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棗(補氣藥)

大棗(補氣藥)

唐朝白居易在《秋遊原上》有一句佳話:“新棗未全赤,晚瓜有餘馨。”就是說新的棗子還沒有完全成熟紅透,但快要下架收尾的西瓜卻仍然散發着浸人的香味。從古到今大棗都是得到人們的喜愛。大棗首載于《詩經》,曰“棗”。在中醫經典的《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名“大棗”,其異名有幹棗、靈棗、良棗,紅棗等。今天來聊聊大棗。

大棗(補氣藥)

中醫

中藥大棗為鼠李科植物棗的幹燥成熟果實。主産于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幹。用時破開或去核。本品氣微香,味甜。以個大、色紅、肉厚、味甜者為佳。生用。

本品性味甘,溫。歸脾、胃、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功效。

注意:本品助濕生熱,令人中滿,故濕盛中滿或有積滞、痰熱者不宜服用。

大棗(補氣藥)

《本草柔雅半偈》

大棗。氣味甘平,無毒。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葉覆麻黃,能令出汗。

【核曰】近北州郡皆出,青州者特佳。木心绛赤,枝間有刺。四月生小葉,尖澤。五月開小花青白,作蘭香。七八月果熟,南北皆有,不及青州者肉厚多脂。種類甚多,如禦棗、水菱棗,味雖美,不堪入藥。有齒疾、疳病及蟲人不宜啖,小兒尤不宜食。與蔥同食,令五藏不和;與魚同食,令腰腹痛。多啖令齒黃生。嵇康有雲“齒處晉而黃”是矣。

大棗(補氣藥)

紹隆王先生雲:味甘、氣溫而性平,中不足者,以溫充之,形不足者,以甘輔之。後天生氣,借此盈溢于内外矣。

【參曰】甘平多肉,為脾之果。從兩束,以束脾與胃之陽氣,腐化水谷。設散漫不羁,便無醞釀宣布之力。唯其束束,方能數數腐化耳。其心赤,故主邪氣之在心腹,以緻中宮不安,中安則養脾和胃矣。十二經絡莫不資始于脾,脾屬太陰,太陰開,故開通九竅,而助十二經脈也。補少氣者,補中氣之少。補津液者,津液鹹從脾運,脾強則津液足,身中有餘。若中氣上逆成大驚者,亦得仗庇,旋歸本位。脾主四肢,虛則四肢重,強則四肢輕。和百藥者,甘平無毒,赤心之投也。脾資後天,故輕身延年。脾虛當服,實則不任用之。葉覆麻黃,則揚液成汗,以能宣通津液,假麻黃張大之力耳。

合麥門冬參看,則知資始資生,兩有異同處。更合龜、鹿、蚱蟬、白僵蠶、狗脊、萆薢而推廣之,其法不可勝用矣。

大棗(補氣藥)

唯其束束,則不散漫不羁矣。唯其不散漫不羁,乃得赤心之投矣。《爾雅》注雲有壺棗,壺,猶匏也,自大而銳上者是也。有細腰者,為辘轳棗。其實小而圓、紫黑色者,為羊棗。

潘嶽賦雲:棗下纂纂,朱實離離。《清異錄》雲:百益一損者棗。《漢武内傳》雲:老子西遊,省太真王母,共食王門之棗,其實如瓶。《爾雅翼》雲:棗者,朿木。棗,朿相重;棘,朿相連。又雲:大而銳上曰壺,細腰曰邊,白熟曰櫅,樹小實酢曰膩,實小而圓紫黑曰遵,大如雞卵曰洗,苦味曰蹶洩,不著子曰晢,味短苦曰還味。棗有十一名,郭氏得九焉。後世有紫棗、玄棗、西王母棗、東海蒸棗、洛陽夏内,與夫雞心、牛頭、羊矢、猕猴,其名不可勝載。

古者八月剝棗。《大戴禮》雲:剝者,取也。其修治則曰新之,疐之,以為饋食之笾。

大棗(補氣藥)

