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知道這些青銅器的用途嗎

大家好,上兩期我們為大家介紹了山西博物院館藏青銅器當中的盛酒器和飲酒器。今天,我們再和大家聊聊青銅器當中的饪食器。

首先,咱們來說說什麼是饪食器?饪食器是古代王公貴族在進行祭祀、宴飨和征伐時,舉行禮儀所使用的器物。

作為禮儀重器,不同規格、不同大小、不同用途的青銅器,代表了其主人的不同身份等級。

你知道這些青銅器的用途嗎

鼎,本來是古代烹饪的炊具,相當于現代的飯鍋。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發展為傳國重器。當禮樂文化逐漸形成之後,鼎又成為了祭祀的主要用器。

在奴隸社會,鼎的多少直接反映了使用者地位的高低,鼎的輕重标志着使用者權利的大小。可以說,鼎就是是奴隸主、貴族用來“别上下,明貴賤”的重要器物之一。

另外,根據鼎的用途,可以分為镬鼎、升鼎和羞鼎。其中,镬鼎形體最大,用來煮整頭白牲肉。升鼎則是盛放從镬鼎中煮好的熟肉。而羞鼎則是放有佐料或是肉羹的器皿,它與升鼎配套使用,是以也叫“陪鼎”。

在古代,鼎的使用有嚴格規定,基本以奇數出現,一般為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你知道這些青銅器的用途嗎

簋與鼎一樣,除了具有盛食器的作用外,還兼有禮器的功能。在祭祀時,盛滿黍稷的簋常常與盛有熟肉的鼎擺在一起,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

在西周時期,簋是除鼎之外的另一種标志貴族身份、等級、地位的重要禮器。在祭祀和宴飨時,簋會以偶數組合的方式與以奇數組合的鼎配合使用,這就是“列鼎列簋制度”。

具體來說說,鼎和簋在宴會祭祀時分為四個等級: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兩簋。

可以說,列鼎列簋制度是禮樂制度的核心,這種制度通過鼎和簋的數量來區分社會地位,展現了古代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

你知道這些青銅器的用途嗎

青銅鬲源于陶鬲,是以烹煮食物為主要功能的炊具。作為青銅禮器中重要的一個類型,青銅鬲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

在西周中期以後,“列鼎列簋”制度逐漸形成。與此同時“列鬲”現象也開始出現。當墓主人的身份地位達不到使用鼎的情況下,鬲便可以作為鼎的替代品,伴随墓主人入葬。

西周時期,大量的食器成為主要随葬器物,也進一步展現了西周的重食文化。

你知道這些青銅器的用途嗎

從考古資料來看,我們的祖先在距今約7000年的新石器時期,已經成功的燒制出了陶甗。成為了世界上最早懂得利用蒸氣蒸煮食物的先民。

而在先秦至漢代期間,青銅甗不僅是實用的炊具,而且還具有禮器的作用。尤其是在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它還與鼎、簋、豆、壺、盤等其他青銅器進行組合,成為成套的貴族随葬品。

另外,甗的形狀有圓形和方形之分,商代的甗多具有立耳、侈口、束腰和袋狀腹等特征,而西周時期則出現了附耳和上下部分可以分體的形式。

你知道這些青銅器的用途嗎

青銅豆最早出現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東周時期,流行于春秋戰國時期。

在古代,青銅豆不僅是盛肉醬、調味品或黍稷之類的盛食器,而且也是重要的禮器。在《禮記•明堂位》中就有:“夏後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獻豆。”的記載。

說的就是在祭祀禮儀中,夏朝用的是沒有裝飾的豆,殷商時期用的鑲嵌玉石的豆,周朝的時候用的是雕刻着花紋的豆。

另外,在《禮記•禮器》中也有:“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的記載。

由此可見,豆數量的多與少,就代表貴族身份的高與低。身份越高,其使用的器具就越多,這倒是和鼎同出一轍。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這裡,我是曉姝。下期,我們将為您帶來青銅器中的盥洗器。原創不易,歡迎您的關注、點贊以及在評論區的留言,我們下周一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