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粵港澳大灣區“一老一小”社會服務創新交流會于廣州南沙舉行,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理事長王振耀在會上作“善經濟與社會服務模式創新需求”的主旨分享。在探讨善經濟對生活性服務領域影響的同時,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就目前公益慈善行業變化、健康發展、影響力發揮等方面與王振耀進行對話。他認為,“善經濟”是整個時代的趨勢,目前公益慈善處于轉型期,通過專業化才能更好帶動行業發展,發揮公益慈善在促進基層治理和國際交流中的影響力。
粵港澳大灣區“一老一小”社會服務創新交流會王振耀作主旨分享(受訪者供圖)
“善經濟”浪潮下公益慈善面臨轉型
南方周末:近年來你在不同場合都提及“善經濟”,什麼是“善經濟”?“善經濟”對于政府、企業、公益慈善組織、個人分别意味着什麼?
王振耀:2013年,我在研究社會和經濟發展浪潮時提出“善經濟”的概念。當時西方學者稱這一概念為“慈善資本主義”,對比了各種理論和說法後,我認為在中國用“善經濟”來表述更貼切,也更接近中國文化。它是指國家在進入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的階段,生産力高度發達,産品極大豐富,這時商業邏輯從争多轉變為争好争善,經濟社會轉向高品質發展,更加注重社會價值和商業向善。
商業文明轉變帶來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例如老百姓注重情緒價值,這反映在淄博燒烤、貴州村超、天水麻辣燙等現象的流行上。這些變化也促使公共政策進行相應調整,地方政府更重視服務職能。善經濟發展迅速,受資訊技術推動形成一場巨大的社會浪潮,滲透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對于公益慈善組織,這既是一個巨大的機遇,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一方面,人們更願意行善,社群慈善服務和捐贈的需求增加,這為公益慈善組織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傳統的公益慈善路徑可能跟不上時代發展,需要創新服務方法,提高服務品質,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在善經濟的潮流影響下,公益慈善組織如何抓住這個機遇,實作自己的升華,已經是更為迫切的挑戰。
南方周末:近年來中國公益行業迎來中央社會工作部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以下簡稱“慈善法”)修改以及配套法律法規修訂或制訂,你如何看待這些變化?這些調整和變化給行業哪些啟示?
王振耀:我認為宏觀政策對慈善事業是非常積極的,尤其在慈善法的修改過程中,北師大和中科院承擔了全國人大委托的慈善法評估工作,這表明相關部門對于公益慈善的發展整體都是積極、肯定、鼓勵的态度。
其實這在機關名字的設定上也有展現。2008年,我參與組建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并擔任司長,之是以不叫慈善事業司,正是因為機構定位就是“促進”,而非嚴管。要促進慈善事業發展,需在政策上調整,對公益行為給予寬容、了解及支援。
目前政策方向不變,慈善法修改過程中,各方基調都是促進。一些省區做出了寶貴探索,如浙江、福建、江蘇等地,縣一級基金會注冊數量較多,全國1000多個縣一級的基金會,浙江就占了大約 400 個。這些地方的做法具有很強的示範意義,說明當地黨政幹部和機關對慈善工作的了解可能更深刻。在理論和實踐結合上,如何把握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主要方向,這些地方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南方周末:随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公益慈善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在你看來,現階段公益慈善在大陸不同領域扮演什麼角色,發揮哪些作用?
