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志編寫初探
王複興
提要:編寫扶貧志是方志人的光榮使命。扶貧志的主要内容有地情、貧困狀況與成因、扶貧目标和規劃、基礎設施扶貧、生态扶貧、勞務扶貧、産業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衛生扶貧、社保扶貧、黨建扶貧、社會扶貧、機構與管理、扶貧人物等。設計扶貧志篇目要注重標明結構體式、區分專志和分志、區分各級扶貧志、標明綜合篇目或細分篇目、突出地方特點等。編寫扶貧志方法主要有點面結合記述法、對比法、以事系人法、處理内容的交叉重複、用好專記和附錄、重視圖照運用、記載失誤和教訓等。
關鍵詞:扶貧志 内容篇目 設計 編寫方法
用地方志全面、系統、真實地記載近億人擺脫絕對貧困的扶貧偉業,總結成功經驗,是方志人的光榮使命。本文拟對扶貧志的内容、篇目設計和編寫方法試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扶貧志的主要内容
扶貧志記載一地扶貧事業的曆史和現狀,主要内容如下:
(一)地情。一地貧困,有自然的社會的等各方面原因,扶貧志為交代清楚貧困的背景就要寫地情,即概要地寫省情、市情、縣情。制定扶貧措施也要從地情出發,注重發揮地情的長項,避開地情的短闆。主要寫自然環境(地質、地貌、氣候等)、自然資源(土地、水、生物、礦産等)、自然災害(氣象災害如幹旱、洪澇、風、雹等,地質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生物災害如病害、蟲害、鼠害等)、行政區劃、人口、社會經濟狀況等。
(二)貧困狀況與成因。這裡的貧困主要是指經濟上的貧窮落後。從一地整體上看是經濟發展水準低,可通過以下統計數字來反映:人均工農業總産值數、人均工業産值數、人均占有糧食數、人均财政收入數,分别相當于全省平均水準的百分之多少,全國平均水準的百分之多少。還要具體從衣被、食、住、飲水、疾病等方面寫。衣被:用調查資料寫明缺衣少被的情況。如涼山州彜族聚居的幾個縣,部分農戶缺少被褥。食:記載貧困地區農民食物短缺情況,主要寫農民人均糧食數,一年中缺糧月數,國家調進救濟糧數等。據1984年貴州省21個貧困縣統計,貧困缺糧戶占總農戶的70%左右,一般缺糧5個月。住:記載貧困戶住房簡陋,有的幾代人同居一室,有的無房住窩棚。貴州省4縣統計,住“趴地棚”的3270戶,住“杈杈房”的15854戶,無房的5473戶。飲水:記載貧困地區人畜飲水困難情況。四川省泸州、宜賓山區近20萬人缺水,不少人一水五用:洗菜、洗臉、洗衣、洗腳、喂畜。疾病:記載貧困地區傳染病、地方病嚴重,地氟病、絲蟲病、克山病、克汀病、地甲病、麻風病、肺結核、肝炎等病在一些地方流行。四川省涪陵地區82萬餘人患病,石柱縣兩個鄉95%的人患地氟病,輕者關節疼痛、四肢變形,重者長期癱瘓,生活不能自理。
造成貧困的原因包含社會曆史、自然地理、生産條件、工作基礎和政策落實等諸多因素。大的背景是近代以來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下,形成大陸積貧積弱的狀況,這是造成許多地區貧困的總原因。具體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生态環境惡劣,有的屬高原山地,山脈綿延,坡陡谷深,不适宜居住和農業生産。有的屬石漠化地區,山石裸露,土地瘠薄,隻能廣種薄收。有的生态環境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生存條件瀕于喪失;二是自然災害頻繁,幹旱、洪澇、冰雹、蟲災、山體滑坡和泥石流,輪番襲擊,一年遭災,數年貧困;三是基礎設施薄弱,交通閉塞,水利設施缺乏,不通電,無電話和廣播電視信号;四是教育、科技、醫療水準落後,山區不少鄉村沒有中國小,适齡兒童入學難,許多青壯年沒脫盲,文化水準低,許多鄉村沒有醫院,因病緻貧比例高。大多數農民不懂科學技術知識,有的地方甚至還處于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态。五是農業經濟結構單一,工業比重很小。
(三)扶貧目标和規劃。扶貧目标可分階段記載。《陝西省志·扶貧開發志》記載:改革開放初期,陝西扶貧開發的主要目标是盡快改變陝北革命老區和陝南秦巴山區的貧窮落後面貌;“七五”時期,重點是解決最貧困地區的溫飽問題;“八五”和“扶貧攻堅”時期,目标是基本解決500萬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十年規劃時期”目标是整體推進農村社會向小康水準邁進;“十二五”和脫貧攻堅時期,目标是65個貧困縣分期分批整體脫貧。明确目标後,接着将具體任務、采取的措施和完成情況等,貫通寫下來。《四川省志·扶貧開發志(1986—2005)》設定扶貧目标、基本任務、扶持措施、扶貧成效等目記載。
