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這嘎達,有個不起眼的小鎮,叫柳河鎮,别看它小,故事多得跟河裡那魚似的,一網子下去,撈都撈不完。
今兒個,咱就給您聊聊,發生在柳河鎮邊兒上,一個叫李文遠的書生身上的稀奇事兒。
李文遠,那可是咱鎮上的才子,打小爹娘就走了,靠街坊鄰居的幫襯和自個兒的刻苦,硬是考上了縣裡的書院,成了大家眼裡的驕傲。
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不,李文遠他娘病了,病得不輕,躺在床上,人越來越瘦,眼看就剩一口氣了。
“兒子啊,娘這心裡頭,就想着吃口肉,香噴噴的,熱騰騰的,吃了興許病就好了。
”李文遠他娘躺在床上,聲音小得跟蚊子哼哼似的,但眼裡那對好日子的盼頭兒,亮閃閃的。
李文遠聽了,心跟被針紮似的,家裡窮得叮當響,哪兒來的錢買肉啊?
他琢磨來琢磨去,決定幹一件這輩子都沒想過的事——去村裡那寡婦張翠花家偷她家的狗。
張翠花,也是個命苦的人,丈夫早年出海捕魚,再也沒回來,留下她一個人守着個破院子,還有那條跟了她多年的老黃狗。
這狗,不僅是她的伴兒,更是她心裡的一塊寶。
月黑風高的夜晚,李文遠揣着一顆七上八下的心,偷偷摸摸地來到了張翠花家的後院。
老黃狗好像也嗅到了什麼,低聲嗚咽着,在院子裡來回轉悠。
李文遠心一橫,找了個角落,屏住呼吸,等着機會。
突然,一陣風吹過,門“吱呀”一聲開了條縫。
李文遠趁機溜進院子,蹑手蹑腳地靠近狗窩。
老黃狗似乎也感覺到了危險,突然狂吠起來,那聲音在寂靜的夜晚裡,刺耳得很。
李文遠吓得差點沒站穩,但他知道,這會兒不能慫。
他深吸一口氣,猛地撲向狗窩,一把抓住了老黃狗的項圈。
老黃狗拼命掙紮,院子裡的動靜大得吓人。
就在這緊要關頭,屋裡傳來張翠花的聲音:“大黃,别叫了,是不是有人來了?
”李文遠心裡一緊,正想撒腿就跑,卻聽見張翠花掙紮着下了床,腳步踉跄地走了出來。
月光下,她的臉色白得跟紙一樣,但眼裡卻透着一股子堅定。
“文遠啊,是你嗎?
”張翠花一眼就認出了李文遠,聲音裡滿是驚訝。
李文遠愣住了,手裡的項圈也松了。
他低着頭,不敢看張翠花,結結巴巴地說:“翠花嬸子,我娘病重,想吃口肉,我……我實在是沒招了才……”張翠花聽後,不但沒生氣,反而歎了口氣,走上前來,輕輕拍了拍李文遠的肩膀:“孩子,你這是何苦呢?
快進來,咱們好好聊聊。
”李文遠跟着張翠花進了屋,心裡頭那叫一個翻江倒海。
張翠花從櫃子裡翻出一塊珍藏的老臘肉,遞給李文遠:“拿去給你娘嘗嘗,這肉雖說不是新殺的,但好歹能解解饞。
”李文遠接過那塊臘肉,眼淚差點沒忍住。
他哪想到,自己那點破事兒,沒挨罵不說,張翠花還這麼了解他,還幫他。
“翠花嬸子,我……我真是對不住您,我那事兒……”李文遠嗓子眼兒一緊,話都說不利索了。
張翠花擺擺手,笑了:“傻小子,誰家沒個難處?
你娘病得不輕,你急得跟啥似的,嬸子心裡有數。
但記着,人這一輩子,得光明磊落,偷雞摸狗的事兒,咱可不能幹。
”
正說着呢,外頭突然“咣咣”一陣急促的敲門聲。
王老漢氣喘籲籲地跑進來:“翠花,大事不好了,山裡發大水了,你家老屋那邊怕是要遭殃了!
”張翠花一聽,臉色“刷”地變了,那老屋雖破,可裡頭裝的全是她和老伴兒的點點滴滴。
她正要沖出去,李文遠一把拉住她:“嬸子,别急,我陪您一塊兒去。
”
到了老屋,水都快淹到門檻了,形勢危急。
李文遠啥也沒說,找來繩子,一頭系自己腰上,一頭讓張翠花拽着,然後“撲通”一聲跳進水裡,拼命往老屋遊。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李文遠總算是把老屋裡幾件寶貝搶了出來,自己也被沖得七葷八素,好在張翠花及時拉繩子,兩人一齊把他拽上岸。
“文遠啊,你這孩子,嬸子咋能讓你冒這麼大的險呢!