王振耀:如今公益慈善的角色和作用正處于一個轉型階段。疫情期間,應急慈善發揮了顯著作用,特别是在武漢抗疫時,海外華人積極捐贈各類防疫物資,極大地纾解了國内醫用物資匮乏局面。正因如此,湖北省将應急慈善專項納入慈善條例,随後修改後的慈善法也把應急慈善定為專章,中國的應急慈善這一專業詞彙由此誕生,這在全世界都是獨有的。
公益慈善從最初的救急救難、濟困扶貧,不斷被時代賦予新的含義并不斷向不同領域拓展。例如在文化生活中,慈善開始關注心理健康;在藝術文化領域,慈善緻力于進行創意探索;又如經濟領域,慈善在鄉村振興中以特有的邏輯發揮作用。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都通過公益廣告助力鄉村振興,甚至機場售賣貧困山區的貨品,形成了慈善消費。慈善已進入新階段,拓展到經濟、創意領域,提升了情緒價值。我們需要關注這一傾向和潮流,因為它正在朝文化等多方面發展。
另外,慈善文化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中國改革開放40年積累了經濟基礎,在追求更好發展的同時開始重新探尋中國文化的底蘊。中華文明逐漸展現出内在張力和價值,逐漸走向新的複興,中國的公益慈善理念也更加自信,更有底氣。
專業化,才可健康化、品牌化發展
南方周末:近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及要支援社會組織、志願服務、公益慈善等健康發展,在你看來,該如何了解“健康發展”?“健康發展”有哪些是關鍵?
王振耀:公益慈善的健康發展需要專業化,通過專業化把社會大衆的愛心和善意,有組織、有系統、有規範地彙聚起來,但在這方面中國的公益慈善仍存在着較大提升空間。
以志願服務為例,一是目前還停留在奉獻勞動的階段,未充分挖掘退休老師、醫生、警察等有專業技能的志願服務力量。二是統計未專業化,目前隻統計志願人數和服務時長,未展現不同價值的服務分類。三是整體管理需體系化,如登記管理的規範,保障體系的分類分級都有待優化。
以社會捐贈為例,一如大衆募捐,像香港每周賣旗募捐,組織有序形成一定規範。募捐的有序性還有不少提升空間。二如慈善商店,在很多國家這是社群重要的捐贈來源和援助站點,但目前我們的慈善超市未能充分滿足這些需求。
以慈善事業專業管理為例,全社會對一些關鍵問題尚未達成共識。比如慈善組織從業人員的收入是否合理,國外慈善組織人員的收入與普通大衆的收入相當,僅前幾名高管的收入标準有所限制,且限制主要來自理事會。比如募款成本,大陸尚沒有明确規定,而全世界的募款成本通常在 20%上下。此外,為募款付出的勞務是否應給予報酬也有待明确,同時行政成本方面也存在争議。盡管慈善法規定了慈善組織可以投資,但像宜家家居公司那樣由基金會辦的公司在大陸尚未出現,大家也不知道如何操作。很多國家的慈善組織政府購買服務占大頭,但政府如果固定給慈善組織撥款大衆能否接受?
雖然修改後的慈善法明确了部分公益慈善的責任和程式,但對公益慈善的專業化、職業化還需要全社會在觀念和理念上做出轉變,這需要通過社會公共教育以及媒體呼籲來推動。
南方周末:民政部在不同場合強調要加強社會組織、志願服務、公益慈善品牌建設,打造有競争力的服務品牌,在你看來,品牌對公益慈善意味着什麼?加強品牌建設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王振耀:品牌對于公益慈善最直接的回報展現在募款,尤其是大額捐贈。說到公益品牌,希望工程是公衆皆知的第一品牌,是以很多企業家會更願意給希望工程捐款,或者向其他機構捐款,希望項目未來可以做到如希望工程那樣品牌化。這充分表明,慈善更新,品牌建設是必然之舉。
公益慈善組織想要打造公益品牌,我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考慮:第一,必須切實深入地了解社會的長期需求,通過嚴謹的調研和分析,準确把握需求的本質以及其可能覆寫的規模。第二,要善于發揮創意。基于充分了解真實社會需求的基礎上,依據品牌的内在規律,精心設計出讓大衆樂于接受的方案,或易于特定人群接受的方案。将這兩方面有機結合,才有可能塑造出成功的品牌。而要達成這種結合,重要的是勇于面對和了解社會的真實需求,同時需要提升慈善服務的職業化和專業化水準,這也需要咨詢機構和專業化機構的參與。
南方周末:信任是公益慈善的基石,但不定期出現的如以慈善名義詐騙等現象一定程度損害着公益慈善的形象,你如何看待這些現象?你認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改善這些現象?
