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無需踏入飯店,街角一瞥,那飯菜與美酒的香氣便迎面襲來。飯館内混合的氣息,令人難以忘懷,滿載着那個時代的獨特韻味。
那時候工資就二三十塊,下館子吃飯兩三塊就夠了。菜和肉都特有味道,酒也特别好喝現在比不了了。大家整天樂呵呵的,工作多幹點也沒啥。蓋房子找親戚朋友,一天就搞定。那時候人們關系特别好,都樂呵呵的
在那個年代下館子可是個難得的奢侈。我至今都記得那次和爸爸去的那家小餃子館,香氣四溢令人垂涎。爸爸品着白酒輕聲催促我品嘗餃子,他的目光裡滿是溫暖。雖然我已吃不下,但爸爸卻将剩餘的餃子和菜肴一掃而空,那份對食物的珍視,我至今難以忘懷。那是個物資匮乏的年代,窩頭與白菜、洋芋為伴,偶爾的鹹魚已是餐桌上的佳肴。但正是那份對美食的渴望,讓那時的肉香、菜鮮、酒美、煙醇都顯得分外誘人。每當回憶起那個年代,心中便湧起一股莫名的情感,那是對過往歲月的懷念,也是對父親深深的思念
七十年代下館子真便宜,三毛錢就能買一大碗肉多的羊肉湯,配料也簡單就是蔥花、蒜和木耳黃花菜。再來四個羊肉水煎包,才兩毛錢。五毛錢就能吃飽,但那時候這價錢也不便宜哦
七十年代物資緊缺下館子成了一種奢侈。那時我鮮少踏足飯館,即便去也隻是簡單的一碗素面或幾個饅頭。農民們即便擁有珍稀食材,也往往要變賣以換取生活必需品和孩子的學費。那時即便是死雞、死豬,或是些許變質的魚蝦、雞蛋,都成了難得的美味
七十年代五毛錢可謂是一筆不小的财富,相當于農民全天的收入,或是勞工勞作半日的所得。然而即便懷揣這五毛錢走進飯館,也并非能随心所欲地點餐,因為許多食物不僅要用錢購買,還需附上珍貴的糧票。那是一個工分僅值三五分錢的年代,白條橫行收入難以兌現
剛解放時我進廠工作月工資47元獎金15元。那時大白菜超便宜,兩分錢一斤買兩千斤才花五塊,夠吃一冬天。我那時的月工資能買兩萬多斤大白菜。現在我退休了工資隻能買一千多斤。哎現在的生活水準,真的不如以前了
在縣鄉裡每個公社至少有一家餐館,大場鎮更多都是集體合作。吃飯時許多人愛點一碗合湯,不用炒菜。合湯是用前後鍋煮的,前鍋炒菜後鍋煮湯洗鍋水也倒進後鍋,湯裡有鹽、味和油。那時候飯館隻賣飯不炒菜賺不了錢,因為飯價低米價高用米換飯更便宜。飯館還常被查煮飯、做菜都有标準,短斤少兩要受罰甚至被開除
在那個年代國營飯店的炒肉令人垂涎,卻往往隻能望而卻步,因為糧票有限錢包羞澀。那時下館子是種奢侈,飯店稀少物美價廉的商品總是難求。油條、麻花、燒餅對許多孩子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三分錢的冰棍對小孩來說都是難得的美味。如今時代變了大米、白面、雞、魚、肉、蛋已經成為家家戶戶餐桌上的常客。這就是我們的小康生活,群衆對此應心懷感激,珍惜當下享受這豐碩的果實
那些昔日的記憶,如同塵封的寶藏,在心中熠熠生輝。舊時光裡的友情歲月,雖已逝去卻仍恍如昨日。那個淳樸而真摯的年代,令人懷念卻也隻能成為曆史的一頁
1970年我進廠做學徒月工資才17塊。在廠裡吃飯特便宜,好菜如紅燒肉、炖丸子都才2毛,有點肉的菜1毛,像肉片炒青椒。素菜更便宜5分錢一份像醋溜洋芋絲。那時候生活雖清苦但吃得簡單也開心
上世紀70年代,下館子吃飯很便宜。一碗普通的面隻要8分錢,加肉的也隻要1角2分。點個菜也就3到4角錢。陽春面一碗6到8分,羊肉湯2到3角,燒餅5分到1角,還有鴨血豆腐粉條湯,也才1角5分。如果一個人想省錢,去飯店吃碗3角錢的肉片湯,配3兩米飯隻要3分錢。更省的話1角5分的豆腐湯就夠了。那時候一個人吃飯一般不超過2塊錢。到了80年代初,上飯店也花不到四五元。70年代還有6元套餐,能讓四五個人吃飽,還包括酒和肉。78年我和朋友兩人吃了兩碗馄饨、一盤肘子、一個炒菜,還喝了半斤酒也才花了3塊6,那時候月工資才335元呢
在往昔的歲月裡,物價雖低生活卻顯得捉襟見肘。那時的月薪僅有三四十元,食堂裡的小炖肉隻需兩毛,素菜和主食價格更是低廉。然而那份時代的艱辛,卻孕育了人與人之間深厚的信任與平等。上司身先士卒群衆無怨無悔大家親如一家。如今回首那時的物價雖低,但相對于收入來說,依然顯得昂貴。記得80年代初,我的月工資僅二十餘元,如今新人的起步月薪已逾兩千。想象一下那時的菜單價格若乘以百倍,你還會覺得便宜嗎?我曾有一件棉襖,從5歲穿到25歲,不斷改良最終又傳承給了下一代。那時的我們物質匮乏卻心懷希望共同度過了那段難忘的歲月
