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文解字》第826課:“肩膀”的膀和“膀胱”的膀,是同一個字

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肉”部的兩個漢字:“膀、脟”。其中“膀”是現代漢語常用字,這是外國人學漢語難字之一,因為它既是“肩膀”的“膀”,又是“膀胱”的“膀”。

1、膀。讀音有五個:

(一)pá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膀,脅也。從肉,旁聲。髈,膀或從骨。”形聲字。本義是脅。

關于“脅”,請見上一課。

《說文解字》第826課:“肩膀”的膀和“膀胱”的膀,是同一個字

(兩脅)

本義之外,膀還用作“膀胱”,即前文820課講過的膀胱,即人中高等動物體内暫存尿液的器官。《素問·痺器》:“胞痺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膀胱痹的症狀,是少腹膀胱部位按壓起來會疼痛。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夫以陽入陰中,動胃繵緣,中經維絡,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陽脈下遂,陽脈下遂,陰脈上争,會氣閉而不通。”張守節《史記正義》引《八十一難》雲:“膀胱者,津液之府也。”那是因為陽氣陷入陰脈,脈氣纏繞沖動了胃,經脈受損傷脈絡被阻塞,分别下注入下焦、膀胱,是以陽脈下墜,陰氣上升,陰陽兩氣會聚,互相團塞,不能通暢。

(二)pāng。讀音出自《集韻》。脹。浮腫;臉都膀了。《集韻·唐韻》:“膀,脹也。”又指(嘴或臉)向外突出、鼓起。《金瓶梅》第九十一回:“這玉簪兒登時把那付奴臉,膀得有房梁高。也不搽臉了。”

《說文解字》第826課:“肩膀”的膀和“膀胱”的膀,是同一個字

(腳都膀了)

(三)bǎng。膀子;肩膀。如:膀闊腰圓。

《說文解字》第826課:“肩膀”的膀和“膀胱”的膀,是同一個字

(肩膀)

《水浒全傳》第五十七回:“衆人看徐甯時,果是一表好人物,六尺五六長身體,團團的一個白臉,三牙細黑髭髯,十分腰圍膀闊。”

(四)bàng。這個讀音專用于方言。調情;俗稱男女互相引誘。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閑天的範圍也并不小,談旱災,談求雨,談吊膀子。”

(五)pǎng。牲畜的大腿。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六章:“中席又名肉八碗,大抵紅肉、燒白、膀、筍子、海帶湯之類的菜肴。”

《說文解字》第826課:“肩膀”的膀和“膀胱”的膀,是同一個字

(鹵豬膀)

膀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826課:“肩膀”的膀和“膀胱”的膀,是同一個字

(膀的小篆寫法)

2、脟。讀音有三個:

(一)liè。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脟,脅肉也。從肉,寽聲。一曰脟,腸間肥也。一曰膫也。”形聲字。本義有兩個:

1、是肋骨部分的肉。這個意義與前面的脅相對,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脅者,統言之,脟,其肉也。肋,其骨也。”

《說文解字》第826課:“肩膀”的膀和“膀胱”的膀,是同一個字

(牛脟條肉)

明代王錂《春燕記·定計》:“頭尖會鑽刺,嘴長會呵脟。”嘴長到能呵氣到肋骨肉。

2、腸子之間的脂肪。這裡的“肥”,段玉裁認為應為“脂”。王筠《說文釋例》:“脂膏肪肥,皆同物也。”後面的“一曰膫也”,應改為“一名膫也”是對“腸間肥也”的補充。并非“脟”有三個意義。

(二)luán。這個讀音出自《廣韻》。同“脔”。《廣韻·狝韻》:“脟,割也。”《集韻·狝韻》:“脔,《說文》:‘臞也,一曰切肉脔也。’或作脟。”

《呂氏春秋·察今》:“嘗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調。”嘗一塊肉,就可以知道一鍋肉的味道,就可以知道一鼎肉味道調和的情況。這裡的“脔”指切成小塊的肉,舊本作“脟”。

(三)pāo。讀音出自《洪武正韻》。膀胱。《洪武正韻·爻韻》:“脟,腹中水府。”

脟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826課:“肩膀”的膀和“膀胱”的膀,是同一個字

(脟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826,部分圖檔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