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主要思維方式,屬于原創思維,是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展現中醫藥本質與特色、相對穩定的思維模式和方法。中醫原創思維是中醫學發展與進步的靈魂之所在。掌握和運用中醫原創思維,對于中醫學理論體系和臨床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對當代和未來中醫學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創新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示和促進作用。
"謝老師,我一直在思考中醫學原創思維,其中就是最重要的‘象思維’,可我對‘象思維’的了解還不夠深入。您能為我解答一下嗎?"
謝老師微笑着點了點頭,示意小王坐下。他開始耐心地解釋:“‘象思維’是中醫學的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它以直覺的形象、物象、現象為基礎,以意象、應象為特征和法則來類推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可以說,‘象思維’是我們認識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基本方式之一。”
‘象’可以是形象、物象、現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意象。
小王認真地記錄下謝老師的話語,然後追問道:“‘象思維’中的‘象’具體指的是什麼呢?”
謝老師輕輕拍了拍桌上的經典書籍,微笑着解釋:“‘象’可以是形象、物象、現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意象。在中醫學中,我們常常通過觀察事物的表象來歸納出事物的内在規律。就像《周易》中所說的,‘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赜,而拟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這種‘象’是一種對世界深邃道理的觀察和總結。”
小王聽得入迷,心中湧動着對中醫學深層次了解的渴望。他再次發問:“‘象思維’具體有哪些方式呢?”
象思維主要包括形象思維、意向思維和應象思維
謝老師微笑着解釋:“‘象思維’主要包括形象思維、意向思維和應象思維三種。首先是形象思維,這是‘象思維’的根本,即通過對形象的觀察認識事物。其次是意向思維,強調對抽象意象的了解和運用。最後是應象思維,這是‘象思維’的法則,即根據觀察到的象,運用相應的法則推斷事物的發展趨勢。”第一,中醫象思維中的形象思維
小王迫不及待地問:“謝老師,形象思維在中醫的具體應用是怎樣的呢?”
謝老師指着桌上的一盆植物說:“形象思維是用直覺形象和表象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通過對客觀事物的直接接觸而獲得的感性認識,常常是人們在實踐中對客觀事物的直接、生動的直覺反映。比如,中醫觀察五髒就是一種形象思維。心‘狀如蓮蕊’,肺‘虛如蜂巢’,脾‘扁似馬蹄’等,将藏于體内的髒腑的形象和生理功能以及外在表現,稱為‘藏象’。”
謝老師又說:“中醫學根據髒腑的生理功能特點及其形态結構,将人體内髒分為五髒、六腑和奇恒之腑三類。藏象學說主要借助以‘象’測‘藏’的方法,研究人體各髒腑的形态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互相聯系。髒,古作藏,指居于體内的髒腑;象,指髒腑的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反映于體外的種種征象。”
更多閱讀:《中醫入門:智慧的藏象學說,揭秘五髒六腑的互相聯系》
小王認真地記錄下每一句話,深思熟慮後問:“那在四診中,舌象和脈象是怎麼應用形象思維的呢?”
謝老師微笑着回答:“舌象和脈象也是中醫形象思維的展現。觀察舌質和舌苔的變化,稱為‘舌象’,切診觀察脈的形象變化,稱為‘脈象’。這些都是中醫辨證所依據的主要因素。”
小王聽得入迷,不禁感慨:“原來中醫診斷如此豐富多彩,每一個病症都有着生動的形象。”
風勝則動,肢體動搖的震顫、抽搐
謝老師點頭笑道:“是的,形象思維并不僅僅是對已有形象的觀察和再現,更緻力于對已有形象的類比推理,獲得新的形象,使思維具有創造性。比如,觀察自然界的風由空氣流動引起,‘風勝則動’,臨床上凡是肢體動搖的震顫、抽搐,病位遊走不定等病象都歸因于‘風邪’。”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心生靈感:“形象思維的創造性果然讓中醫更有深度。”
謝老師笑眯眯地看着小王,說道:“再如中藥‘以象名之’,如根之形象如人形者,名曰人參,全株密生白色茸毛,狀如白頭老翁,名曰白頭翁;形如烏鴉之頭,名曰烏頭。形象思維可以同時運用感覺的許多形象,或由一個形象跳躍到另一個形象,常可産生形象聯想、靈感思維、發散思維等。”
第二,中醫象思維中的意象思維
“謝老師,您能再講講意象思維的理論,我還不太了解。” 小王恭敬地向謝老師請教。
謝老師微微一笑,邀請小王坐下。“意象思維,是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從具體事物或現象進行抽象的思維方式。” 謝老師開始解釋,語氣中充滿了對這個話題的深厚了解。
小王拿出筆記本,認真地記錄下謝老師的每一句話。“從衆多不同僚物的形象、現象、表象中‘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進行提煉,抽取事物的本質,舍棄非本質的特征。” 謝老師的講解清晰而生動,仿佛一場啟迪心靈的授課。
小王揉揉額頭,似乎有了些許領悟。“謝老師,您能給個具體的例子嗎?”