那時下館子除了錢吃主食還得用糧票
那時候去餐館幸福感爆棚比現在強多了!飯點時,小到大飯店人都擠滿了得排隊等位。高檔地方菜貴一頓十幾塊夠一個月夥食了。火車站餐車也是人山人海,小館子便宜幾毛錢就吃得美滋滋。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調味品已經挺全,油鹽醬醋胡椒味精都有。七十年代下館子,圖的就是幹淨安全。那時五毛錢就能享受:二兩小酒、一毛小菜、一碗面,吃得意氣風發。快到八十年代時,肉菜也就兩三毛,頂天了五毛一人吃頓好的四五塊足矣。七十年代幾個朋友湊一塊,各出兩塊滿桌佳肴食材頂尖綠色健康味兒道地一進餐館香氣撲鼻滿足感十足
那時候工資不高但養一家子沒問題。婚禮都在家裡辦,省錢又友善。雖然掙錢少物價也低買啥都得用對應的票。錢不是萬能的但大家過得很開心。那時候雖然條件不好,可人心都善。家家戶戶都這樣,讓人忘不了。雖然日子苦點可大家特别和睦,現在哪找得到這份情啊。以前的生活有期待有希望
那時候下館子三大安心:油正食安不挨宰!記得小時候,兩毛錢就能美餐一頓:四兩米一角,肉片湯也一角味美難忘!現在啊,那味道難尋了。說說價錢雞鴨魚肉不過塊把錢,青菜幾分一斤豬肉七毛八一斤還得憑票,豆腐特實惠五分一大塊白菜一斤才一分錢。煙六分一包沒濾嘴,白酒一毛五一口,啤酒五毛管夠。四五個人五六塊錢吃得美滋滋。快到八十年代時,炒肉片五毛豬肝六毛一塊四的拼盤堆滿鴨翅、鴨腳和牛肉,種類多得我一人吃不完。以前的菜綠油油沒污染;肉,道地土豬肉;廚師,個個手藝精湛。現在呢蔬菜大棚催化肥,肉四十天速成帶添加劑,廚師好多不那麼專業了...
在六七十年代一個普通職工僅憑一份工作便能輕松支撐起一個八九口之家,而如今這份力量似乎被稀釋了。我們暫且不談論物價飛漲,隻聚焦在普通職工的實際負擔能力上。過去30元的月薪能讓一個五口之家衣食無憂,但現在即便月入過萬也常感捉襟見肘。時代變遷生活壓力可見一斑
七十年代1到2元的價值堪比今日200至300元。想象一下僅憑二進制便可盡享飯店美食,三盤肉菜、二斤水餃或十五碗肉面,随心所欲而五元便足以維持一人生計
70年代一進制很值錢相當于現在的50到80元。那時勞工月薪約40元,現在約3000元
六七十年代工資大約36塊,物價超便宜。燒餅一個才6分錢加2兩糧票,羊肉每斤5毛6,蕃茄一堆隻要一毛。糧站裡米每斤1毛4分2,面1毛7蕃薯面才5分錢一斤。那時是配給制雜糧都得買。豬肉7毛一斤。香煙9分一盒“大衆”牌的很普遍,大家叫它“人落人”。結婚随禮一般給2毛親近的給5毛就是吃點水果糖和瓜子,兩張單人床一拼就算辦喜事了
70年代國營飯店,面條一毛二加三兩糧票,饅頭五分錢加二兩糧票。一毛錢能買一碗燴菜,一毛錢加四兩糧票能買倆饅頭,一毛錢加二兩糧票能買素面,一毛五分錢加二兩糧票就能吃上肉面,真是懷念啊
以前大鎮上的國營食堂常見,用餐要糧票主要服務流動人群,價格親民素面八分羊肉湯兩毛。糧票通用嚴格但有食堂接受議價糧,無糧票就二分錢當一兩糧票使。農村無糧票城裡人去糧站領,出省得機關開證明換全國糧票。飯店購糧也靠糧票,五毛吃飽得配半斤糧票。那會兒吃飯、穿衣、買肉都得憑票,冬天棉衣也靠棉花票
70年代飯館常有雜燴湯,就是把炒菜剩下的料放在一起做的湯,裡面有碎肉、豬油渣、豬血、粉條、海帶和白菜葉,聞起來特别香。那時候在飯館點菜真便宜,木須肉、回鍋肉、過油肉都隻要4毛5一份,紅燒肉、炒雞蛋6毛一份。米飯5分錢一碗,素面8分肉面也隻要1毛4。散裝白酒那時候大多賣一進制一斤,也有賣八九毛的
七十年代許多人的月工資僅十幾元,尤其是學徒工。那時流傳一句誇贊車工的話:“緊搖慢搖,一天五毛。”不論是車、鉗、銑、刨還是磨的學徒,收入都微薄。記得我學徒首月收入含糧貼共205元。盡管拮據我每月還能攢下10元。早餐僅花幾分錢,午餐機關免費還有剩餘飯菜可帶回家晚餐。生活雖然簡樸但心情愉悅輕松
以前農村人很少下館子,因為沒糧票也沒錢。國營飯店見證了計劃經濟的繁華和市場經濟的冷清。但不管怎樣社會總是在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