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激烈的三國争霸時代,曹操憑借着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傑出的謀略,統一了北方,奠定了曹魏王朝的基礎。然而,在曹操去世三四十年後,司馬懿竟然發動了篡位政變,奪取了曹家的江山。細思極恻,若曹操最信任的一員猛将活着,司馬懿怎敢如此放肆?
當提及曹魏宗親大将時,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名将總是人們脍炙人口的話題。不過,在這些赫赫有名的将領中,還有一位身份非同小可的存在——曹真。他不僅是曹操的養子,更是曹丕與曹爽的親兄弟,可謂是曹家中流着最純正的血統。
作為曹魏二代将領中的佼佼者,曹真的軍威是出了名的。他自小便深受曹操的親自培育,學貫古今,武藝超群,是當時名副其實的軍事奇才。公元221年,曹真才二十出頭年紀,便立下赫赫戰功,一舉平定了河西地區的叛亂,大獲全勝。
此後的幾年間,曹真更是屢立奇功。在曹丕征讨東吳的戰役中,曹真指揮中路大軍,将吳将孫盛、諸葛瑾徹底擊潰,令孫權不得不重新臣服于曹魏。更令人側目的是,在諸葛亮以蜀國雄兵大舉北伐時,正是曹真臨機指揮,連連擊退蜀軍,使曹魏江山不緻遭到損傷。
曹真的無往不利,可謂是當時無人能敵。即便是諸葛亮這位軍事奇才,也在他的手下吃盡了苦頭。雖然諸葛亮為北伐曹魏做足了準備,但每次都被曹真麾下名将擊退,無功而返。
比如在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憑借突如其來的進攻,成功占領了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然而曹真反應迅速,親自指揮大軍與蜀軍激戰,不但擊退了馬谡、趙雲等蜀軍猛将,更重新奪回了失土。就連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也是由于曹真遴選的郝昭頑強抵抗,而告終了半途。
面對如此難紐的對手,諸葛亮也是傷透了腦筋。因為隻要有曹真這尊大佛鎮守曹魏,他的北伐就永無成功的希望。正如當年他對親信無奈地說:"若非曹真這個大蝦米在那,老夫早就連根拔起了曹魏!"
是以,說曹真一生鮮有敗績,絕非誇張之辭。即使是諸葛亮這等軍事奇才,也自歎不如。如果非要從曆史上挑出他的敗績,那恐怕就隻有那次不順利的伐蜀之役了。當時道路泥濘難行,加上雨天陰雨不停,曹真無奈之下隻好作罷。
不過,以這個标準來看,諸葛亮自己五次北伐,也全都可以算作失利的"敗仗"了。是以曹真的伐蜀之役,充其量也就是沒能達到預期目标,并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敗仗。
曹真可謂是曹魏王朝最後的頂梁柱,他才華出衆、運籌帷幄、臨陣無懼,令人景仰。如此人物若是長壽百年,司馬懿又怎敢發動政變?當年曹魏的軍權可都掌握在曹真手中,司馬懿根本不敢放肆。可惜的是,曹真也延續了曹家短命的宿命,英年早逝。正是由于曹真過早離世,軍權落入了曹爽這個昏庸之輩手中,才為司馬懿窺伺曹魏基業的機會,最終釀成了悲劇。#頭條首發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