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黃海之濱的萊山,迎來最有生機的季節。走進山東省煙台市萊山區現代農業産業園(以下簡稱“産業園”),放眼望去,越來越多的數字技術、智慧農業應用場景鋪展在廣袤的農田上,盡顯“科技範兒”。
“園區大力實施科技興園工程,形成了以蘋果、葡萄為主導産業,集種質研發和繁育、種管服一體化、綠色循環科技等于一體的全産業鍊條,高起點、高标準建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産業園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王海英介紹。
近年來,萊山區聚力做好科技文章,不斷強化“院地企”深度合作,以科技創新賦能農業發展,通過積極推動科技、平台、人才等要素資源整合擴容,推動科技智力成果示範落地,為産業園高品質發展插上了智慧“翅膀”。
聚力科研,發展蘋果“芯”産業
優質種苗是産業發展的基礎。2021年,萊山區被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建立名單,煙台現代果業科學研究院作為蘋果産業建立主體,承擔了标準化蘋果園數字化提升項目。研究院脫毒組培中心通過科技手段助力園區蘋果産業從“一粒種子”到“碩果累累”。
在脫毒組培室裡,記者看到,從業人員正在進行蘋果脫毒瓶苗到生根瓶苗的轉接。一株株經過無菌處理、莖尖剝離、脫毒培養的蘋果苗,在培養室生根繁育後将被運往周邊縣區甚至陝西、甘肅、新疆等國内多個蘋果産區進行栽種。
科研人員在現代果業脫毒組培室檢視蘋果脫毒組培瓶苗長勢情況
“脫毒組培苗木繁育有效提升了優質苗木的生産技術水準和生産品質,年生産優質脫毒分枝大苗可達200萬株,成功率超過95%,滿足了市場對優質脫毒分枝大苗的需求。”組培室研究人員介紹,分枝大苗在市場中應用第二年生産果品可達2000~3000斤。
當組培苗在培養瓶内綻放新生命時,距此10公裡外的院格莊街道要捷村,蘋果樹正在大棚中蓬勃生長。這裡是萊山區蘋果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示範園所在地,負責園區日常管理的劉日祥正駕駛着三輪車挨個點位檢查園區物聯網的辨別節點。
“園區接入物聯網節點後,能随時關注從組培中心培育出的‘煙富8’‘贊愉’等新品種種苗的生長情況,同時園區的資料也能回報給組培中心做進一步科研開發。”劉日祥說。
從種植起步,産業園重點在種苗研發培育等方面持續發力,補齊産業鍊短闆。經過多年積澱,萊山區蘋果産業鍊不斷延伸,優勢産業不斷做大做強。如今,在萊山區,像現代果業科學研究院這樣的企事業機關越來越多,從創新到創“芯”,産業園正通過科技手段努力為蘋果種業裝上“中國芯”。
近年來,産業園引進17個蘋果、葡萄知名品種,培育生産優質新品種蘋果苗7500萬株,育成“煙富8”“馨元萃”等9個蘋果品種并獲農業農村部登記,園區主導産業良種覆寫率達到100%。同時,園内企業累計投入科研經費1225.6萬元,參與省級以上課題11項、制訂修訂行業标準11項。
數字搭台,推動葡萄産業智能化
今年61歲的郭洪剛,是萊山區謹塵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在院格莊街道瀑拉谷産區種葡萄已經是第九個年頭了。“前些年種植技術和管理都不行,農機手工時也不好統計,哪片地缺水缺肥社員都不清楚,好些葡萄都爛在了枝頭。”談到剛流轉土地時的情景,郭洪剛無奈地說。
在産業園建設的推動下,郭洪剛配合園區進行了葡萄園基地的數字化改造,并成功接入了産業園農機作業雲平台。借助RFID(射頻識别)技術配備土壤墒情監測站、車載作業管理等物聯網裝置,郭洪剛的合作社有了精準的農事管理體系,能做到實時監控和精确記錄,有效提高了農事作業效率。
“現在雲平台能實時監測灌溉狀況,智慧農業水肥一體化裝置也能自動記錄灌水時間和灌水量,社裡今年的葡萄産量應該能達到每畝1000斤以上。”有了數字平台幫忙,郭洪剛自信滿滿。據了解,這種水肥一體智能灌溉系統能實作全天候無人值守精準灌溉,甚至可以減少蒸發量,進而提升灌溉效果。
農機作業雲平台是産業園與浪潮集團合作開發的智慧農業與産業園大資料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還包括葡萄标準化種植基地數字化提升、特色果酒釀酒工藝研發中試中心等5個智慧農業項目,以及“天空地”一體化智慧農業大資料平台。
