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唐 哲甯 何雨杏 通訊員 李晗 曹晨璐 郴州報道
藍紅色調的燈光交叉打在舞台上,一群頭戴虎頭帽的舞者,身着五彩花布的繡衣,随着韻律輕盈地敲打、旋轉、穿針、拉線,再現了有着二千多年曆史的拼布繡藝術。現場觀衆忍不住感歎:這拼布繡太美了!
在永興縣東部的大布江鄉一帶,流行一種古老的工藝——拼布繡。作為一種流行于湘南民間的原生态造型藝術,大布江拼布繡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在傳統女紅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大布江拼布繡嬰兒百納被。
大布江拼布繡構圖飽滿、造型誇張、其圖案多為花鳥蟲獸、吉祥圖畫和民間故事。其将拼布與刺繡相結合,以各色碎布拼貼縫合為主要工藝,既有拼布的粗犷風格,又有刺繡的細膩神韻,手法和構圖别緻,有着濃郁的地域特點,可謂“一尺一剪,裁成花樣輪廓。一針一線,繡出美麗情絲”。
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2012年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演員們正在排練舞蹈《拼“直播”》。
舞蹈《拼“直播”》便以拼布繡為創作核心,通過舞蹈藝術的形式,展現拼布繡精湛的傳統工藝,以及當地人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将非遺藝術融進舞蹈,是湘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湘南幼專”)藝術設計學院藝術表演與傳播教研室主任李晗曾經的夢想。作為舞蹈《拼“直播”》的主創之一,她經常流連于博物館、文化館以尋找創作靈感,仍然記得多年前初遇拼布繡時怦然心動的情形:“這項藝術令我歎為觀止,其整個制作工藝過程,可舞性很強,我們想賦予這項藝術更多的生機。”在她看來,展示在玻璃櫃中的拼布繡,應在當代藝術舞台上起舞,立體呈現“活起來”,以彰顯古代嶺南文化的特質。
舞蹈演員的頭飾。
舞蹈中的“敲打袼褙”和“穿針拉線”動作,則是将拼布繡的打袼褙、裁剪、貼花、繡制、疊縫、绲邊、修整等多道工序貫穿始終。穿戴在舞者身上那顔色飽滿、五彩花布拼制而成的精美頭飾、手飾及服飾,無疑是《拼“直播”》的最大亮點。
舞蹈演員的服飾。
為了在舞蹈中盡情展現大布江拼布繡的制作工藝,光是設計動作,李晗與創作團隊用了三個月時間去考察采風。
拼布繡的曆史、工藝和文化内涵,大布江鄉純樸的民風、獨特的自然風光以及豐富的文化底蘊,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為她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舞蹈演員的耳飾。
“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當地孩子們的天真無邪,和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我們巧妙地将童謠元素和地方方言融入舞蹈音頻制作當中。整個創排期間,大布江拼布繡非遺項目傳承人何娟老師,以及永興文化館和蔣立秋老師對舞蹈架構,基礎創作和節目方向給予了我們很多支援和幫助,為後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晗說。
從躺在手機裡的詞條,到備戰全省群衆文藝彙演,再到在湘南幼專辦學64年專科教育10周年慶祝大會上綻放光芒,《拼“直播”》整個創排過程并非一蹴而就,曆時半年多,直到2023年11月才創作成型,期間伴随着反複的打磨與調整。
演員們用舞蹈動作來展示大布江拼布繡精湛的制作工藝。
藝術設計學院舞蹈教育專業22級01班雷希樂,同為主跳的她說:“由于這是原創舞蹈,沒有視訊可以學習,排練之初,我飾演的主播角色的每一遍排練,動作都不一樣。老師就一點一點地幫我調整動作,讓我去學習怎麼做主播。後來都形成了肌肉記憶,這個動作才算是‘信手拈來’。”
學院上司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與創新工作,舞蹈創作過程中,提供了排練場地、裝置技術、業務指導等方面的支援,該項目在去年的“歡樂潇湘”全省群衆文藝彙演上榮獲“優秀節目獎”。“未來,學校會繼續探索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通過藝術、教育等多種形式進行傳承與創新。”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李嚴紅說道。
藝術設計學院舞蹈教研室主任曹晨璐告訴記者,自己作為高校教師将目光更多投入到了非遺文化與舞蹈融合的挖掘中。“郴州本地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産,比如汝城香火龍、湘昆等,希望今後有機會将非遺文化融入創排中,将郴州本土的非遺文化帶到更多的觀衆面前。”
傳統文化在青年學生的演繹下,在舞台煥發新的活力。“通過參演舞蹈,我們不僅能夠欣賞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也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中來,共同守護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産。”藝術設計學院舞蹈教育專業23級01班湯思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