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五年(1123年),北宋根據與金國簽訂的海上之盟條款,如願以償地“收複”了燕雲故地。因為金兵事前将燕雲地區的百姓和财富全部掠走,但由于金國管理體制的落後,導緻大量燕雲百姓重新逃回燕雲,并歸附北宋。按照兩國的約定,任何一方都不得收容對方的人(“無容匿逋逃,誘擾邊民”。),但北宋仍舊暗中接納之,此舉徹底激怒了金太宗完顔烏乞買。
宣和七年(1125年)八月,完顔烏乞買以北宋收留燕雲叛将張覺為由,命金國宗室悍将完顔宗望、完顔宗翰兵分兩路,東西夾攻北宋。彼時,北宋承平日久,宋軍更是戰力羸弱,不堪一擊。在金兵淩厲的攻勢下,宋徽宗主動退位,宋欽宗即位,改年号靖康。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渡過黃河,兵臨京師汴京(開封)城下,天下震動。宋欽宗急令各地宋軍赴汴京勤王,再加上汴京守禦使李綱守禦有方,這才擋住了金兵的攻勢。二月,北宋以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今屬河北)三鎮的條件,換取金兵完顔宗翰和完顔宗望撤軍。
金兵見各地宋軍勤王之師漸漸向汴京靠攏,遂接受了北宋的議和條件。當時汴京附近彙集了數十萬宋軍,其中還有北宋最精銳的西軍(常年與西夏交戰的野戰軍),李綱和種師道等宋軍将領皆建議宋欽宗趁大軍新集之際,圍殲孤軍深入的金兵。但宋欽宗被金兵恐怖的戰鬥力打怕了,隻想金兵早點撤出宋境了事,為防止宋軍将領擅作主張,宋欽宗嚴令宋軍不得攻打金兵,違者一律處死,并将主戰派首領李綱外調為河北河東宣撫使。
如此一來,北宋失去了聚殲金兵主力的絕佳機會,待金兵撤出北宋境内後,北宋又撕毀協定,拒絕将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交給金國的接收大使,金太宗完顔烏乞買聞訊大怒,再次以完顔宗翰和完顔宗望為帥,兵分兩路攻打北宋,目标直指汴京。由于,宋欽宗撤銷了李綱的職務,汴京的防務一落千丈。再加上,宋欽宗遣返了勤王大軍,汴京城内的宋軍兵力單薄,而金兵推進速度又過快,雖然宋欽宗重新诏令各地勤王,但及時趕到者寥寥。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金兵攻陷汴京,俘虜宋徽宗、宋欽宗二帝以及所有的北宋皇室成員(除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外募兵方才躲過一劫)。金太宗對宋徽宗、宋欽宗兩人言而無信的表現非常痛恨,遂下诏将二人貶為庶人,并強行脫去二帝龍袍。而後,金兵大肆劫掠汴京皇宮、府庫、民宅,得絹五千四百萬疋、大物段子一千五百萬疋、金三百萬錠、銀八百萬錠以及不計其數的珍寶。
三月,金人扶持立張邦昌為帝,是為僞楚政權,實為金人統治中原的的傀儡政權。而後,金人将宋徽宗、宋欽宗、北宋宗室、妃嫔3000餘人全部押送到北方,是為靖康之變,也稱“丙午之恥”。靖康之變後,北宋皇室被團滅,北宋王朝也宣告滅亡。但因為當時擁護宋朝統治的力量依舊強大,北宋的滅亡更像是一場斬首行動,将一個王朝的頭腦迅速砍下,軀幹則依舊完好無損。于是,在當年的五月初一,北宋皇室唯一的幸存者、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改元建炎,是為宋高宗,後來又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大宋王朝進入了苟延殘喘的南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