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淳民歌,唱響國家大劇院!

高淳民歌,唱響國家大劇院!

今年5月12日,高淳民歌會在國家大劇院成功舉辦。現場展演了高淳地區的勞動号子、山歌、小調等不同體裁的民歌,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觀衆展示了其獨特的韻味和魅力。夏小玲和沈雲演唱的《高淳秧歌》更是将場内氣氛推向高潮。

高淳民歌,唱響國家大劇院!

高淳民歌,為什麼能登上這麼大的舞台,這還得從源頭說起......

高淳民歌曆史悠久,據考證至今起碼有2500多年,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方文化孕育了儲量豐厚、清麗柔婉又不失高亢嘹亮的高淳民歌,呈現出語言美、行腔美、曲調美、音色美和情韻美的韻味特征,李白在遊丹陽湖時就是如今的石臼湖寫下了“少婦棹輕舟,歌聲作流水”,就反映了高淳勞動婦女在一邊劃船,一邊唱着民歌,這就說明了高淳民歌确實流傳很久。

高淳民歌,唱響國家大劇院!

夏小玲是土生土長的高淳人,父親是文藝宣傳隊的成員,她從小生活在一個充滿音樂的環境裡,讓她對唱歌有着一種天然的熱愛。後來在前線歌舞團的陳嘉男的指導下,夏小玲也接受過短暫的聲樂方面的訓練。2003年,夏小玲進入高淳文化館工作,時任館長的陳九林開啟了夏小玲演唱高淳民歌的大門。

高淳民歌,唱響國家大劇院!

初次登台,夏小玲演唱的是陳九林改編的高淳民歌聯唱。所謂聯唱就是把耳熟能詳的8首民歌,通過巧妙的節奏,串接組合成全新的歌曲。這對夏小玲來說,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最難唱的就是《風吹楊柳》這一首,《風吹楊柳》是一首散版唱法,夏小玲每天堅持開嗓,終于練就了有質感的聲音。

高淳民歌,唱響國家大劇院!

高淳民歌聯唱讓夏小玲登上了央視,成為高淳民歌界的焦點。此後,陳九林作曲、汪士延作詞的《采菱角》更是讓夏小玲的歌聲飛進高淳的千家萬戶。通過兩位老師的改編,這首歌曲調歡快、節奏明朗,展現了水鄉姑娘在采菱角過程豐收的喜悅,也賦予了時代氣息。

高淳民歌,唱響國家大劇院!

除了前輩的指導,夏小玲音樂路上的成績也離不開搭檔沈雲的支援,夏小玲和沈雲兩人配合十分默契,兩人合作的多部作品都獲了獎,其中由《五月栽秧》改編的《高淳秧歌》還獲得了“五個一”工程獎和山花獎。

高淳民歌,唱響國家大劇院!

現在,夏小玲每周都走進南京市高淳區汶溪國小,教孩子唱民歌,讓孩子們喜歡上民歌,除此之外,她還每年要開展幾期高淳民歌的公益課,傳唱家鄉的歌曲。她也希望更多的人把高淳民歌唱上舞台,把高淳民歌唱得更好更遠。

高淳民歌,唱響國家大劇院!

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聯合打造非遺傳承主題大型電視專欄《傳承人》,守住民族之魂,講述非遺背後故事!播出時間:周一至周六 20:58。

編輯|陳文 徐文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