開展扶貧工作,必須提前制訂扶貧規劃,可按目标、階段、地區、行業、專項等來編制規劃,扶貧志可按本地規劃的實際情況記載。主要内容有編制規劃的背景和依據、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重點建設項目、保障措施、組織上司,重點規劃展開寫等。
(四)基礎設施扶貧。基礎設施落後嚴重制約着各項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是以扶貧大都首先建設基礎設施。一是交通建設:省級扶貧志主要記載修建省道、國道和高速路,市、縣扶貧志主要記載修建縣道和鄉村道路。二是基本農田建設:建設保水、保土、保肥的農田,重點是坡改梯、低改高和開田造地,并配套修建小水窖、小水塘、田間便道和機耕路。三是水利建設:記載蓄水工程、灌溉工程、地下水開發利用工程和人畜飲水工程建設情況。四是電網建設:從建設中小型電站及配套電網,到農村電網建設和改造,逐漸實作村村通電、戶戶通電。五是通信設施建設:從建設鄉鄉通電話、村村通電話,到開展農村資訊化網絡建設,達到高速寬帶網絡在鄉村全覆寫。
(五)生态扶貧。毀林毀草開荒,破壞生态環境,加劇水土流失,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幹群逐漸認識人與自然互相依存的關系,探索恢複重建生态系統,發展綠色經濟。一是退耕還林(草):坡地退耕還林後林地加快自然更新,生态效益已顯現,退耕農戶走上生态緻富路。二是治理石漠化:将治理石漠化調整農業結構和農民增收相結合。根據各地不同情況,選擇适宜的經濟樹種,探讨林竹、林藥、林果、林草、林菜結合等多種治理模式,實作生态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赢。三是生态移民:石漠化嚴重地區,生态環境惡劣,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通常的扶貧方式不能奏效,隻能實施移民搬遷。要規劃好适當的移民地和移民的安置和生産生活,力争實作“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緻富”。要記載搬入地适宜居住的環境和移民生産、生活情況。四是綠色經濟:從各地實際出發,充分挖掘和發揮當地自然資源優勢,發展茶葉、竹子、花椒、油茶、幹果、水果、蔬菜、中藥材等名優特色産業,既保護了生态文明,又使農民脫貧緻富。
(六)勞務扶貧。主要記載技能教育訓練、輸出方式和勞務管理等。還要記載勞務品牌。截至2010年,甘肅省登記注冊了勞務品牌50個,其中41個被推薦為優秀勞務品牌,名氣較大的有“甘肅摘棉工”“天水白娃娃家政”“羲理娲鄉家政大嫂”“羲皇故裡建築工”“龍城飛将保安”“玫瑰之鄉巧妹子”等。
(七)産業扶貧。這是調整貧困地區經濟結構,利用貧困地區的自然資源進行開發性生産建設,增強貧困地區“造血機能”,促進貧困地區脫貧和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貴州省立足本地資源基礎,以市場為導向,打造扶貧特色優勢産業,促進扶貧産業品種、品質、品牌的提升。确立核桃、草地生态畜牧業、精品水果、蔬菜、油茶、中藥材、茶葉、特種養殖、脫毒馬鈴薯和鄉村旅遊業等十大扶貧産業,其中一些逐漸在全國占有一定優勢。每項産業建設記載産業規劃、項目實施、組織模式、産業效益等。
(八)科技扶貧。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低,是導緻貧困地區貧困代際惡性傳遞鍊和制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因素。是以,扶貧工作必須把重點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一是科技人才支援:制定優惠政策,吸引科技人才到貧困地區發揮聰明才智,幫助農民依靠科技脫貧緻富。借調幫扶省、市和本省省直部門的科技人員,給貧困縣、鄉鎮配置科技副縣長、科技副鄉鎮長,主抓科技扶貧脫貧工作。