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徐州段風貌。徐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京杭大運河濟甯段船隻往來,貨暢其流。楊國慶攝
湖州市南浔古鎮觀景俯瞰。魯勤奮攝
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千年運河貫通南北、穿越古今,傳承着中華文明,推動着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交流互鑒。水脈亦文脈,近年來,運河沿線城市持續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使運河精神曆久彌新。本期,中國城市報記者走進大運河沿線重要城市——山東省濟甯市、江蘇省徐州市、浙江省湖州市,探尋人水和諧共生的“城市故事”。
山東省濟甯市:運河文化辨別融入日常
濟甯市位于運河交通要道,“水陸交彙、南北沖要”“南接江淮,北通燕幽”。大運河濟甯段被譽為“運河之都”,建有大運河上最為先進和知名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樞紐,号稱“北方都江堰”。
作為“運河之都”,山東省濟甯市如何加強運河保護、講述好運河故事?
中國城市報記者了解到,大運河濟甯段現有世界文化遺産段3個,分别是會通河南旺樞紐段、小汶河、會通河微山段;還有邢通鬥門、徐建口鬥門、十裡閘等9個世界文化遺産點。
為将運河文物保護傳承好,濟甯市堅持守正創新,實施文物保護活化工程,在全國率先推動文物建築由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近年來,濟甯市任城區持續打造“運河記憶”項目,涵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東大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太白樓、天井閘,以及老運河原生古迹、古街、古樹等,總面積約11平方公裡、水域面積約3.2公頃。
任城區竹竿巷作為一條傳統街區,堪稱濟甯運河文化的縮影。不逛竹竿巷,白來濟甯城。過去因經營竹制品的多,而得名竹竿巷,如今依然可見賣籠屜的、竹席的、竹筐的手藝人。張步财,就是竹竿巷裡賣籠屜的人。從業幾十年,張步财的店搬過七八次,但都沒離開過竹竿巷。從過去隻賣竹籠竹屜,到現在各種廚房用具一應俱全,産品是豐富了,但也隻是在自己專精的業務範圍内。
南北交融的特色美食,也在任城人的生活中留下了根。離張步财的店鋪不到300米的林家灣炖魚,是誕生在運河邊的平民快餐,是當地人念念不忘的日常美食。“骨酥肉嫩不紮嘴”是林家灣炖魚的特點,京杭大運河的開通,不僅帶來了繁盛的商貿,也讓河鮮更易獲得。
“炖魚配上面餅按份上桌,價格便宜,且友善快捷,受到了大多數人的喜愛。”林家灣炖魚店主李智說起炖魚如數家珍,魚是炖好的,來了盛出來就能吃,這種“運河快餐”能滿足老運河繁盛時期做工百姓的需要,也能讓當下生活在快節奏的人們“來了就吃”觸發味蕾記憶。
如今,随着濟甯運河文化節的舉辦,運河主題公園、博物館和遺址公園的建設,濟甯市通過系列文化傳承和保護行動喚醒了人們心中的運河記憶,使古老運河文化在現代社會延續和弘揚。
江蘇省徐州市:船工号子串起運河文脈
作為大運河原點省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唯一的重點建設區,大運河江蘇段擁有全線最長的通航裡程、最豐富的曆史文化遺存、最廣闊的覆寫地域。
而大運河徐州段是大運河江蘇段的最北段,占全省總長度的五分之一。據了解,大運河徐州段沿線文化資源豐富、遺産資源衆多,融彙了楚漢文化、蘇轼文化、漕運文化、水工文化、民俗文化、商貿文化、紅色文化等文化形态。
在徐州市邳州市,千百年來大運河吞吐不息,邳州也是以千年航運不息,船務不息。一起工作的船工為了讓步調統一,喊上了有節奏的号子,珍貴的運河遺産——“邳州運河船工号子”便是以而生。
“拉起纖藤,喲……”“我拉上船,加把勁喲……”凝望古老的運河水,遙遠的船工号子似在曆史空間回響,一字一句,響亮而悠揚。熱鬧喧嚣的碼頭,往來如織的木制船舶,此起彼伏的船工号子、搬運号子……這些成為老一代人的記憶。
徐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邳州運河船工号子有關傳承人表示,都說“纖夫赤膊,士子苦讀”,拉纖無疑是辛苦的,但還好有号子,可以傳遞鼓舞人心的力量。船工号子沒有固定唱詞,曲調或宛轉悠揚,或高亢有力,唱詞一般都随物起興。過山唱山、遇水唱水、觸景生情、随唱随編,甚至整段唱下來全是象聲詞,生動形象地反映了船工們的生活狀況、勞動場景和内心世界。
如何讓船工号子流傳下來?如何更好地傳達号子中那股苦中作樂的拼勁,發揚船工号子的時代精神?
