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信出版的珍寶級作者。
在你能看到的幾乎所有“人生必讀書單”中,可以說他的這本代表作是真正能夠打破知識壁壘,不分年齡、不分閱曆地帶給所有人同等震撼的經典巨著。
出版48年,在全球範圍内暢銷不衰,近半個世紀的曆史中,很少有書的影響力能在深度和廣度上與它媲美。
2017年,英國皇家學會發起了史上最具影響力科學書籍的投票,答案近100年來幾乎沒啥變化,不是達爾文《物種起源》,就是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但這本書,卻以占總票數18%的得票率問鼎“史上最具影響力科學書籍”,它就是——《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
▽
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是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著名演化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和科普作家,被奉為是英國的人間國寶。
嚴肅頭銜之外,要想了解他還有非常多有趣的入口,這裡之說一個——他可以說是當今地球上健在科學家中的“吵架王”,一輩子吵架幾乎沒輸過。
即使已經83歲高齡,道金斯仍然鬥志昂揚,對真理、清晰的思維和科學之美的熱愛不曾改變。
他說,“我反感非主流科學、迷信等,因為它們削弱教育基礎、剝奪年輕人形成科學世界觀的機會……看着孩子們的思維被中世紀的迷信引入黑暗狹小的角落,我感到十分痛心。”
理查德·道金斯
隻要一有機會,他就會與各種僞科學和怪力亂神的迷信展開辯論,有時對那些宗教和信徒,他甚至展開火力全開的抨擊,即便線上吃瓜也會看得人心驚肉跳。他認為,真理隻有越辯越明,理直,自然氣壯。
道金森每天都會是以收到無數粗野的人身攻擊,他索性邀請來大提琴家伴奏,将這些仇恨的言論在甜蜜的旋律下聲情并茂地朗讀出來,制作成喜劇電影在網絡上釋出。
回顧那些為自己招來非議的言行,媒體問他要撤回嗎,道金斯說,“我不會收回任何想法,我堅持《自私的基因》中的核心觀點,而且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加堅定。”
這就是理查德·道金斯,有人說,他就像是一隻鬥犬,但戰鬥值還是低了點,最後改成了“達爾文的羅納威犬”。
作為理查德·道金斯中文作品的最大中文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團已出版了道金斯的7部作品,但道金斯的“遺傳學三部曲”迄今隻出版了《自私的基因》與《盲眼鐘表匠》兩種。
今天,阿信專門為你補齊“遺傳學三部曲”中的最後一本、《自私的基因》續篇——《延伸的表型》,以及《盲眼鐘表匠》的續篇、被國内達爾文研究者及生物學者視為必讀之書的《攀登不可能之山》。
這兩本書,都是首次被翻譯成中文。
《延伸的表型》
▽
《攀登不可能之山》
▽
理查德·道金斯的思想前沿而深邃,但文字卻非常通俗,著名計算機科學家丹尼爾·希利有一句酷評:“我對道金斯唯一的不滿,就是他将自己的思想解釋得太清楚了!”
今天為你推薦的理查德·道金斯的2本新書,很難說是“新作”,畢竟它們都已經出版了很多年,但絕對算是經典。
推薦你一定得看,從深受影響的數十萬中文讀者中,阿信覺得這句話非常有力地概述了道金斯能讓你終生受益的那股思想之力——心中坦蕩,頭腦清明。
道金斯,一個“無神論騎士”的成長史
道金斯的全名是克林頓·理查德·道金斯(Clinton Richard Dawkins),首字母碰巧與他心目中的科學英雄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相同。
道金斯的親屬當中能人輩出:外祖母來自一個醫生世家,外祖父是馬可尼公司的工程師,曾任馬可尼學院院長;祖母家族中不乏著作傳世的博物學家,有一位做過維特根斯坦的助手;祖父則是殖民機構派駐緬甸的護林官。