目前,産業園正積極探索“無人農場、大田托管”的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推動智慧農業生産場景在大田生産、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等領域廣泛應用。其中,在瀑拉谷核心區打造葡萄生産“無人化農場”500畝,輻射面積1萬畝,實作了無人雷射平整地、“無人機插+側深施肥”技術模式、無人植保和可視化大田管理。
“現在我們的智能農機裝備還處于探索試驗階段,未來作業機械将在雲平台的指揮下完全實作自主作業,不需要人工遙控,依靠智能技術和算法替代人工決策,真正實作‘天空地’一體化,讓農業生産由經驗農業轉向技術農業和算法農業。”王海英說。據了解,目前産業園農業科技貢獻率達70.97%,綜合機械化率達82.4%。
數字技術的應用還展現在産業鍊後端的銷售環節。産業園通過拓展“産業+數字平台”、整合園區産品、供應鍊等資源,力圖實作“交易在全球,供應在煙台”的産業目标,并大力培優“産業+電商”,授權電商平台100多家,年度農産品銷售總額達到29.82億元。
生态循環,實作産業全鍊條發展
“葡萄在種植過程中會有大量的葡萄枝,在釀酒過程中也會産生20%左右的皮渣,如果不及時處理,将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煙台市葡萄與葡萄酒協會秘書長陳泰宇說,“在油料提取物工廠中的房間的這套裝置,‘吃’進去的是廢料,‘吐’出來就成了葡萄籽油和原花青素,剩餘的渣滓還能做成飼料和有機肥。”
陳泰宇介紹的裝置由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根據萊山區葡萄種植生産的特點研發,裝置榨取的葡萄渣粕出油率在12%左右。接下來,他計劃聯系多家科研院所,解決拖鍊萃取裝置和嫁接逆流萃取工藝難題,進一步提高葡萄籽提取物的獲得率。
為了更好地解決資源利用問題,産業園近年來還建成了無害化進行中心、葡萄籽綜合利用中試中心、果皮超微粉中試中心,每年處理果枝、果籽及其他廢棄物2萬多噸。王海英說,園區内瀑拉谷葡萄産區通過提取葡萄渣粕中的有效成分并開發成系列産品,不但将葡萄渣粕“變廢為寶”,還實作了釀酒葡萄産業鍊的完美閉環。
産業園還在區域範圍内大力發展生态循環農業,推行清潔生産,形成葡萄副産物的循環利用産業鍊“葡萄種植-食用菌栽培-有機肥生産-葡萄種植”,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長效機制。目前,園區高效節水灌溉率達81.63%以上,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使用率分别在95%、99%以上。
與此同時,園區發揮主導産業優勢,建構起一産以葡萄、蘋果種植繁育為主,二産以果酒加工、冷鍊保鮮為主,三産以高端酒莊體驗、水果觀光采摘為主的深度融合發展全鍊條。目前産業園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95%,總産值達44億元,其中主導産業産值達33億元,農産品加工業産值與農業總産值比值達3.18∶1。
在産業發展的同時,農民也在産業鍊上充分受益。萊山區委區政府持續推動資源要素集聚園區,建構起“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創新“訂單收購+分紅”、“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土地入股分紅”等模式,産業園聯農帶農實力不斷增強。
截至目前,産業園适度規模經營率達到65.1%,有區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23家,市級以上家庭農場示範場4家,入園就業農民達60137人。去年産業園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萬元,園區内村集體平均收入6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