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球大戰決勝負,始于世界杯還是歐洲杯呢】
2024年7月6日淩晨,歐洲杯四分之一決賽第二場,葡萄牙迎戰“高盧雄雞”法國隊,C羅與姆巴佩球場對話。雙方經過120分鐘鏖戰——打滿加時賽也都沒能互相撬開對方的球門,結果通過點球大戰,法國隊5:3淘汰了葡萄牙隊,最終挺進半決賽。
既緊張刺激又帶有運氣的點球,全稱叫罰球點球,通過點球大戰來決出勝負,其實經過了漫長的足球曆史,而且首次正式使用并不是在世界杯,而是在歐洲杯上采用。
在1867年至1970年間,足球規則并沒有設立明确的打破比賽僵局的方法,作為曆史最悠久的淘汰制杯賽,英格蘭足總杯當時采取加時賽和擇日重賽的方式,随後其他淘汰賽也紛紛效仿——這種辦法就是拼到底,今天沒比出結果,可以改天再戰但必須繼續踢,一直到最終決出勝負。
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一些非正式的慈善比賽開始通過比較角球數量來決定勝負。不過1923年歐洲足球比賽規則又進行了修改,明确進球才是唯一有效的得分方式,強調了以相同的進球數結束的比賽将被視為平局。
唯一的進步是:不再采用擇日重賽的辦法。但也出現了另一個頗為荒謬的解決辦法:讓球隊用“擲硬币”抽簽的方式,來決定淘汰賽的勝負。
這種讓非競技因素成為比賽勝負的決定因素,顯然有悖體育競技的初衷,但卻仍然執行了一段時間,比如1968年的第3屆歐洲杯,意大利隊與蘇聯隊在120分鐘内互交白卷,但意大利隊卻在“擲硬币”抽簽的環節表現更加出色(或者叫更幸運),于是順利進入決賽并在決賽中戰勝南斯拉夫隊,奪得隊史上首座歐洲杯冠軍。
不過,終究還是會有人發出申訴的。
那是在同一年即1968年奧運會足球的四分之一決賽,以色列抽簽輸給保加利亞被視為現代點球大戰的起點,一名以色列記者約瑟夫·達甘對本國球隊以此種方式被淘汰感到沮喪,他在賽後提出了平局後進行“點球大戰”的建議,被時任以色列足協主席邁克爾轉達給國際足聯,但仍然是漫長的讨論和等待,在此期間仍然是“比拼運氣”。
對于歐洲杯而言,規則調整和運用要相對靈活得多。1976年歐洲杯決賽在南斯拉夫的貝爾格萊德舉行,對陣雙方是捷克斯洛伐克和西德(即聯邦德國)。在正常時間和加時賽結束後,兩隊戰成2-2平,是以比賽進入點球大戰環節,這是歐洲杯曆史上第一次使用這種方式決出勝負。
最終捷克斯洛伐克以5-3在點球大戰中獲勝,獲得了他們唯一的一次歐洲杯冠軍——1993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就正式分成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了。
對于世界杯而言,直到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點球大戰規則才正式被引入,不過當屆世界杯僅有16支球隊參賽,而且均未出現加時賽後仍是平局的情況——點球大戰的規則有了,但這次卻沒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