道金斯的父親則于1939年被派往非洲的馬拉威任農業官員,1941年,道金斯出生在肯亞的首都内羅畢。
1959年,道金斯考入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這裡也是他祖父、父親與兩位叔父的母校,知名校友則包括亞當·斯密、湯因比與赫胥黎。他本來申請的是生物化學,結果被調劑到動物學專業。
牛津鼓勵專題式獨立探索的“導師制”讓他感到如魚得水,導師凱因還被專門安排來開發他在生物學的曆史與哲學方面的潛質。
1962 年,道金斯成為諾獎得主丁伯根的研究所學生,還曾一度癡迷電腦程式設計,開發出一種可為動物行為計時的實用軟體,以及一種模拟蟋蟀鳴叫的有趣程式。
尼可拉斯·丁伯根于197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但1973 年,礦工罷工引發政府限電,“電子蟋蟀”項目受到影響,他便在停電的空當動筆寫書,為《自私的基因》開了頭。
1979 年,他再次利用學術休假,突擊寫作《延伸的表型》,于 1982 年出版,此後這本書便一直是道金斯津津樂道的得意之作。
《延伸的表型》
▽
他在書中展示了自然界“表型擴充”的三種形式:生物體使用非生物工具、生物體寄生于生物體内、生物體之間體外遠端控制。在書末附錄的“術語表”中,他還提出了一個以基因中心論為目的論正名的“目的學”的概念:
目的學:适應的科學。實際上, 目的學就是被達爾文變得可敬的目的論(teleology),但數代生物學家都被學校教育來回避“目的論”,猶如它是拉丁文法上一個不正确的結構……本書即是一部目的學方面的論著。
“延伸的表型”是“自私的基因”思想的後半段,二者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基因中心視角,首次将光怪陸離的表型世界徹底還原為“隻比實體力多一點”的“生物力”(複制機制)的樸素傑作。
道金斯在講師崗位上耕耘了20年,于1990年升為“準教授”。在此期間,除了《自私的基因》與《延伸的表型》,他還在1986 年出版了一部以進化論反攻神創論的《盲眼鐘表匠》。
《盲眼鐘表匠》
▽
“鐘表匠”取自著名的自然神學隐喻:設計論證由“複雜結構需要特殊設計”的前提得出“存在自然秩序的設計者”的結論,以此相信“上帝是大自然的鐘表匠”。
而道金斯在這本書中指出,僅憑實體世界的機械運動,再加上自然選擇對随機變異的定向積累,足以創造出各種結構性的奇迹以至支撐起整個生物世界。
1991 年,他應邀登上皇家科學院當年由法拉第創辦的“聖誕講座”的講台,為孩子們講解科學。
五次講座由BBC錄制為電視節目《在宇宙中長大》 播出,其中的第三講《攀登不可能之山》後來擴充為他在1996年的同名專著,其餘内容則收入 1998年的《解析彩虹》一書。
《攀登不可能之山》
▽
《攀登不可能之山》是一部科普不誤理論創新的典範。
書中以“緩坡登頂”的比喻說明生命世界中小機率事件背後細微變異漸進積累的自然選擇過程,又結合他 1989 年的論文《可進化性的進化》探讨了通過複制、重組已有性狀子產品而“突變”出全新性狀,以至化“限制”為“進步”的進化潛力或進化路徑問題。
進入21世紀,随着“新無神論”文化熱潮的興起,道金斯與丹尼特、希金斯、哈裡斯一起,被奉為“新無神論四騎士”。
無神論四騎士,
左起:美國記者克裡斯托弗·希金斯、美國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理查德·道金斯、美國作家、神經科學博士薩姆·哈裡斯
道金斯堅信自己的無神論千真萬确,引起的争議從未間歇。
2023年2月通路紐西蘭時,道金斯批評當地政府将原住民的傳統知識包裝成科學進行教學的做法。
此言一出,當地學者随即指控他的觀點抱有殖民主義和種族歧視傾向。
道金斯回應道:"真正的'科學'經得起考驗,經得起同行評審。世界各地的實驗室都能做實驗,找出每一門科學的真憑實據。科學信念有實驗左證,而神話則是根據傳統而建立,不能相提并論。"
今天,演化論還值得讀嗎?
從嚴複翻譯《天演論》首次向中國人介紹演化論,到它被寫入國中生物課本,達爾文的理論曆經一百多年已經成了我們普遍認知的真理。
既然演化論已經廣為人知,理查德·道金斯的科普又有什麼特别的呢,時至今日還值得我們讀嗎?
