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爹”和“爸”有何差別?把兩字拆開才明白,怪不得古人稱父親為爹爹!

他或許從來不說愛你

卻總是默默守護

他是童年時的超人

是一生的铠甲

那些說不出口的愛

都藏在他日複一日的陪伴裡

父愛如山又如傘

能為你遮風擋雨

爹、達、

阿爸、爸爸...

關于“父親”有不同的稱呼

“爸”與“爹”有什麼差別?

兩者雖然都是父親的意思

還是有所差別

一起來了解——

反正不管“爸”還是“爹”,皆是“父”,是以想要搞清楚“爸”與“爹”,還得先從“父”這個字着手。

“父”讀音及其字形的由來

1. “父”字讀音的由來

《說文》曰:父,矩也;家長率叫者。

意思即:父親是家庭規矩的制定者,教育權利的執掌者。

通常隻要父親一出現,便都是闆着臉,站在旁邊拿着棍子“撲撲”敲打的那個人。

久而久之,棍子敲打發出的“撲撲”聲,便就成了“父”字的讀音。

後來又因為父親覺得不好聽,或者覺得叫“撲”有損形象,便又對“撲”音進行了改良,變成了“fù”。

2. “父”字形的由來

“父”其實在甲骨文中的意思即:拿着木棍或者石斧的人,是以“斧”與“父”的讀音很像。

“爹”和“爸”有何差別?把兩字拆開才明白,怪不得古人稱父親為爹爹!

“父”是負責保衛家園,打獵(在原始社會初期皆是以打獵獲得食物)的人,是力量與依靠的象征。

“爸”讀音及其字形的由來

1. “爸”字讀音的由來

既然有了父親,為何還要叫“爸爸”?

因為在遠古時代,對于以家庭為機關的個體來說,父親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食物的來源,安全問題等等,都要依賴于強壯的父親。

出于生存需要,子女們往往都要去“巴結”父親,以求得更多的食物與庇護。

再加上相對于“父”,“爸”的讀音要簡單許多。

對于剛出生不久,隻會咿呀的嬰兒來說,容易上口。

久而久之,“爸”便就成了父親的首選稱呼。

2. “爸”字字形的由來

了解了“父”,再來看“爸”,便就簡單多了,“父”下面加一個“巴”。

巴,甲骨文的寫法是:

“爹”和“爸”有何差別?把兩字拆開才明白,怪不得古人稱父親為爹爹!

像不像一個人長着一隻不成比例,又大又長的手,引申意思即:善于攀爬的長臂人。

大約在五千到三千年前,蜀地(今天四川地區)生活着一些瘦高的長臂人。

他們在深山叢林中攀爬跳躍,身手十分靈活、

由于他們能夠長時間攀附在樹上或者岩壁上,故又被稱作“巴人”。

這就是蜀地也叫“巴蜀”的原因。

“巴”就是攀附,附着的意思。

“父”下面加一個“巴”,意思是:需要攀附父親。

就這樣,父親的第一個稱呼“爸”字便産生了,至于為何讀成“bà”,是取“父”的調與“巴”的音組合而成。

“爹”和“爸”有何差別?把兩字拆開才明白,怪不得古人稱父親為爹爹!

“爹”字的由來

清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多從二肉,會意”,就是商朝人祭祀之後要分胙(祭祀用的肉)肉,得到多塊肉的即為“多”。

通常來說,古人以“三”或以上為“多”。

父親有多個子女,可以被叫做“爹”。

同時,爹字還有另一種解釋,與奢侈之侈字有關。

“侈”字由單人旁與多字組成。

“人”指“主人”,“多”指“一群随從”,“人”與“多”合起來表示“主人外出時帶有多個随從”。

是以,将“人”換成“父”,就是指一位父親外出時帶有多個子女随行。

不過,在鄂皖蘇贛等地,一般是稱呼祖父為爹。

這大概是取爹字之多的“多重父輩”之意吧。

總之,有多個子女的父親才為爹。

綜上,爸字取巴意,含有巴望、盼望之意;

而爹字取多意,側重展現多個子女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