二是科技教育訓練:以科技系統為依托建立各類科普協會,教育訓練農村人才;以教育系統為依托,建立農民技術學校;貧困縣建立科技示範基地、示範村、示範戶;依托“公司+農戶”,把農戶種植、養殖、加工置于公司教育訓練之中;以農、林、水、畜牧等部門為依托,搞好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産品加工業等的農業實用技術教育訓練,促進各項産業發展。三是科技引進推廣:各地根據自身和不同時期的需要,引進和推廣不同的科技成果和科技相目,如大面積推廣雜交良種、玉米地膜覆寫栽培、玉米育苗定向移栽、粳雜試驗示範、果木嫁接栽培、科學種草養畜、快速養豬、青儲飼料實用技術。甘肅省引進推廣的科技項目,重點涉及全省的草畜、馬鈴薯、林果、瓜菜、中藥材等五大産業,還有幹鮮果、食用菌、花卉、小雜糧、茶葉、桑蠶等區域性産業,主要有馬鈴薯良種繁育、大棚蔬菜豐産技術、低産果園改造、黃牛凍配改良、暖棚養畜、飼草青儲氨化、藥材GAP種植、梯田抗旱增産技術等。有些城市退休的科技人員自願到農村傳授科學技術,幫助農民脫貧緻富,也應記載。
(九)教育扶貧。一是基礎教育:積極推進“兩基”,即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國小、中學合理布局,達到無危房、有教室、有課桌凳、有旗杆、有廁所。通過增加師範類學校招生名額、在職教育訓練、支教等方式,建設一支合格的教師隊伍。貧困學生免學雜費和書本費,補助部分住宿貧困學生生活費。二是職業教育:建設職業中學,有條件的普通中學設農、林、畜牧班,或與農業、畜牧、林業、水電、桑蠶等部門聯會辦學。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充分依托現有中專、技工學校與國家級、省級職業學校聯合辦學,按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人才。三是委托教育訓練:由政府出資,委托大專院校培養貧困地區急需人才,如農、林、醫、師、工及管理人才,定向招生,定向配置設定。按當地實際情況,還要記載支教、希望工程、春蕾計劃、明天國小等。
(十)文化扶貧。治貧必先治愚,文化扶貧具有扶智、扶志作用。一是兩館建設:每縣都建設文化館、圖書館。記載文化館投資、建成數量、活動情況;圖書館投資、建成數量、館藏圖書數、借閱情況等。二是文化站、室建設:鄉鎮建文化站,村莊建文化室、文化廣場。記載文化站投資、建設數量、裝置及活動情況等;文化室、文化廣場投資、數量、裝置及活動情況等。三是農村圖書室建設:村村建圖書室,圖書來源主要有二:一是“萬村書庫工程”,向村圖書室贈送《中國農村文化圖書》系列;二是“手拉手工程”,城市少年兒童向農村小朋友贈送圖書。記載圖書室建設投資、數量、圖書數量及借閱和讀書用書活動情況。四是廣播電視設施建設:先建設鄉鎮衛星地面接收站,再開展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記載投資、覆寫村莊數和人口數等。五是旅遊開發:記載開發貧困地區的特色旅遊資源和鄉村特色遊、特色采摘、農家樂等。六是非遺資源開發:記載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發展與産業經濟結合,助推扶貧事業,讓貧困農民在傳承弘揚傳統文化中脫貧緻富。
(十一)衛生扶貧。一是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建設:鄉鎮衛生院達到房屋、人員、裝置三配套,能夠承擔基本醫療預防保健、急救、産科等服務。村衛生室達到看病、藥房、打針換藥三室分設,診療有登記、開藥有處方、收費有憑據、防保有卡冊、疫情有報告。二是建立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這是由政府組織、引導和支援,農村居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大大降低貧困農民看病的經濟負擔。國家下撥專項經費,為貧困地區白内障患者免費手術。三是“兩病”防治:記載當地地方病和傳染病的種類、危害、防治措施和效果等。四是結對幫扶:記載省、市三甲醫院與貧困地區縣醫院結成對子,派出醫生進行醫療技術幫扶;組織志願者免費給貧困農民看病;複明手術車免費為白内障患者做手術。
