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二伏,今年的二伏依然是20天,占了整個伏天的一半,基本在大暑節氣當中,最熱的時光裡,最炙熱的考驗。
北方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說法。二伏當天要吃碗面。一碗熱乎乎的面下肚,正好以熱驅熱,出了一身熱汗,帶走身體多餘的熱,遍身涼爽。面多是小麥制成,小麥養心,在心氣兒容易虧耗的伏天裡,又養了心。
按按這裡,二伏最宜排胃寒:
天地陽氣在外,身體也是一樣,這時候脾胃陽氣最少,又少不了吃涼飲冰,二伏排胃寒正是時候。張寶旬有一個排胃寒的小妙招:按壓魚際。
看看你手掌的大魚際,如果顔色發青,這說明胃中有寒。
《靈樞·經脈》: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
魚際穴是肺經的穴位,肺主氣朝百脈,激活肺經的魚際穴,肺氣強了,幫助把腸胃的寒氣排出體外。
怎麼操作呢?你可以用另一隻手的大拇指順時針按揉,也可以按壓,一般會比較酸疼,因為這塊肌肉面積比較大,相對可以忍受,能打出嗝最好啦。中伏按壓最好,中伏排胃寒。借着天時事半功倍,當然過了中伏也可以按壓。
伏天我們的陽氣在外,毛孔打開,這時候最容易積累寒濕,卻也是借着陽氣充足,最容易把寒濕排出去的時候,除了按揉,一定要多吃這三個食物,幫助我們排走身體裡的寒和濕。
一、吃進來的陽氣,直接溫暖脾胃
夏天内裡空虛,脾胃的寒,最可用吃來溫暖。「冬吃蘿蔔夏吃姜」。新鮮的姜,性溫,可以暖脾胃。辛,可以幫助發汗散掉寒氣和濕氣。
脾胃暖了,土培金。不僅脾胃沒了寒氣,肺也跟着去了寒氣,夏天的空調屋子裡受寒感冒也沒有了。
古人說它「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啖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
古人對姜的迷戀,到了可以「生啖」的地步,可見吃姜的頻繁。
二、三伏「吃」太陽,好好利用大自然的饋贈排寒濕
伏天一年中最熱,借天地的陽氣,就能排寒。很多地方下雨,真是可惜,在有太陽的時候,好好利用這一波太陽能量,把我們身體裡的陳年寒濕好好排出去!
1、早上的太陽能最清新,也最溫和,而且角度大,曬後背有被陽光溫暖擁抱的感覺,上班前去曬曬太陽,出點小汗,擦幹了換身衣服,等毛孔閉合了再去坐地鐵等有空調的地方。陽氣帶來歡喜,一整天都開開心心的!
2. 上熱下寒,曬背上火,久坐不動的人,最适合曬腿。而且曬腿身上是比較涼快的,中午可以在家曬,覺得熱了就停下來。
3. 如果你沒時間曬太陽,到了下午,躺一會兒曬了一天的大石頭,他們替你吸足了陽氣,你躺上去,像是熱療。
4. 空腹不曬,一開始20分鐘即可,曬完不要馬上洗澡,吹空調。曬時覺得口渴随時補水,曬太陽陽氣補上來。
三、這個豆子祛濕不傷陽氣,暑伏天最适合
夏天我們出汗多,喝水多,排尿也多,趁這時候,好好健脾,脾主運化,脾強健了,把身體裡的水液轉起來,趁着身體排濕通道都暢通,就能很順利把濕氣垃圾排走。白扁豆被藥聖李時珍譽為“脾之谷”,自然是補脾健脾的好手。
最簡單就是一把白扁豆(炒)+薏米(炒)煮水喝。
伏天,不就是趁着這熱氣騰騰的日子,把我們身體裡不好東西的往外排,再補進好東西。用最好的陽氣,把身心都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