道金斯除了能把演化論知識講透了,更為卓越的是他為演化論做出了原創性貢獻,不僅在生物學界“引發了一場無聲無息的、迅速的革命”,更是對社會科學領域産生了深遠影響,颠覆了無數人的認知。
道金斯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論從生物個體拓展到了基因層面,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世界觀。
他提出,基因的突出特性就是它無情的自私性,這種自私性通常會導緻個體行為的自私性。我們生來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們自己,都隻是求生的機器。但是人類的大腦已經進化到一個程度,使我們得以背叛自身自私的基因。
理查德·道金斯深刻影響了一個時代,改變了無數人看待生命的方式。
如查理·芒格這樣的頂尖投資家,認為道金斯對人類境況給出了基本解釋,從中領會到了交易進化的方式。
查理·芒格
如卡爾·西格蒙德這樣的奧地利著名數學家、演化博弈論領軍人物,毫不遲疑地将自己的成就歸功于讀了道金斯的書。
如劉慈欣這樣的傑出科幻作家也深受其影響,他說:“《自私的基因》最大的特點就是冷,比冷靜更冷的冷,不動聲色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質”……
你可能還沒有讀過道金斯,但你一定在還沒意識到的時候就已經被他影響。他的許多觀念,早已潤物細無聲,融入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裡自創的詞彙meme(覓母),被收錄進了《牛津英語詞典》,意思是“文化的基本機關,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傳遞”,如今成了英文網際網路世界的常用詞“表情包”“梗圖”。
一張meme圖
他在《盲眼鐘表匠》中寫下的:“不管生活方式有多少種,找死的方式更多。”被《牛津英語引用語詞典》收錄。
他還影響了現代人對愛情的看法和擇偶觀念,有人說新人結婚時應該把手放在《自私的基因》上宣誓:我将違背我的天性,忤逆我的本能,永遠愛你……
讀演化論,就是讀人類自身。我們從哪裡來,又将到哪裡去,生命有何意義,我們又該如何認識自己?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去他的書裡找尋答案。
著作等身
誰才是道金斯最愛的“孩子”?
道金斯出版了十幾大學普書,都獲得了普遍贊譽,每位讀者都可能有自己的偏好,有人認為《自私的基因》經典永流傳,有人覺得《盲眼鐘表匠》更活潑有趣。
道金斯也有自己的偏愛,那就是《延伸的表型》。
他自賣自誇地說過:“如果你從來沒有讀過我的其他作品,沒關系,至少請讀一下這一部。”
▽
如果說《自私的基因》的寫作目的還是對演化論進行科普,那《延伸的表型》就是道金斯身為演化生物學家的原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
在開篇第一句道金斯就說:“本書可說是一部毫不掩飾的'辯護'之作。”但他要辯護的不是新的理論,也不是科學假設,而是一種思維方式。
著名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評價此書有他平生所見“最精湛、最持久的嚴謹論證鍊,也不乏大量巧妙而生動的思想實驗”,甚至為一些哲學争論做出了“頗具實質性進步的貢獻”。
他使用了一種原創理論來解讀基因:基因的表型不再隻是基因所在軀體的可見特征,它可延伸至更廣闊的環境中,甚至包括其他生物體的特征。
這種理論被道金斯稱為“延伸的表型”,并已被證明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一種基因解讀方法,為我們了解演化和自然世界提供了獨特視角。
如果說《延伸的表型》還會涉及到比較深和難的生物學知識,《攀登不可能之山》則更為新手友好,是人人都可以看的入門級演化論科普。
《攀登不可能之山》作為《盲眼鐘表匠》的續篇,旨在回答“看似被精心設計的生物特征和器官功能是如何一步步自然演化而來的?”這一演化論經典難題。
▽
道金斯使用了一個貫穿全書的比喻:不可能之山。其高度代表了“完美”和“不可能實作”兩種性質的組合。
想要一躍而就,登上演化的制高點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來到山峰的另一側,則會看到一條蜿蜒曲折的緩坡(即緩慢的、累積的随機變異的非随機存續)。隻要有足夠長的時間,便可沿着這條緩坡順利登頂。
一直以來,神創論對演化論的攻擊就沒有停止過,道金斯用這本書雄辯地論證了,自然選擇是怎樣締造生命奇迹的。
在《攀登不可能之山》中,道金斯用平易近人的語言、詳細的案例和計算機模拟剖析生物演化的規律和特征。
他認為,生物因基因突變偶然出現某種特質,但在演化過程中,由于人工選擇或自然選擇,遺傳特質通過累積得以不斷優化,形成現在的形态。
所謂生命演化的不可能,其實都可以通過逐漸的演化過程實作。
造物如此,人生也是如此。我們沒辦法像大自然一樣豪擲十幾億年,但我們能對自己做的改變也遠比基因的随機突變要大。時間能将恐龍變成飛鳥,我們也能将自己變成更好的自己。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