(十二)社保扶貧。一是“五保”供養:始于20世紀50年代農業合作化時期,五保戶指農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扶養義務人(或無扶養能力),需由集體經濟供養的農戶,五保是指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孤兒保教)。2006年國務院頒布《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将農村“五保”供養納入公共财政保障範圍。記載本地“五保”供養的起始、變化和現狀等具體情況。二是特困群衆救濟:喪失勞動能力的特困群衆,納入社會救濟範圍,保障基本生活。記載救濟範圍、人數、資金籌措和總數等。三是農村“低保”:記載主要年份享受低保人數、補助标準,資金來源、總數等。四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由個人交費、政府補貼等構成,未交費的老人也按月發給生活補貼。記載政策和本地執行等具體情況。五是安居保障:災民和貧困戶中的住房困難戶,政府給予政策扶持和适當經費補助。記載安居工程和危房改造的具體措施和效果。六是扶持貧困殘障人士:政府統籌資金,扶持農村貧困殘障人士的康複醫療、就業教育訓練、自謀生産和危房改造。記載各時期的政策、措施和效果。
(十三)黨建扶貧。一是基層組織建設:抓好扶貧項目落實的同時,突出抓好村級黨組織建設,抓好村民委員會、團支部、婦代會、民兵連、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建設。着力選好配強村級黨組織上司班子,特别是選好黨支部書記。二是幹部能力建設:着力培養、選拔、任用優秀年輕村幹部,把雙帶(帶頭緻富、帶領群衆共同緻富)能力強、辦事公道、群衆擁護的優秀黨員選拔到村支部書記崗位,選拔大學畢業生到村任職,提升基層幹部隊伍的綜合素質。三是扶貧工作隊和第一書記:從各級機關選派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從優秀機關幹部中選派的村第一書記,與村“兩委”緊密配合,出謀劃策,為扶貧事業做出貢獻,重點是加強組織建設、推進強村富民、提升治理水準、為村民辦實事。
(十四)社會扶貧。在黨和政府上司、組織下,從中央機關、本省省直部門到北較富裕的省、市、縣,全國各行各業各方面都參與了扶貧事業,在與貧困鬥争中盡一份力。一是中央機關定點幫扶:記載幫扶機關、幫扶任務、幫扶方式(如挂職與調研、資金支援、扶持農業與經濟建設、建設基礎設施、發展社會事業、捐贈款物、技術教育訓練、組織勞務輸出等)等。二是省直部門定點幫扶:本省省直機關、事業機關抽調幹部組成扶貧工作隊,進駐定點貧困縣,幫扶到村到戶,落實責任。記載幫扶機關、幫扶任務、幫扶方式(參考上面舉例據實記載)等。三是對口協作幫扶:199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東部經濟較發達省、市,對口幫扶西部欠發達地區,從此開始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主要記載幫扶本地區的省市、幫扶對象、扶貧方式(如合作、考察學習、資金幫扶、農業産業幫扶、創辦企業、建設基礎設施、發展社會事業等)等。四是各界幫扶:包括社團幫扶、企業幫扶、軍警部隊幫扶等,記載施以援手的機關、幫扶對象、幫扶方式和效果等。五是志願者幫扶:大批志願人員包含教師、醫生、科技人員等到貧困地區教書育人、治病救人、傳授技術。六是國際合作:引導國際組織、外國政府、海外華人以各種形式參與貧困地區開發建設,按項目設定節目,記載項目目标範圍、項目投資、項目内容、項目管理、項目實施、項目成效等。
(十五)機構與管理。機構部分:一是上司機構:各地都設定了扶貧開發上司小組,要記載機構沿革、工作職責、工作制度等;其他上司機構也記。二是工作機構:各地都設有扶貧開發辦公室,要記載機構設定、人員編制、主要職責等,其他工作機構也記。三是扶貧事業企業機關:各地根據實際情況記載。四是扶貧社團:記載機構沿革、主要任務、資金來源等。
管理包括:一是資金管理:扶貧資金包括扶貧信貸資金、财政扶貧資金和以工代赈資金三部分,記載配置設定原則、配置設定程式、财政專戶、檢查監督等。二是項目管理:記載項目選擇、立項審批、項目實施和驗收。三是審計監督:記載督查部署、資金審計、問題整改、案件查處等。四是統計監測:記載農村扶貧統計和貧困監測等。五是檢查驗收:記載檢查驗收标準、檢查驗收方法、考核獎懲等。六是建檔立卡:記載逐戶摸清底數,做到村有卡、鄉有冊、縣有簿,實行全程動态監測管理。七是上司責任制,獎懲責任制:記載建立各級上司扶貧責任制,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各級上司分管扶貧工作,有專人負責,簽訂責任狀,實行獎懲挂鈎。