今年66歲的石長青,多年來堅持對運河号子文化的研究和保護工作。面對身邊會唱号子的老人越來越少,石長青就遍訪昔日老船工,走訪老碼頭,将他們口中的号子整理成錄音,一點一滴補充完善,一字一句推敲琢磨,“船工号子”的章節韻律,又漸漸從老船工們的朦胧記憶中被喚醒。
在采訪中,有不少音樂愛好者表示,雖然船工号子已失去了活态,但是音樂裡展現出的船工拼搏精神,值得保護與傳承;建議把号子編排進戲劇作品,或者和流行音樂相結合,用更多年輕人更易接受的方式,把船工号子傳承下去。
浙江省湖州市:運河蝶變煥發新生機
自東晉之後經世代開發,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大地上處處稻麥桑麻,頔塘運河橫貫東西,京杭運河縱穿南北,形成了縱橫交錯、密如蛛網的江南運河水系,沿河南浔、練市、雙林、菱湖、荻港、善琏六大古鎮應“運”而生。
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的新起點,由“一段”1.6公裡的頔塘故道和“一點”南浔古鎮組成的大運河南浔段,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從曆史的深處走來,運河古鎮煥發出新生機。今年,湖州市釋出《湖州市生态文明典範城市建設促進條例》明确,要弘揚生态文化,推進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和建設。
為讓古老的運河在保護傳承中蝶變,湖州市南浔區深入實施大運河古鎮叢集複興工程,加快打造新時代大運河文化複興标志性成果。南浔區練市鎮大運河曆史文化街區,利用原練市鎮糧站和繭站等,建構以谷物、桑蠶文化為核心的新業态;雙林古鎮活化利用绫絹、戲曲等文化,蔡宅、周文清藝術館等項目相繼落地,村裡辦起音樂節,親子營地、稻蝦基地、兒童博物館島研學基地等,備受長三角親子遊客追捧……
同時,南浔區也依托南浔文化研究會等智庫平台,注重文物遺産保護、沿河古鎮修複及湖筆、魚桑、絲綢、绫絹等優秀傳統文化産品的活化呈現。位于中國文房四寶之首的湖筆,它孕育、産生于湖州豐蘊的運河文化環境中。千年以來,一代代筆工在毛穎之中傾注的生命之美,讓湖筆更加精緻,更加富有靈性。
“湖筆制作中水盆和擇筆是重中之重,水盆工從毛料到制作筆圖的模型做出來,擇筆工把筆頭再重新加工精細,做成毛筆頭的标準化。”中國制筆藝術大師楊松源介紹,整個過程需要經過8個大工序,120多個小工序,一支純手工的湖筆才能制作完成。
為了讓湖筆在創新中煥發“新活力”,楊松源将“水盆”“擇筆”等重要工序搬進了共富湖筆直播間,與觀衆實時互動,講解制作要領。越來越多的人也通過湖筆直播間認識湖筆,了解這項運河非遺傳統技藝,并加入到了制筆行業的隊伍中。“我要把畢生所學傳給年輕一代,讓湖筆技藝一代一代傳下去。”楊松源說。
■中國城市報記者 胡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