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ekly
美國災難電影《龍卷風》(Twisters)于當地時間19日全球上映。這部電影翻拍自1996年同名電影《龍卷風》,講述一群氣象學家癡迷于研究龍卷風奧秘,追趕風暴卻不幸被卷入其中,最終戰勝風暴逃出生天的故事。根據《好萊塢報道》的資料,新版《龍卷風》上映後獲得北美單日票房冠軍,并以約8050萬美元的周末票房位居周末票房排行榜榜首,在爛番茄上獲得78%的專家評分。相較北美市場,該影片的海外表現略低于預期,在76個國家和地區上映後總共獲得2710萬美元收入,在中國,首日票房僅為427.2萬元。網友嘲諷好萊塢災難大片再次成為“北美特供”。從内容上看,《紐約時報》評價新版電影與1996年的老版相比,情節呈現、鏡頭拍攝多了一些鮮明的當代性,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于韓裔美籍導演鄭李爍(Lee Isaac Chung)。但他曾表示“電影不應該有導向”,這句話也被《衛報》評論為“失去了一次提高人們對氣候危機認識的絕佳機會”。
18年後的翻拍
當老版《龍卷風》于1996年上映時,它隻獲得了中等評價,更有評論者批評故事情節和角色刻畫平淡。但随着時間推移,該片逐漸被影評界認可為龍卷風主題的絕佳災難片之一。是以當新版《龍卷風》上映時,比較是難以避免的。影評人亞倫·彼得森(Aaron B. Peterson)在電影評論部落格Hollywood Outsider上寫道:“災難性十足,出色特效讓風暴栩栩如生,将觀衆直接帶入風暴中,營造出異常緊張的焦慮感。”“任何災難迷都不能錯過這部電影。如果你喜歡原版《龍卷風》,那就準備好再一次體驗極限吧。”
另一方面,批評者認為原作的深刻完全沒有在新版《龍卷風》中展現。影評人艾瑪·巴達姆(Emma Badame)認為新版與原版完全沒有聯系。“如果你想找與1996年原版的關聯,那可能得找一會兒。影片中提到了瓊和比爾·哈汀(1996年版本中的男女主角)研制的科學傳感器;帕克斯頓(飾演比爾·哈汀的演員)的兒子也在片中客串了一下,但僅此而已。”“這部災難史詩拼命想要複制原作魔力,但卻慘遭失敗。這主要是因為劇本太過簡陋,讓才華橫溢的演員幾乎沒有發揮空間。”另一名影評人威廉·穆拉利(William Mullally)認為電影很有趣,但選角失去了一些魅力。主演黛西·埃德加-瓊斯(Daisy Edgar-Jones)無法扛起票房大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無法吸引觀衆。“平心而論,這有可能是劇本和導演的問題,讓本該痛徹心扉的瞬間變得輕描淡寫——當影片中的人物死去後,瓊斯表現得太過平淡。”《紐約時報》評價,與鮑威爾(男主)相比,瓊斯顯得毫無生氣,眼神空洞,毫無個性。“很難相信這對情侶之間竟然有化學反應。”
還有部分專家表示電影中的某些情節脫離現實,呈現出“離譜”的含義。網友指出,龍卷風EF5在電影中非常強大,可以摧毀一切。兩名主角卻用皮帶綁在管子上,防止被風吹走,這與實際情況不符。氣象學家、作家和風暴追逐者賽瑞娜·阿諾德(Cyrena Arnold)科普道,龍卷風按照“改良藤田級數”(EF Scale)劃分,可以分為EF0至EF5共6個等級。EF5是龍卷風的最進階别,風速可達每小時320公裡。“僅靠皮帶他們是無法堅持下來的,他們會被大量碎片甚至房屋屋頂擊中,無法存活。”
“錯過了一個絕佳機會”
當一些評價關注新版與老版差别時,還有一些影評人發現了新版鮮明的時代特征。《紐約時報》認為,電影導演鄭李爍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鄭李爍是韓裔美籍導演。2007年,他導演的首部長片《自由日》(Munyurangabo)入選第60屆戛納電影節官方單元,是首部采用盧旺達語拍攝的叙事長片。2020年,鄭李爍導演的半自傳影片《米納裡》(Minari)赢得2020年聖丹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和觀衆獎,并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和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米納裡》講述了韓裔美國人的家庭故事,雖然與《龍卷風》類型完全不同,但它們的共同點是對美國中西部的了解,尤其鄭李爍擁有在可怕龍卷風中生活過的經曆。
雖然有過這樣的經曆,但鄭李爍告訴CNN,電影的目的還是娛樂觀衆,而不是向他們說教。正因如此,新版《龍卷風》絕口不提任何有關“氣候變化”的字眼。“我不想給觀衆一種在宣揚某種觀念的感覺,我認為這絕對不是電影應該具備的意義,它應該是世界的反映。”
對于部分氣象專家和環保者來說,一部關于氣候的災難片卻不提“氣候變化”這樣的字眼,似乎令人難以接受。“面對神秘龍卷風,我們需要一個英雄來對抗。科學已經預測了龍卷風的前進路徑,隻剩下削弱它、戰勝它。如果我們無法解決氣候變化,我們能應對它嗎?如果是這樣,誰受益?未來誰會利用我們的天氣,誰又會成為受害者?”《紐約時報》寫道。
《衛報》評論道,雖然這樣的言論并不令人意外,但好萊塢是以舍棄了一個提高人們對氣候危機認識的絕佳機會。非營利咨詢公司Good Energy和科爾比學院的氣候與環境巴克實驗室曾發表過一項研究,分析了從2013年至2022年間,250部票房最高的電影是否談及氣候危機主題。結果顯示,其中隻有32部(12.8%)明确表示氣候危機存在,隻有24部影片(9.6%)的主角明确表示知道氣候變化的存在。最近一部涉及氣候危機的電影是2021年的《不要擡頭》(Don't Look Up),主演是萊昂納多和詹妮弗·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講述了彗星即将撞擊地球,但執政高層冷漠不聽取建議而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這部電影的編劇兼導演亞當·麥凱(Adam McKay)表示:“大約五六年前,我開始留意具體的科學知識和氣候迅速變暖的風險,不久之後我就出現了睡眠問題。我不敢相信,大型新聞媒體和政府對如此大規模和具有威脅性的事情輕描淡寫或隻字不提。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都感覺自己生活在一場鬧劇中,結果卻非常真實和可怕。”
然而有一個問題始終萦繞:為什麼不願提及氣候危機?《衛報》分析道,部分原因可能是導演、編劇不願在電影中摻雜太多政治導向。華盛頓外交關系委員會智庫能源和環境進階研究員愛麗絲·希爾(Alice Hill)表示:“氣候變化影響一切,但它也會引發人們的焦慮和抑郁。”“好萊塢沒有很多關于氣候變化的電影,我并不感到驚訝。他們想賣電影,人們想要逃離現實并在電影中得到娛樂,而氣候變化卻很難推銷。我可以告訴你,有一些編輯确實想要寫關于氣候變化的劇本,但現在的關鍵是,很少會有對這個主題感興趣的制作人和導演。”
新聞與圖檔來源:好萊塢報道、紐約時報、衛報、爛番茄網、福布斯新聞網,部分圖檔來自網絡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