(十六)扶貧人物。在扶貧鬥争中,湧現出一大批先進模範人物,扶貧志應記錄他們的姓名和事迹。一是人物傳:按照地方志“生不立傳”的原則,扶貧志隻為已去世的扶貧先進模範人物立傳,在世的先進模範人物可用以事系人法和清單法記載。二是人物表:在世的扶貧先進模範人物可設定人物表記載,表的欄目有姓名、工作機關、獲獎時間、表彰部門、獲獎名稱、主要事迹等。三是人名錄:獲同一獎項的先進模範人物較多,也可不清單而隻記姓名。《保山市扶貧開發志(1978—2008)》扶貧人物章,記載2001年受到中共保山地委表彰的41位扶貧先進個人、2006年受到保山市委市政府表彰的63位扶貧先進個人,都是排列姓名。
二 扶貧志的篇目設計
設計扶貧志篇目須注意的事項,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標明結構體式。按分志中各部分的排列形式,志書有章節體、綱目體和條目體。我見到的扶貧志都是采用章節體。按一級類目的多少可分為大編體、中編體、小編體。已出版的扶貧志有的采用大編體,大多設五六編(有的第一層次不稱編而稱章),最少的僅3編。筆者認為,大編體将性質相同的事物合設一編,便于反映事物之間的關系,是以扶貧志以采用大編體為宜。
(二)區分專志和分志。扶貧志有獨立成書的專志和綜合志書中隻記扶貧内容的分志兩種形式,它們的内容和篇目不完全一樣,設計篇目時要注意區分。作為專志的扶貧志是獨立的志書,述、記、志、傳、圖、表、錄7種體裁都用,前邊要有序和凡例,後邊要有附錄、索引和編後記。作為分志的扶貧志,隻是一部綜合志書中“志”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分志),不管是與志書的其他部分合印在一起,還是單印一本,都不允許出現序、大事記、人物傳。根據全志的統一規定,單本出版的扶貧分志,書前除印全志的凡例,還要有本分志的凡例,多稱“編纂說明”。有些已出版的扶貧分志不執行全志的統一規定,設定了序、大事記、人物傳,擾亂了全志的體例,是不對的。有的扶貧分志将扶貧大事記和人物傳置于附錄中,也欠妥當。從内容說,專志要求全,扶貧管理部門的事,如機構沿革、工作職責、工作制度、内部機構設定、黨務活動等,都可記載(不屬重點内容,内設機構負責人不記)。扶貧分志隻記扶貧事業,上面所寫管理部門内的事不記,也就不設相關篇目。綜合志書已設地理或自然環境分志記載地情,扶貧分志不再設相應的章節記載。
(三)區分各級扶貧志。省、市、縣、鄉等各級扶貧志不能用相同的篇目。省、市扶貧志要綜述本省、市扶貧事業諸方面的情況,用表示某類事物的詞語來作章、節、目的标題,如退耕還林、治理石漠化,生态移民、公路建設、農田建設、水利建設等,章、節、目下是較宏觀地用綜合性資料記載這一類事物,有時也寫到點上具體事物,那是記述典型;從篇目上看不到具體事物。而縣、鄉扶貧志要記載一些具體的事物,比如開發的具體的扶貧項目和貧困戶的變化。《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扶貧開發志》在扶貧開發項目節,設定區陽河堤工程、烤煙種植、栽桑養蠶、經濟林示範片等12目。還專門設定部分越溫貧困戶章,分别介紹51家貧困戶脫貧緻富情況。記載這類較具體的事物,是較基層的扶貧志本身所要求的,也是它的重要價值所在。如果基層扶貧志用省、市扶貧志的篇目,編寫出的志書就會空,寫不出本縣、鄉扶貧的真實情況和特點,削弱了它的資料價值。
(四)標明綜合篇目或細分篇目。綜合篇目是指層次較少、事物劃分較粗的篇目;細分篇目是指層次較多、事物劃分較細的篇目。如社會扶貧中的定點扶貧,有的扶貧志是按綜合篇目來設定節目,在中直部門定點扶貧、省直部門定點扶貧下,不再細分機關,而是按時間順序綜合記載全省情況。有些省、市扶貧志設章節記載所轄州、市或縣、區的扶貧,如《雲南省扶貧開發志》專設一章,下設16節,記載所轄昆明市等16個州、市的扶貧,每個州、市一節,節下設機構、扶貧紀要、扶貧區域、扶貧開發措施及績效4目。《保山市扶貧開發志(1978—2008)》第13至第17章,記載所轄縣、區扶貧開發,每個縣、區一章,章下設簡述和機構沿革、扶貧對象、扶貧資金、專題扶貧4節。作為獨立專志的省、市級扶貧志,這樣設定篇目的優點是,讀者從此志中不僅能了解了本行政區域扶貧的綜合情況,還能了解所轄各行政區域的扶貧概況。但綜合志中的扶貧分志,為與其他分志體例統一,不宜設定記載下轄行政區域扶貧的章節。
(五)突出地方特點。扶貧志欲寫出深度,提高資料價值,就要通過調查研究,找出本地扶貧事業的特點,要注重為本地特有或突出的事物設篇立目。貴州省敢為人先,各市、州勇闖獨具特色的扶貧道路,《貴州省扶貧志》專設貴州試驗章:第一節先行先試的減貧實踐,下設畢節“開放扶貧、生态建設”試驗、安順市“多種經濟成分共繁榮”試驗、黔西南自治州“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麻山瑤山扶貧開發試驗、六盤水市“三變”發展模式;第二節減貧範例,記載了則戎之路、“大關精神”、晴隆模式、印江經驗、長順做法、威甯試點、迆那實踐等經驗。但也有扶貧志發掘本地特點不夠,缺乏深度和亮點的情況。今後編修扶貧志,應有意識地先做調查研究,找出本地扶貧開發中的特點和各方面的典型,設定相應的篇目。
