」。

在我的了解中,愛需要我們放棄自己原有的某些部分,比如自己原有的信念或幻想,可以去「忘我」地體驗,充分與對方聯結,深入到對方的世界和精神中。你願意嘗試走出自我、成長、領悟,在與另一個人的碰撞中去重組自我。

「愛是我想拉你的手,卻大力握痛了你」

王莎:愛是我想拉你的手,

卻大力握痛了你

有一部評分很高的卡通片叫《機器人之夢》,講的是一隻小狗和機器人之間的愛和分離。

在影片裡,愛是我想拉你的手,卻大力握痛了你。也是待痛消去後,主動回握時輕柔的觸感。愛是給你提供遮風的臂彎,看你長大,幫你一次次學習飛翔;愛是待你長大離開時,久久擁抱我的溫暖;愛是和你散步時你交換了位置,我發現你擋在我和危險之間。

「愛是我想拉你的手,卻大力握痛了你」

▷ 《機器人之夢》

愛可以帶來什麼?我想到的是一個「安全型依戀」的人。

Mary Ainsworth 的陌生情境實驗發現,能得到良好回應和照顧的孩子,更能正視自己的依戀需求、也更能忍受孤獨,更獨立,更有探索性。簡而言之,愛可以帶來安全感和勇氣。

但沒有愛會發生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讓數量巨大的孩子離開家園,他們無精打采、情緒低落,還會病倒。但有親人陪伴的孩子死亡率會顯著降低。

在真實生活中,愛可能是一種很複雜的感受。因為它附帶了文化内涵和社會關系,被環境、經濟、制度制約。

比如,雖然《機器人之夢》隐去了性别、年齡、血緣,種族來傳達愛,隐不去的是權力和環境。

小狗總是有着更大的權力。機器人是被小狗選擇和買回,而機器人沒有選擇權。機器人的待遇也取決于買主。在私家車上,同款機器人一直被踢打,滿臉悲傷。

即使機器人和小狗之間有愛,依然有可能被一道鐵欄杆隔開。

「愛是我想拉你的手,卻大力握痛了你」

▷ 《機器人之夢》

那道栅欄,就像現實生活中制約我們的各種因素。

比如經濟下行、環境内卷、結交和維系朋友的時間/空間成本變高……大多數人或忙于生計,或為家庭操心。通勤、賬單、孩子教育……我們在為愛做各種日常瑣事,但卻很少能直接表達和感受愛。

但愛的感受是,即使我們暫時不會愛,但我們都在學習怎麼去愛。即使權力不對等,我知道你并不會用權力來傷害我。即使生活不如意,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面對。我們知道那扇鐵栅欄隔不開你我,而有一天它終會被大家一起打開。

「愛是我想拉你的手,卻大力握痛了你」

戴春濤:如何愛一個人?我們常以為愛一個人,無論對方做什麼都要接受,并隻能有正面的情感體驗,否則就不是「無條件的愛」。父母打罵犯錯的孩子時,不許孩子哭泣,因為這是出于愛,出于「為了孩子好」;孩子被教育「隻有孝敬父母才是愛」,否則就是不成熟、不懂事。在許多類似的情境中,當事人的體驗是被否認和忽視的,并且時常被某些社會規則或文化所限制。通常面對這樣的愛我們有口無言,隻能沉默或者向内攻擊自己,引發内疚、羞恥等感覺,認為是自己不好的。在我們成年後,面對親密關系中的對方,我們習慣用憤怒、回避、忍讓等方式來處理沖突和沖突,忽視了以這些方式應對時自己的不适感。如果我們不能正視自己在與他人關系中的體驗,我們就無法真正地愛一個人。想要學會愛一個人,首先要關注自己的感受,對方的某一個行為引起的感受是什麼?為這一感受命名。比如,伴侶說了不合适的話或者做了過界的事情,關注并命名自己感受到的情緒是憤怒、委屈還是自責,或者其他任何合适的描述。其次,探索這一感受與自己的價值觀有什麼關系。是 ta 說話的語氣還是内容,讓你感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