謝老師點頭,他站起身,走到一旁的草本植物架前。“比如,自然界春季屬木,陽氣升發,草木枝葉條暢。而肝的疏洩功能主升散,性喜條達舒暢,與春之木氣相像,故将肝歸屬于木。” 謝老師手指着翠綠的植物,語氣中透露着對自然界的深刻洞察。
小王聚精會神地聽着,記錄着。“再如中醫審察自然界的天象、氣象、物象,以及人體的藏象、舌象、脈象、病象等變化。通過這些變化來推測自然氣化可能對人體産生的影響,分析人體病象、舌象、脈象來判斷内在的病情,即所謂‘司外揣内’。”
小王眉頭微蹙,陷入深思。“這樣的思維方式好像能更全面地了解病因和病機,對于中醫診斷和治療有很大的幫助。”
謝老師點頭,“是的,意象思維的優勢在于從形象思維的‘具象’特點升華為‘抽象’特點,即由具體的、可見的‘形态之象’,升華為隻有在意識中可以感覺的抽象的、不可見的‘意念之象’,進而實作由‘形态之象’上升為‘功能動态之象’,進而有助于實作‘司外揣内’‘取象比類’的類比功能。”
小王露出了一絲明悟的笑容。“謝老師,您是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種思維方式的呢?”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謝老師微笑着坐回診台。“醫者之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慧然獨悟,昭然獨明’。即以既往的知識、經驗積累為基礎,以直覺感悟、思慮,進行演繹推理。” 謝老師深情地凝視着小王,“從整體功能動态上把握事物表現出來的現象以及這些現象之間的聯系,提取主要病因病機,确立病證和治法。”
第三,中醫象思維中的應象思維
“老師,請您再講講應象思維,總感覺有些難以了解。您能給我詳細解釋一下嗎?” 小王的眼中充滿了期待。
謝老師微微一笑,開始解釋:“應象思維是以取象比類為基本方法,根據某類事物的特性,将與其相近、相似、相同特性的物象、現象,歸納為同一類别,同氣相求,同類相通,以此證彼的思維方式。”
小王認真地記錄下老師的每一個詞語,他感覺到自己仿佛進入了一個神秘而深邃的思維世界。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即“以天地之陰陽,合于人身之陰陽,其象相應,故名篇,其義無窮(馬莳注)”。人的生命活動,效法天地,亦稱為“法象”。
"例如,” 謝老師繼續說道,“中醫學以天地陰陽、人體陰陽相應,探求人與自然之間共同的、本質性的特征。這就是應象思維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在臨床實踐中,我們辨證論治、處方遣藥,都離不開應象思維方式的運用。”
小王思考着,點點頭:“是的,應象思維不僅僅是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一種對于整個宇宙生命的了解方式。中醫學‘取象比類’的應象思維方式,對于解釋天、地、生、人,其象相應,具有積極的意義。老師請你舉例一下。”
謝老師贊許地點了點頭:“你了解得很好。如以中國地域的東、西、南、北四海,合于人體的氣海、血海、髓海、水谷之海;以十二條主要河流和八個湖澤,合于人體的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以自然界的器物形象,合于‘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鈎,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以合于春夏長夏秋冬之陽氣的生長化收藏。”
小王默默地思考着,感悟着老師的話語。他覺得這種思維方式仿佛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讓他看到了中醫學的深奧之處。謝老師又說:“在臨床實踐中,辨證論治,處方遣藥,無處不見應象思維方式的應用。自然、社會、環境、生物、人,作為各自獨立的形态,雖或有别,但作為一個宇宙生命的整體,具有同一本原和普遍聯系,皆遵循着‘其象相應’的法則。 中醫象思維,是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通過意象思維和應象思維的抽象和提煉,據象歸類事物,整體分析世界,進而實作了中醫學對自然、社會和人體整體功能動态之象互相關系和統一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