扶貧志基本篇目:
序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編 扶貧戰略
第一章 貧困區域
第一節 地情
第二節 貧困狀況及成因
第三節 貧困片區及分布
第四節 扶貧标準及範圍
第二章 扶貧目标
第一節 改革開放初期目标
第二節 “七五”時期目标
第三節 “八五”和“扶貧攻堅”時期目标
第四節 “十年規劃”時期目标
第五節 “十二五”和脫貧攻堅時期目标
第三章 扶貧規劃
第一節 規劃編制
第二節 規劃要點
第二編 專項扶貧
第一章 基礎設施扶貧
第一節 交通建設
第二節 基本農田建設
第三節 水利建設
第四節 電網建設
第五節 通信設施建設
第二章 生态扶貧
第一節 退耕還林
第二節 石漠化治理
第三節 生态移民
第四節 綠色經濟
第三章 産業扶貧
第一節 種植業
第二節 養殖業
第三節 加工業
第四節 旅遊業
第四章 勞務扶貧
第一節 技能教育訓練
第二節 輸出方式
第三節 勞務管理
第五章 黨建扶貧
第一節 基層組織建設
第二節 幹部能力建設
第三節 扶貧工作隊和第一書記
第三編 行業扶貧
第一章 科技扶貧
第一節 科技人才支援
第二節 科技教育訓練
第三節 科技引進推廣
第二章 教育扶貧
第一節 基礎教育
第二節 職業教育
第三節 委托教育訓練
第三章 文化扶貧
第一節 兩館建設
第二節 文化站、室建設
第三節 農村圖書室建設
第四節 廣播電視設施建設
第五節 旅遊資源開發
第六節 非遺資源開發
第四章 衛生扶貧
第一節 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建設
第二節 建立“新農合”
第三節 “兩病”防治
第五章 社保扶貧
第一節 “五保”供養
第二節 農村特困群衆救濟
第三節 農村“低保”
地四節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社保)
第五節 安居工程
第六節 扶持貧困殘障人士
第四編 社會扶貧
第一章 定點幫扶
第一節 中央機關定點幫扶
第二節 省直部門定點幫扶
第三節 民主黨派、工商聯定點幫扶
第四節 軍警部隊定點幫扶
第二章 對口幫扶
第三章 各界幫扶
第一節 企業幫扶
第二節 社團幫扶
第四章 志願者幫扶
第五章 國際合作
第五編 扶貧機構與管理
第一章 扶貧機構
第一節 扶貧上司機構
第二節 扶貧工作機構
第三節 扶貧事業企業機關
第四節 扶貧社團
第二章 扶貧管理
第一節 資金管理
第二節 項目管理
第三節 審計監督
第四節 統計監測
第五節 建檔立卡
第六節 上司責任制、獎懲責任制
第七節 貧困退出驗收
一、驗收對象和标準
二、驗收程式
三、驗收結果
第八節 教育訓練管理
第六編 扶貧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
第二章 人物表
第三章 人名錄
(綜合志書中的扶貧分志,此編可改為表彰,下設全國表彰和省表彰兩章)
附錄
索引
編後記
基本篇目說明:1.根據本地情況,第一層次編也可改為章。2.扶貧政策,為避免和其他部分重複,未單設編章。有的已出版的扶貧志設定政策保障編,下設貧困農戶扶持政策、貧困地區扶持證策、特殊群體扶持政策等章。3.此篇目把移民扶貧置于生态扶貧中,如不記生态扶貧,可在專項扶貧編設定移民扶貧章。4.本地國際合作扶貧内容多的,可單設一編。
三 扶貧志的編寫方法
根據記載扶貧内容的需要,編寫時要注重采用以下方法:
(一)關于點面結合記述法。面指綜合記述事物的整體情況,沒有面的記述難以反映事物的全貌;點指微觀記述典型事物,沒有點的記述難以反映事物的特點和典型。扶貧志記載扶貧事業的各個方面,特别是各種扶貧方式和措施,應兩方面都關注到,盡力寫全寫透。方志記載各種事物必須用綜合記述法,這方面大家都很熟悉。下面舉幾例典型記述法。《四川省志·扶貧開發志(1986—2005)》第一篇第二章第一節“基本農田建設”,在綜合記述之後,記了一個典型:旺蒼縣高陽鎮鹿渡村大茅坡是一片怪石林立、坡陡土薄的荒石坡。1990年前,全村每年人均糧食僅184公斤,人均純收入200元。自1990年開始在以工代赈的扶持下,經過三年艱苦實幹,在荒石坡上造出了530畝高品質水準梯地,建成人均1畝高産穩産農地,同時推廣良種和科學的農耕農藝措施,創造了“千車萬擔一畝田,青石闆上創高産”的奇迹。1993年,全村人均糧食535公斤,人均純收入500元,比改土前分别增長1.90倍和1.50倍。世界水保專家、原澳洲農業部副部長諾雷斯參觀後說,“看到的梯地建設是世界一流的”;英國倫敦大學土地發展系教授卡約瑟博士參觀後,認為“中國人了不起”。有的志書隻用綜合記述,沒有記載典型,使人感到記述平平,缺乏亮點和深度。今後編修扶貧志收集資料時,不能隻收集綜合性資料,還應有意識地收集典型資料,這樣才便于采用點面結合記述法。
