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袁國祥
最近,我又見到了三區革命軍中出來的老首長吐拉克·司馬義。他年齡已 93 歲,但紅光滿面,笑聲爽朗,雖然腿腳已不靈便,但和我熱情握手,還問起我妻子和孩子都好嗎?因為,我們兩家都曾在南疆軍區一個大院中共同生活過 28個年頭。雖然民族不同,工作各異,但畢竟互相熟悉,建立了深厚友誼。現将他的革命事迹寫下來,以供後人欣賞學習。
他是三區革命的功臣
吐拉克·司馬義原是喀什市人,1920 年出生于一個制做帽子的工匠家庭,童年上學到國中,也幫父母做帽子。1937 年春天當了盛世才的兵。1944 年當三區革命烈火燃起,國民黨當局為對付起義軍,将吐拉克所在的一個營派往獨山子守防。而其中兩個連跑到伊犁參加了革命,吐拉克也積極參加了,因他戰鬥勇敢,先後任排長、連長,曾與國民黨軍隊血戰多次。特别是在 1945 年秋,他随阿巴素夫上司的遊擊隊越過天山,曾消滅黑鷹山之敵,直下拜城。接着又在庫爾幹反複苦戰,打跨敵人兩個連,再次攻占拜城。接着進占溫宿,向阿克蘇城進攻時,三區革命軍下令,讓他們撤回伊犂。當時,吐拉克等想不通,認為不少戰友犧牲,應該堅決攻城。但阿巴素夫說:“要從大局出發,現已和張治中等代表在迪化和談,達成建立聯合政府協定。以後,我們要和共産黨合作,最後戰勝國民黨。”
南下遊擊隊撤回三區後,革命部隊不斷發展壯大,吐拉克·司馬義曾任營長和副團長,他為建立正規化軍隊,與國民黨軍隊對峙,捍衛三區人民利益作出了貢獻。1948 年,三區革命民族軍建立軍官學校,調他任副校長,曾為宣傳中國共産黨的主張和政策,培育維護祖國統一的大批各民族幹部做出了貢獻。
1949 年 10 月 1 日,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疆代表賽福鼎就站在毛主席身旁時,三區革命已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部分。當年冬季,當王震率一兵團二、六軍和平解放新疆時,民族軍也奉命向南北疆進軍。一部分進駐迪化和哈密,一部分進駐南疆各地。他們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會師,共同團結起義部隊,為解放全新疆,建設新新疆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為進駐南疆打先鋒
1949 年 11 月,三區革命軍以特克斯騎兵團為主,調伊犁各部隊 1000 餘人準備南下,由買買提明·伊敏諾夫率領,吐拉克·司馬義和該團上司人參加,進行了深入動員,打了馕,帶了羊肉,進入天山峽谷,到達肖塔時,已是冰天雪地,天氣嚴寒。大家忍着高山反應,頂風冒雪,奮力爬上那 5000 多米的冰大坂。一看下山的陡峭小路,已是冰坡懸崖,人很難走,馬更難行。怎麼辦?“為了解放南疆人民,刀山火海也要闖!”伊敏諾夫這樣說,吐拉克也向戰士們這樣講。他們先用鐵鍁、十字鎬打冰開路,挖出了十裡長的冰台階,讓人牽馬走下了最危險的峽谷。然後就在冰雪山坡上,讓人扶着後腿跪下的馬匹,一個跟一個溜下去。就這樣,冬天無人走過的這條小路,他們浩浩蕩蕩地通過了。又走了幾天,安全到達南疆重鎮阿克蘇,與先期到達的解放軍勝利會師。接着他們又沿天山南坡草原,走近路到達喀什。我記得是 12 月 6 日,我們二軍部隊和喀什各族人民在北門外,熱烈歡迎了這批新疆人民的子弟兵。當他們騎着高頭大馬,整齊列隊走過公路兩側的歡迎人群時,我還拍攝下了照片。
1950 年 3月,當南疆起義部 隊 遷 往 北 疆後,二軍軍部便進駐疏勒城中的大衙門軍營中,而把喀什的徕甯城讓給了已編第五軍第十三師的民族軍駐。師長買買提明·伊敏諾夫還擔任了喀什軍區副司令員職務,不久政委馬洪山、政治部主任許裡和一些政工幹部進入,開始了在民族軍中建立共産黨組織,加強政治工作,很快使這支部隊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民軍隊。
當時,十三師一部分留駐在阿克蘇編為三十七團,三十九團則騎馬橫跨塔裡木大沙漠進駐和田,三十八團則随師部進駐喀什,團長就是身材魁武、軍容嚴正、威風神氣的吐拉克·司馬義,當時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950 年春,在南疆軍區政委、喀什區黨委書記王恩茂同志直接關懷下,吐拉克·司馬義和伊敏諾夫等幾位三區革命上司同志宣誓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為民族軍中首批具有無産階級革命思想的先進戰士。
他培育出一批優秀幹部
當時民族部隊招收大量新兵,展開了軍政訓練,配備了政工幹部,建全了營連編制。三十八團還開進疏附縣農村,展開大生334産運動,官兵艱苦奮鬥,連續三年獲得了很好成績。與此同時,該團還成立集訓隊,吐拉克團長親任隊長,在漢族教導員幫助下,選調上百位有文化的老戰士在學習政治和軍事技術的同時,也學習漢語,很快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民族幹部,不僅充實了部隊,也支援了地方。他們在複員、轉業後,不少同志表現優異,逐漸走上了地方黨政機關的上司崗位。