《本經疏證》

大棗。甘,平,無毒。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腸澼。久服輕身長年,不饑神仙。一名幹棗,一名美棗,一名良棗。八月采,曝幹。葉覆麻黃能令出汗。生河東、平澤。殺烏頭毒。

棗木赤心有刺,四月生小葉,尖觥光澤,其地須牛馬履踐令堅實,荒穢則生蟲害棗矣。五月開小花白色,微青時大蠶方入簇,以竹枝擊其枝間,振去狂花,花繁則不成實。六月結實,色青白,至八月全紅,則撼而落之,以曝幹者為上。正月一日日出時,反斧斑駁椎之,名曰嫁棗。不椎則花而無實,斫則子萎而落。(參《齊民要術》《綱目》)

大棗(補氣藥)

大棗木紅生刺,實熟必丹,讵非全禀火德。而味甘性緩臭香,又純乎屬土,以是确為以火生土之物。夫火之生土。豈以凡火遇物辄令灰燼成土類哉,亦良以氣相嬗耳。蓋棗本聯木火之德成合火土之用者。夫以味甘性緩香之物,苟無火氣運用其間,則能滞物,而不能動物。惟有火氣運用,則以補中遂能托心腹之邪,以安中遂能行十二經之氣,以平胃遂能通九竅之出納矣。是何也?寒邪著人,中氣不足以逐之,緣少氣也(桂枝湯、小柴胡湯之類)。熱邪著人,中氣不足以逐之,緣少津液也(黃芩湯、越婢湯之類)。脈結代,心動悸,十二經之氣不足也。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津液不足,而胃氣不平,九竅不和也(炙甘草湯、麥門冬湯)。推安中之極功,能使氣之亂者收,則除大驚矣。推助十二經之極功,能使經氣嬗代者無留滞,則除四肢重矣。

大棗(補氣藥)

入散劑以安中養脾平胃,入補劑以助經氣除邪氣,則謂之和百藥也。實與甘草之解百藥毒殊,又與石蜜之和百藥異矣。或曰:火土相合,則土燥而非生物之土矣。曰:此則言火土之相爍,而非相合也。日,火之最盛。地,土之最盛。而土潤溽暑,大雨時行,偏系日在北陸,與地對沖時,其時也萬物暢茂,草木森蔚,可謂土燥不生萬物乎。棗肉厚含津,津液緊貼于肉,不能擠泌而分,非如他物可壓而取汁也。不似土之潤耶。即投于火而燔之,則液随火消而成燼,不似溽暑之濕在熱中耶。而其時之氣,雲龍升降也,風雷激湯也,以愈悶而愈伸,不似棗之質滞膩而性疏通耶。則《别錄》所謂益氣強力,除煩悶,心下懸者,亦已得其最奧之旨矣。腸澼者,津液敗而流不緊貼土中也,故亦能治之。

現代藥理

中藥大棗主要含三萜酸類成分:白桦脂酮酸,齊墩果酸,熊果酸,山楂酸等:皂苷類成分:大棗皂苷;生物堿類成分:光千金藤堿,N-去甲基荷葉堿等;黃酮類成分:6,8-二葡萄糖基-2(S)和2(R)-柚皮素。還含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大棗(補氣藥)

中藥大棗水煎液、大棗多糖能增強肌力、增加體重、增強耐力、抗疲勞;能促進骨髓造血,增強免疫,改善氣血雙虛模型大鼠的能量代謝,促進鈣吸收,有效地減少腸道蠕動時間,改善腸道環境,減少腸道黏膜接觸有毒物質和其他有害物質。黃酮類化合物有鎮靜、催眠作用。此外,大棗有增加白細胞内的cAMP含量、延緩衰老、抗氧化、保肝、抗突變、抗惡性良性腫瘤、降血壓、抗過敏、抗炎和降血脂等作用。

時間:2024
大棗(補氣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