(二)關于處理内容的交叉重複。基本原則是允許必要的交叉,避免文字重複。編寫前,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分析哪些内容、在哪些地方易于造成重複,進而思考避免重複的方法。扶貧志容易重複的内容有扶貧政策和扶貧成效等。為避免重複,應在設計篇目時進行處理,如設定了生态扶貧章生态移民節,就不要再設易地搬遷章節;扶貧項目、措施中打算寫政策的,就不要設扶貧政策章節;扶貧項目、措施中打算寫扶貧效果的,就不要設扶貧成效章節。編寫時,各章節都牢牢把握記述範圍,不延伸,不越界,确需涉及其他事物時點到為止,不展開寫。如:若已設扶貧政策章節,記載扶貧措施時,要注意盡量不涉及政策,非寫不可時,隻記政策精神或檔案标題,不展開寫政策内容和各時期政策的變化;如果感到把扶貧政策和措施連在一起寫,更利于把扶貧情況記清楚,那就把扶貧政策章節删除。各級審稿發現重複問題要記下來,然後研究處理方法加以解決。
(三)關于專記與附的運用。專記是社會主義新方志編修中發展起來的體裁,對志文不便展開記述的事與人,采用紀事本末體完整、全面、詳細記載,是對志文的補充。從前兩輪志書看,專記在志書中的安排有3種形式:一是将各篇專記合為一編置于各編最後;二是将各篇專記排列在一起,不入編的序列,置于附錄之前;三是各篇專記不集中在一起,而是分别置于有關節、目之後。方志還有一種體裁附錄,附錄置于志文之後,收錄志文未記又有收存價值的資料;與某一節、目所記關系密切的有關資料置于該節、目之後,稱附。扶貧志中,将專記和附結合起來,即将每篇專記,用附的形式,置于有關節、目之後。《貴州省減貧志》就采用了這種方法,在第三章第一節第二目“治理石漠化”,文後附專記《頂壇片區治山奔小康》;第六章第一節第一目“勞務輸出”文後附專記《正安縣勞務輸出紀實》;第七章第一節第一目畢節“開放扶貧,生态建設”實驗。文後附了4篇專記。這種與節、目所記内容緊密相連的專記,較完整地記載一件事,直接附在節目之後,對内文起到了補充、深化作用。
(四)關于對比法。對比法,是将相同僚物不同階段、不同時期的情況對照比較,以反映變化。為保證對比的結果正确,對比的事物的地域範圍要相同。在志書中,對比有圖照對比、統計數字對比、文字記述對比等。扶貧志是記述貧困地區農民同貧困作鬥争,逐漸改變貧困面貌,脫貧緻富奔小康的曆史和現狀,用對比法能将變化表現得更清楚明白。如移民搬遷,要記載原居住地惡劣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不适宜農業生産)、難以遮雨擋雨的住房和缺吃少穿的困難生活;再記載搬入地的自然環境、村容村貌、住房、生産生活乃至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新面貌。兩相對比,讀者能從巨大變化中體會到移民搬遷對于貧困農民脫貧緻富的重大意義。多部扶貧志都注重運用對比法。《陝西省志·扶貧開發志》書前的彩圖,通過移民前後住房和道路照片的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出移民後居住條件和道路大大改善。《雲南省扶貧開發志(1984—2005)》概述第三部分用了統計數字對比:第一階段,全省貧困人口從占總人口1/2減少到1/3;第二階段,全省貧困人口由1200多萬人減少到783萬人;第三階段,全省貧困人口由783萬人減少到405萬人;第四階段,全省絕對貧困人口從337.5萬人下降到248.4萬人。該志第四章第一節第十三目“破爛茅草屋改造”,用了對比法記述:全省農村原有40餘萬戶、200多萬特困農民居住在夏不避雨、冬不禦寒、四面透風、搖搖欲墜的茅草屋、杈杈房,甚至岩洞中,從2003年實施破爛屋改造工程至2005年,累計投入财政專項扶貧資金14.54億元,項目覆寫16個州(市)、125個縣(市、區),40.25萬特困戶全部告别了破爛屋,住進了新居。扶貧志編寫中用對比法,有利于反映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貧困農民生活的改善,使人看清扶貧的成效。
