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召開!
一文回顧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曆屆三中全會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召開會議,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會議決定,中國共産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聽取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稿在黨内外一定範圍征求意見的情況報告,決定根據這次會議讨論的意見進行修改後将檔案稿提請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
改革開放以來,曆屆三中全會通常以改革為主題,對經濟社會發展與經濟體制改革提出重要方向。下面,讓我們一起回顧新時期曆屆黨的三中全會。
1
十一屆三中全會
時間:1978年12月18日—22日
會議提出“把全黨工作的着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自此,中國進入全面經濟建設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
全會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必須完整地、準确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問題的讨論;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争為綱”的口号,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決定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加強黨的上司機構,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選舉陳雲為中央紀委第一書記。全會标志着中國共産黨重新确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群組織路線,實作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大陸的改革開放由這次全會揭開了序幕,鄧小平理論也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由此,中共開始了從“以階級鬥争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曆史性轉變。
2
十二屆三中全會
時間:1984年10月20日
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規定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性質和各項方針政策;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這次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别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初步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決定》在理論上的重大貢獻是,突破把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提出大陸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突破把全民所有同國家機構直接經營企業混為一談的傳統觀念,提出“所有權同經營權是可以适當分開的”。《決定》就增強企業活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重視經濟杠杆作用、實行政企分開、擴大經濟技術交流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部署。此後,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3
十三屆三中全會
時間:1988年9月26日—30日
全會提出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針。
全會分析當時政治經濟形勢,準許了中央政治局向全會提出的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針。這個方針與8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的《關于價格、工資改革方案的初步方案》相比有兩點重大變化:一是從加快改革步伐轉向其後兩年以治理經濟環境和整頓經濟秩序為重點;二是強調價格改革不能孤軍突出,改革必須是全面的配套改革。治理經濟環境,主要是壓縮社會總需求,抑制通貨膨脹。整頓經濟秩序,主要是整頓在新舊體制轉換中出現的混亂現象,特别是流通領域中的各種混亂現象。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是要進行全面的配套改革。在多方面的綜合改革中,特别注重深化企業改革,尤其是大中型國有企業的改革。
4
十四屆三中全會
時間:1993年11月11日—11月14日
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勾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架構。
全會通過《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把黨的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則進一步具體化,制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規劃,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架構。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要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适應市場經濟要求,産權清晰、權責明确、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決定》總結了大陸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在理論和政策上都有新的突破,是繼續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檔案。
5
十五屆三中全會
時間:1998年10月12日—14日
會議通過《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到2010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鬥目标。
全會強調,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以勞動所得為主和按生産要素配置設定相結合的配置設定制度必須長期堅持。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農業和農村實作跨世紀發展的目标和任務。《決定》強調,農村出現的産業化經營,能夠有效解決千家萬戶的農民進入市場、運用現代科技和擴大經營規模等問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市場化程度,是大陸農業逐漸走向現代化的現實途徑之一。全會總結了農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經驗,提出了農業和農村跨世紀發展的目标和方針。
6
十六屆三中全會
時間:2003年10月11日—14日
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明确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标和任務,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中共中央關于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漸改變城鄉二進制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建設統一開放競争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健全就業、收入配置設定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決定》還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農村經濟體制、完善市場體系和改善宏觀調控、推進财稅和金融體制改革、深化就業和配置設定體制改革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決定》是新世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綱領性檔案。
7
十七屆三中全會
時間:2008年10月9日—12日
全會通過《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
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決定》指出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作為根本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創新體制機制,加強農業基礎,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促進農村和諧。《決定》指出,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适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産特點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
8
十八屆三中全會
時間:2013年11月9日—12日
全會通過《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标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
全會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标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9
十九屆三中全會
時間:2018年2月26日—28日
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以推進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為着力點,改革機構設定。
會議的中心議題是研究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決定》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指出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任務,要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職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全會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程序中,下決心解決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中存在的障礙和弊端,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發揮大陸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以推進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為着力點,改革機構設定,優化職能配置,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提高效率效能,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來源:黨史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