”張翠花看着渾身濕透、臉色蒼白的李文遠,心疼得眼淚直掉。
李文遠喘着粗氣,硬擠出一絲笑:“嬸子,沒事兒,我年輕力壯,這點小災小難不算啥。
隻要您和這些東西都安全,我就心滿意足了。
”
夜深了,洪水也慢慢退了,留下一片狼藉和村民們忙碌的身影。
李文遠和張翠花站在老屋前,望着眼前的景象,心裡頭也是五味雜陳。
“嬸子,以後有啥事兒,您盡管找我,我一定盡力幫忙。
”李文遠鄭重其事地說。
張翠花點了點頭,眼眶微紅:“文遠啊,嬸子今天算是看明白了,你是個有擔當的好孩子。
以後,咱們就是一家人,有啥困難一起扛。
”
第二天一早,李文遠帶着那塊臘肉回了家。
李母一見到兒子安然無恙地回來,心裡那個激動啊,就像喝了蜜似的,樂開了花。
聽說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她對李文遠和張翠花那是贊不絕口,誇得他們倆耳朵都紅了。
“兒子,你做得好,咱們雖然窮,但志氣不能短,更不能忘了鄰裡之間的那份情。
”李母拉着李文遠的手,語重心長地說道。
李文遠聽了,心裡暖洋洋的,點頭如搗蒜,他明白了,真正的勇氣,不是光在困難面前硬撐,而是在關鍵時刻,能放下自己的小九九,去幫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張翠花那邊,因為李文遠的挺身而出,對她來說,這不僅是救了她一命,更是讓她心靈得到了洗禮。
她開始更加積極地面對人生,用自己的雙手,一點一滴地重建家園。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幾個月就過去了。
柳河鎮在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又恢複了往日的甯靜和繁榮。
而李文遠和張翠花之間,也建立了一種超越親情的深厚情誼。
李文遠在書院裡頭,更是刻苦學習,他知道,隻有用知識武裝自己,才能改變命運,更好地回報這片土地和那些溫暖他的人。
每次放假回家,他總是第一時間去看張翠花,幫她幹點活,兩人之間,總有說不完的話,道不盡的情。
轉眼間,年關又到了。
柳河鎮上下張燈結彩,一片喜氣洋洋。
李文遠特意買了些年貨,提着大包小包,來到了張翠花的家。
“嬸子,過年好!
”他一進門就大聲喊道。
張翠花聞聲迎了出來,臉上的笑容比花兒還燦爛:“文遠啊,快進來,嬸子正念叨你呢。
”兩人圍坐在火爐旁,吃着熱騰騰的餃子,聊着家常,那份溫馨和和諧,讓在場的每個人都感動不已。
“嬸子,等過完年,我打算帶着娘去縣裡看病,聽說那裡的郎中醫術高明,或許能治好娘的病。
”李文遠邊吃邊說。
張翠花聽了,連忙點頭:“好孩子,去吧,嬸子支援你。
錢不夠的話,盡管跟嬸子說,咱們一起想辦法。
”李文遠感激地看了張翠花一眼,心裡暖流湧動。
他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已經逝去的親人,還有這樣一位像母親一樣關心他、支援他的人,這是何等的幸運和幸福。
李文遠這小夥子,在縣裡不僅學得好,還因為才華橫溢被推薦到了京城,成了京城裡小有名氣的文人。
但他心裡頭,總惦記着咱柳河鎮,惦記着張翠花嬸子,就像親娘一樣。
每當夜深人靜,或者想家的時候,他就會拿起筆,寫下對家鄉的思念,對張翠花嬸子的感激。
這些信啊,就像那風中的信鴿,飛越千山萬水,最後落到張翠花嬸子的手裡,溫暖了她的心。
張翠花嬸子呢,雖然日子過得還是清苦,但有了李文遠的牽挂和幫助,她的生活也添了幾分色彩。
她經常坐在院子裡,曬着太陽,手裡拿着李文遠寄來的信,一字一句地讀着,眼裡閃爍着幸福的光芒。
她知道,不管自己在哪兒,總有那麼一個人,在遠方默默地關心着自己,這就夠啦。
時間不等人,季節就像流水一樣。
轉眼間,李文遠在京城已經小有成就,但他始終記得自己的根在哪兒,記得那份來自鄉土的純真和質樸。
終于有一天,他決定放下手中的一切,回到柳河鎮,回到那個讓他日夜思念的地方。
當他風塵仆仆地出現在柳河鎮村口時,整個鎮子都沸騰了。
鄉親們紛紛走出家門,迎接這位衣錦還鄉的才子。
張翠花嬸子更是早早地等在了村口的大柳樹下,望着那條熟悉的小路,期待着那個熟悉的身影。
當兩人目光交彙的那一刻,所有的言語都變成了無聲的淚水。
張翠花嬸子快步上前,緊緊握住李文遠的手,好像怕他會再次消失一樣。
李文遠也緊緊回握,感受着那份來自心底的溫暖和力量。
“嬸子,我回來了。
”李文遠哽咽着說。
“好,好,回來就好。
”張翠花嬸子連連點頭,淚水在眼眶裡打轉。
寫書這事兒,李文遠可沒少碰壁,可他從沒認慫過。
為啥呢?
因為這書,不光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希望。
他想,自己得努把力,讓更多人看到希望,感受到力量,有勇氣去追自己的夢。
終于有那麼一天,李文遠那本書,帶着他的心血和汗水,出版了。
這書就像一陣清風,吹遍了大江南北,打動了無數人的心。
人們從書裡看到了李文遠的成長和變化,也看到了張翠花嬸子那份無私的愛和奉獻。
最要緊的是,他們看到了那份鄉土的堅韌和不屈,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