(五)關于以事系人法。扶貧志不論記戰天鬥地、與貧困鬥争,還是記扶貧開發、幫助農民脫貧緻富,都離不開寫人。是以,記扶貧事業,要用以事系人法記下與所記事項密切相關的人的活動。《貴州省減貧志》第七章第四節“黨建扶貧”中記載把黨員幹部培養成緻富能人時,寫赫章縣河鎮鄉舍虎村村委會主任周靖:“2008年,28歲的共産黨員周靖被選聘為赫章縣舍虎村的大學生村幹部,他通過對村情的深入調查研究,幫助村民找到利用高寒山區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資源,發展中藥材半夏産業脫貧緻富之路。”下面用一段文字記載了周靖帶領村民發展半夏産業奔小康的具體情況。《保山市扶貧開發志(1978—2008)》第十一章第二節“農村勞務輸出”,記載外出打工者不僅賺到了錢,思想素質也有了較大提高。例如魯春标在家時遊手好閑,到深圳一家電子廠打工,春節前給家裡寄回1000元錢,并表示一定在外面好好幹,混出個樣子才回家。從未出過家門的女孩魯桂花,到深圳景創公司打工,春節回家探親,帶回1200元,春節剛過又傳回深圳。收集資料時,要重視收集有關人物及其活動的資料,編寫時注重運用以事系人寫法,寫出扶貧事業中人的活動,反映其思想和精神,使記述既見事見物又見人,更加生動真實,也增強了記述深度。在世扶貧先進人物及其事迹用以事系人法記載,即符合“生不立傳”原則,寫作效果也好。
(六)關于圖照運用。圖自古以來就是方志的主要體裁之一。從首輪修志始,圖的部分以照片為主。首輪修志前期出版的志書大多在志書前集中設定圖照,設随文圖照的較少,後來逐漸變為多數志書配合文字記述設定随文圖照。編寫扶貧志這兩部分圖照都要有。應從認識上明确,圖照也是資料,與文字資料同等重要,還能調劑版面,使志書圖文并茂。收集文字資料時也要注意收集圖照資料;現在還存世的事物,如果沒有現成的照片,應安排人拍攝。志書前集中安排的彩頁上的圖照一般是按部類排列,部類的設定可參考文字記述的編章,部類标題置于開始頁的左上方或右上方。選取随文照片,要注重和文字記述緊密配合,具有深化内容、突出特色的作用,有較大資料和存史價值。圖照中的形象、場景直覺,反映事物比文字記述更鮮明、清楚。看了部分扶貧志的彩頁和随文照片,覺得有幾個問題應提請注意:
第一,要有地圖。有的扶貧志沒有地圖,屬缺項。地圖能顯示市、縣、區的地理位置,并标出扶貧事業的一些内容,是必須設定的。地圖要置于照片之前,要稍大一點,用兩頁折起來。
第二,選取照片要注重意義和價值。有一扶貧志在彩頁部分安排了扶貧辦公室曆任5位主任的照片、簡介和4幅扶貧志編纂工作照片;有一扶貧志隻有2幅照片:扶貧幹部教育訓練大廈和扶貧辦職工宿舍大樓。這類照片與扶貧事業發展關系不大,缺乏資料性,也無意義,不必收入志書。
第三,有的扶貧志彩頁安排了上司人題辭。胡喬木早就指出這是政治化傾向,應禁止。
第四,照片與标題或說明應正好相符,某志的一幅明顯是在學校拍攝的照片,标題寫作“某某視察某某市教育工作”,不準确,應改為視察某某學校。
第五,照片應注明拍攝時間。
(七)關于記載失誤和教訓。扶貧涉及面廣,困難多而大,工作不可能一帆風順,出現失誤是難免的。編寫扶貧志要實事求是地記載扶貧事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階段,主要記載本地做法和取得的成績;對工作中的失誤也不能回避,應如實記載。一些已出版的扶貧志已注意了記載失誤和教訓。《陝西省志·扶貧開發志》第二編第二節“新階段扶貧移民”,記載了移民搬遷中出現的失誤:柞水縣石甕鎮西甘溝村移民搬遷工程存在違背群衆意願、遷移戶耕地未落實、統一建房、房屋品質缺陷、補助資金不能按時兌付等問題。《陝西日報》和《陝西農民報》記者報導後,省扶貧辦做了調查處理,并下發通報,要求各市、縣(區)引以為戒,對照檢查,及時發現移民搬遷中的問題并予以糾正。把扶貧工作中的失誤和教訓記載下來,展現了扶貧志記事真實、全面,貼近現實,也給後人和他地提供了鑒戒。
結 語
扶貧志的内容、篇目設計和編寫方法,是編修扶貧志必然遇到、編寫者不能不思考的問題。本文略書淺見,抛磚引玉,期望更多人參加讨論。目前,許多省、市、縣正在編寫扶貧志或即将編寫,一個編寫扶貧志的熱潮正在全國漫延。這是記錄、總結扶貧事業的大事,從中央到地方都很關心和重視。編寫扶貧志又是件新事,沒有現成的理論和規範可遵循。為提高扶貧志的品質,方志界應總結先行者編纂扶貧志的實踐經驗和教訓,加強對扶貧志編纂的理論研究,為編寫者提供參考。
(原載《中國地方志》2024年第3期,表格和注釋從略。如需查閱或引用,請閱讀原文)
來源:地方志研究
作者:王複興(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