1952 年,新疆部隊大整編,二、五、六軍番号撤銷,除保留了一個國防四師外,其餘都編為生産部隊,也就是 1954 年成立的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十三師則縮編為騎兵第三團,而吐拉克·司馬義則升任為莎車軍分區副司令員。我曾到那裡去過兩次,知道他曾為清除敵特,穩定社會,參加社會改革和建設各級人民政權做過大量工作。1956 年莎車軍分區撤銷,他被調到公安七十九團當團長,在新疆首府烏魯木齊擔負起了維護治安的重大任務。從此,我們再未見過面,也不知他以後情況。
他重回南疆戰鬥了一生
1958 年,吐拉克.司馬義從中央黨校畢業回來後,被任命為南疆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那時,由于伊敏諾夫副司令員已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副參謀長伊敏諾夫·哈米提也當了喀什地區行政公署專員,是以吐副參謀長 (漢族同志習慣的親切簡稱,或隻稱名吐拉克和職務,可不帶他父姓司馬義。)就成為南疆軍區唯一的少數民族上司幹部。到 1966 年,他就被選為軍區黨委常委,主要負責民兵工作。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年代中,他協助軍區首長在制止武鬥,消除派性,建立正常社會秩序中,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當一些民族分裂分子挑動群衆鬧事,甚至發生叛國外逃事件時,他總是奮勇而出,大做宣傳教育工作,協助當時的革命委員會,和軍區有關部隊一起平息了叛亂,維護了社會安甯。
1975 年,吐拉克.司馬義升任南疆軍區副司令員,他全力以赴抓好喀什預備役民兵師的組建工作,深入邊防建立民兵哨所,以保證漫長邊防的安全,抵制了擴張主義者的入侵外,他還多次參與了平息一些群衆鬧事,甚至是反革命暴亂事件。如 1980 年發生的葉城騷亂事件,就是由吐拉克副司令員和參謀長張振堂、政治部副主任唐廣才組成指揮組,趕赴葉城出事現場,緊急調集附近部隊,採取警戒措施,隔開圍攻縣委的群衆,深入進行宣傳攻勢,揭露了某些披着宗教外衣,要抓火燒清真寺的維吾爾族公安中隊指導員,實為反對共産黨和人民政府的民族分裂主義分子的陰謀,使廣大教民知道了清真寺并非指導員所燒,進而安定了社會秩序,很快平息了這場騷亂。更重要的是教育了廣大群衆,不要輕信謠言,跟着别有用心的人鬧事。
1981 年,吐拉克·司馬義 60 歲時擔任了南疆軍區顧問,一幹又是 5 年。他繼續為南疆部隊建設和邊防安甯,為軍政、軍民和各民族團結,以及支援地方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不少貢獻。直到 1985 年離職休息,才到烏魯木齊進了新疆軍區第一幹休所安度晚年。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南疆軍區政治部工作,以後到阿裡工作了 10 年,但家屬仍在南疆軍區。是以我們兩家都在一個大院相處 20 多年,互相自然有所了解。
他生了一大家革命兒孫
在長期共事生活中,我和老伴的印象是,吐拉克忠厚淳樸,平易近人,從沒有官架子。他們夫妻和睦,過着平靜的生活。他們先後生有 7 個孩子,生活過得仍較艱難,大孩子的衣服給小的穿,買菜買肉也很節儉。一次在俱樂部中看電影,全家回來睡覺了,但一數小孩人頭少一個,趕快去俱樂部中找,原來小六在那裡睡着了,他爸爸趕快抱回來。這件事機關幹部們傳為佳話,其實我還接觸過這些孩子們。
1962 年前後,我曾當過青年幹事,首長讓我把營區中的一些孩子們管一管。那是“一個主義三個團”的時代,共青團應該關懷兒童團和少先隊的成長。何況一到假期,中國小生回家在軍區大院中亂跑,有時打架鬧事,雖然都是首長和幹部們的孩子,大家都嫌煩。怎麼辦?我便在機關大遊藝廳中給他們開辟了一間小圖書館,購買了一櫃子連環畫、小人書和通俗小說、畫冊等,讓他們來看。同時在機關幹部上班時間,允許他們在那遊藝廳的其他房間中打乒乓球、克朗球,也可以下棋、打撲克玩。這樣孩子們收心了,他們有了個活動園地,一起看書、玩耍、很快樂。我記得當時的兒童團長候南疆是後勤部候慕頗部長的大兒子,副團長是吐拉克副參謀長的二兒子萬裡。通過他倆可以把孩子們收得攏,管得住。沒想到十多年後,這些孩子都長大成才:候南疆以後任新疆軍區高炮團政委,萬裡也在新疆軍區當了正團職參謀。最近我去看望吐拉克老首長時,問起他的幾個孩子。推着輪椅讓他老爸曬太陽的哈裡甫笑着說:“我就是那個在電影院中睡着了的老六!”她還主動說:我們 7 個子女 5 個是黨員。我大姐哈裡旦是新疆軍區總醫院小兒科主管護師,已經退休了;三姐祖裡亞是總醫院藥房的主任藥師;四哥阿裡木現在喀什地區法院工作;五哥當兵後複員回來也有很好的工作。七妹古麗還在軍人服務社工作。當我問到:“您老有多少孫子”時,老首長哈哈大笑。他數着指頭算了一下說:“已有十幾個,其中 5 個上過大學,一個已是碩士研究所學生、中共黨員,其他的也已工作了”。我說:“您真是兒孫滿堂,多子多福。他們都會學習您的榜樣,跟共産黨走,做革命接班人,為祖國和新疆人民努力工作。”說完,我又給老首長照了像,他老六也為我們合了影。吐拉克副司令員仍拉着我的手不放,說“我們都保重,希望常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