王振耀: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方面公益慈善領域确實出現過一些不良現象,有人以公益為名作惡,但不能是以否定整個公益界。即便是在一些發達國家,也曾發生過瓜分募捐款的醜聞。然而,事件發生後,當地司法機關能夠冷靜處理這些問題,與此同時公衆依然繼續在社群進行捐贈。他們認為捐贈首先是為了自己,包括改善社群公共環境,支援社群的弱勢人群,他們将個别惡人與自身的捐贈行為進行區分。
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程式、規範來防止這些不良行為的發生,其中關鍵在于兩點:一是公開透明,當然公開透明不能走極端,并非每一張發票都要放到網上,需注意保護捐款人和相關當事人的隐私,避免造成沒有尊嚴的慈善。二是建立嚴格的理事會制度,使慈善組織治理體系符合慈善法的基本規定,尤其是重點包括慈善财産的管理體系,募款行為的管理規範,把握住主要環節才可以有效預防這些不良現象。
慈善領先,促社群關聯及民心相通
南方周末:公益慈善要更好發揮作用離不開政社協同,這些年在社會治理上也強調“三社關聯” “五社關聯”,從你的觀察看來,社會力量的關聯存在哪些障礙?如何打破這些障礙?
王振耀:五社關聯強調慈善先行,社會動員才是關鍵,尤其需要大衆參與進其中,激發群衆的公共精神才是實驗成功的重要因素。
以我老家河南省魯山縣為例,一個民風淳樸的貧困縣,起初隻有企業家向我們村捐款。我提出不讓企業家唱獨角戲,自己率先捐款并帶動其他村民捐,一進制小錢也是錢,隻有自身參與到慈善事業中,才能覺得這件事情與每個村民的切身利益有關。實際操作中村民捐款遠超預期,村與村之間通過捐款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和風氣,從村擴充到鄉鎮,最終全縣參與。大衆慈善起到了“粘合劑”的作用,讓大家有價值認同感,促進事情的開展。
無論是三社關聯還是五社關聯,公益慈善是基礎,激發公共精神是關鍵,社群關聯是必然。
南方周末:公益慈善近些年也成為一種“軟實力”參與到“一帶一路”或其他國際交流,你認為公益慈善在國際交流中有哪些優勢和劣勢?對未來公益慈善的國際交流有哪些建議?
王振耀:公益慈善在國際交流中有利有弊,首先,中國慈善捐贈具有真誠的特色,往往發自内心,直接幫助對方,滿足對方最急迫的需求進而獲得受助方的認可和接納,促進民心相通。其次,貼近民生的捐贈方式,例如在非洲幫助當地居民種菜,滿足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能夠産生同頻共振,增強交流效果。
但我們的公益慈善在國際交流中也有劣勢,一方面在國際捐贈方面經驗不足,不太善于把捐款用到更高效、更有影響力的地方。另一方面走出去的大型企業,在投資項目時還尚未充分利用基金會和社會組織,将公益與商業相結合提升國際形象和影響力。
對未來公益慈善國際交流的建議,一是政策支援,将慈善法中鼓勵國際交流的條款轉化為具體的機制,并在其他相關法律中制定相應條款,為慈善組織走出去提供特殊政策支援。二需要加強教育訓練,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例如發達國家對社會組織走出去的教育訓練模式。三是鼓勵年輕人到國際組織任職,提高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的參與度以及國際化程度。四是充分利用外交官等資源,鼓勵其退休後為公益慈善事業服務,發揮他們的經驗和人際關系優勢。
南方周末研究員 鐘金秀 實習生 袁韻珊
責編 史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