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首發大賽#
為了您更好的閱讀互動體驗,為了您及時看到更多内容,點個“關注”我們每天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樣的故事瞬間
文|娜娜日常吖
編輯|娜娜日常吖
亦舒,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名字。她的小說被改編成熱門劇集,讓無數觀衆為之着迷。但你可曾想過,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私生活卻是一地雞毛?
她與親哥哥倪匡20年不來往,與侄子倪震在網上大打口水戰,甚至對親生兒子不聞不問。這是怎樣一個複雜沖突的靈魂?今天,讓我們一起揭開亦舒的面紗,看看這朵帶刺的玫瑰,是如何在文壇綻放出驚人的光彩。
從問題學生到文壇新秀
亦舒,原名倪亦舒,1946年出生于上海。5歲時随家人移居香港,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記憶力。然而,這個聰明的小女孩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問題學生。
她不愛學習,經常被罰站。有一次,因為沒背課文被老師批評,氣憤的她竟一口氣把整篇文章背了下來。或許正是這種叛逆的性格,為她日後的寫作生涯埋下了伏筆。
在哥哥倪匡的影響下,16歲的亦舒開始嘗試寫作。她的處女作《暑假過去了》一經發表就引起轟動。
受到鼓舞的亦舒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陸續創作了《甜姨》、《王子和滿園荷花連不卷》等作品。很快,她就成為了文壇新秀。
然而,成名的代價是沉重的。亦舒無法忍受學校的管教,毅然選擇辍學。在金庸的推薦下,她加入了香港最大的報社《明報》,擔任編輯一職。這一決定,讓她的人生走上了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
感情生活:一地雞毛
亦舒的感情生活,堪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戲劇。18歲那年,她倒追并嫁給了蔡浩泉。這段婚姻來得快,去得也快。僅僅三年後,亦舒就選擇了離婚,甚至放棄了對兒子的撫養權。
"貧賤夫妻百事哀。蔡浩泉太窮了,跟着他隻能過苦日子,做不修邊幅的孩子媽媽。"
這是亦舒對這段婚姻的評價。她的決絕令人震驚,對兒子的态度更是讓人不解。據報道,直到兒子11歲時,亦舒才見過他一面。此後,母子倆再無聯系。即便兒子長大後想要見母親,亦舒也以"會影響自己的家庭"為由拒絕了。
離婚後的亦舒很快就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圈子。她認識了很多當紅的男女演員,其中包括著名演員鄭佩佩。兩人成為了無話不談的閨蜜。然而,亦舒卻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她搶走了鄭佩佩的男朋友嶽華。
這段關系的開始就充滿了争議。鄭佩佩選擇退出,出走美國。而亦舒和嶽華則不顧輿論壓力,毅然結婚。然而,這段婚姻并沒有持續多久。亦舒總是沒有安全感,經常和嶽華吵架。有時候,争吵甚至會演變成肢體沖突。
最終,這段婚姻以失敗告終。嶽華後來回憶說,他不确定亦舒是否真的愛過自己,感覺自己更像是一個戰利品。這種說法,不禁讓人對亦舒的感情觀産生了質疑。
家庭關系:冰冷如霜
如果說亦舒的感情生活是一團亂麻,那麼她的家庭關系則可以用"冰冷"來形容。
亦舒與哥哥倪匡20年不來往,這個事實令人震驚。要知道,倪匡不僅是亦舒的親哥哥,還在她初入文壇時給予了諸多幫助。然而,就是這樣的親兄妹,卻選擇了長達20年的互不聯系。
2013年,倪匡在接受采訪時透露,每次給亦舒打電話都會被轉至留言箱。外界猜測,兄妹倆鬧僵的原因可能與倪匡的兒子倪震有關。
2005年,倪震和亦舒在網上爆發了一場罵戰。倪震指責亦舒曾經家暴和誣陷過年幼的自己。他還評價了亦舒的第一次婚姻,稱亦舒很害怕自己的兒子來找她要錢。
"人怕出名豬怕壯......"
這句話道出了名人的無奈。亦舒的家庭沖突被公之于衆,不僅讓她的形象大打折扣,也讓人不禁感歎:名利場上,親情竟如此脆弱。
網友熱議:褒貶不一
這件事情很快就在網上引起了網友的熱議。有網友認為亦舒的行為太過自私,對親人如此冷漠實在令人不齒。
"作為一個母親,怎麼能對自己的孩子不聞不問?這太不負責任了!"
也有網友表示了解亦舒的選擇,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外人不應該過多評判。
"我們不了解具體情況,不應該輕易下定論。也許亦舒有她自己的苦衷呢?"
還有網友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認為亦舒的經曆恰恰是她文學創作的源泉。
"正是因為有這些複雜的人生經曆,亦舒才能寫出那麼多打動人心的作品。藝術家的生活往往都不會平凡。"
有趣的是,還有一些網友把焦點放在了亦舒的才華上。他們認為,無論私生活如何,亦舒的文學成就是不容否認的。
"16歲就發表處女作,這得多有天賦啊!她的小說被改編成那麼多熱播劇,說明大家還是很認可她的創作的。"
當然,也有網友對亦舒的人生态度表示贊賞。他們認為,亦舒活得很灑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這種勇氣值得學習。
"雖然做法上有争議,但不得不佩服她敢愛敢恨、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這種不服輸的勁兒,或許正是她能寫出那麼多經典作品的原因吧!"
寫在最後
亦舒的人生,就像她筆下的小說一樣精彩紛呈。她的才華無可否認,她的争議也确實存在。她像一朵帶刺的玫瑰,美麗動人卻又令人生畏。
或許,正是這種沖突和複雜,成就了亦舒獨特的文學魅力。她的作品之是以能打動人心,正是因為她深谙人性的複雜。她用自己的人生經曆,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的世界,一個充滿愛恨情仇的世界。
然而,我們也不禁要問:藝術家的才華,是否可以成為忽視親情的理由?如何在追求自我和維系親情之間找到平衡?這些問題,或許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你怎麼看待亦舒的人生選擇?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