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清淺
綜藝《我家那閨女2024》于文文這個閨女和媽媽的母女關系有點特别,别的媽媽要是忙于創造物質條件,無暇陪伴孩子,都會有所愧疚。但于媽媽從女兒的描述裡好像并沒有這樣,而且在節目第一期,媽媽因有事甚至缺席錄制,沒坐在觀察團裡看女兒的生活日常,于文文隻能親自替補。很多人估計看完于文文的日常後會操心着這對母女接下來可咋處呀?但其實是操心早了,人家好着呢。
于文文家裡面幾乎沒有什麼生活物品,因為她常年出差,家裡面沒有爸爸媽媽,沒有兄弟姐妹,也就不可能有常年生活的氣息。甚至她把家搬長沙也沒跟媽媽商量,媽媽并不知道她搬了家。她平時很少和媽媽交流,和媽媽的關系就像普通朋友,有事情就說話,沒事情也可以不聯系,而且可以幾個月半年不聯系。
這缺乏溝通的情況,不僅出現在父母離婚後,父母離婚前也很少溝通,父母離婚後媽媽忙于工作,母女交流就更少了。于文文小時候父母離婚,媽媽先離開了家,之後媽媽把她接去加拿大。雖是随母生活,但基本上就是媽媽幹媽媽的,她幹她的,兩人幾乎也不怎麼聯系。于文文跟爸爸更是沒怎麼聯系,從她“因為人家離婚了,人家都不聯系,我聯系什麼呀”的話來看,她跟爸爸的關系更生疏,甚至有點抱怨,也難怪他們父女之間有小十年沒聯系了,就等于她出來工作後父女彼此都不聯系。
因為家人溝通少、陪伴少,小時候的于文文都是自己一個人出去上學,離家出走可能家人也未必能及時發現。比如十四五歲時的她,從加拿大跑到美國去看自己喜歡的吉他手,回不了家後也沒有打電話給媽媽,自己一個女孩在美國的巷子裡面,且外面全都是一些很可怕的人。最後是警察發現了她,給她媽媽打了電話,媽媽才知道女兒獨自離家了。
于文文說媽媽沒有習慣操心她,帶她的時候,印象當中就是每天讓她練琴,練得好不好媽媽也不會說什麼,媽媽唯一抱怨的就是她不吃飯,給她買的披薩她不吃,但抱怨一下然後就走了。她一天就嚼一塊披薩,練着琴過來了。她十八歲的時候在波士頓那個地方很冷,下雪很大,她住得比較遠,可能五六點天還沒亮就要起床去上學,且沒吃飯就去了,又困又冷又餓。她這麼遠出國留學,她也沒發現媽媽表現出擔心不舍,至于是否真的有擔心不舍她也不知道。
于文文還說媽媽不管她。這讓她覺得親情跟夫妻之間的感情是類似的,如果真的過不到一塊去,也真的不要勉強,你不幹涉我,我也不幹涉你,我們彼此不要影響彼此的人生。童年缺乏陪伴的家庭環境也造就了她的獨立,經常獨來獨往。
對于媽媽為什麼未能參與第一天觀察生活的錄制,于文文也不是很清楚,應該沒有跟媽媽好好溝通過,是以隻能籠統地說她應該是有事,她就是風一樣的女人,比較随性。被觀察團成員黃菡問媽媽要是看到她聊她們的母女關系會有什麼反應?于文文說她沒法替媽媽回答,因為她也不知道對方怎麼想。黃菡又問要是媽媽在講她們的母女關系,覺得有些失望、有些孤單你會怎麼樣?還以為于文文在親情跟夫妻感情類似的觀念下會抛出令常人匪夷所思的論點,沒想到她忽地輸出暖心話語,說自己會問媽媽“那我能為你做點什麼嗎?我要怎麼做才能讓你感覺更好一些嗎?”
這份暖心背後是因為她覺得媽媽從小把她帶在身邊,那麼辛苦,那麼拼,一天打三份工,不就是想給她好的生活嘛。其實媽媽一個人去國外,可以完全不管她的,畢竟帶着她在那樣一個年紀也是比較難有自己全新的人生的。但媽媽選擇帶着她出國也是希望她有一個更好的人生。是以她覺得媽媽一定是非常愛她的,她覺得媽媽多少是挺關心,挺好奇她的生活的。媽媽對她的付出,她要感激一輩子的。
這前後的反差可能剛開始時會讓常人有點難了解,既然覺得媽媽不管自己,媽媽也很少陪伴自己,母女之間不怎麼交流,那應該彼此很陌生呀,于文文在觀察室裡說的話會不會有點為孝順而孝順?但要是跟她的教育環境、成長環境聯系一起可能就比較好了解了。
她比較小就去加拿大,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不是中式傳統教育,西方人主張獨立,父母和成年子女不愛住一塊,加上于媽媽小時候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她,她早就習慣身邊沒有媽媽了,是以對于媽媽是否管自己、陪自己已經無所謂了,别人聽到她說的這些會覺得她孤單可憐,但她未必這麼想。而自己還不錯的物質生活也着實是媽媽給的,感恩之心必須要有,自己理應為媽媽多年的付出做點什麼,是以觀察室裡那番話應該是真心的。
本文由清淺之說原創,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歡迎大家關注,一起挖掘有内涵的娛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