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關鍵時期,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出版工作是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從緻信祝賀《大辭海》出版暨《辭海》第一版面世80周年,到緻信祝賀《求是》暨《紅旗》雜志創刊60周年;從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到考察調研讀者出版集團;從給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到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從緻信祝賀人民出版社成立100周年,到緻信祝賀首屆全民閱讀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就出版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訓示,既有整體布局、全面謀劃的通盤考慮和要求,又有着力點、關鍵點的提醒和督促,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出版工作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新聞和出版業的發源地,有着“中國出版重鎮”的曆史地位。同時,資訊技術的革命性進步也為上海出版業提升出版水準提供了空前的機遇。上海在推動文化事業發展、助力文化産業發展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基礎和優渥的技術條件。作為全國文化建設高地、展示中華文化重要視窗,目前,上海正以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上海樣本,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作為自身文化的新使命。《上海市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行動方案》包括實施“書香上海”建設工程、文化新業态新消費培育工程、文化數字化轉型工程等30項重點工程。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出版物是連接配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創新的文化橋梁,不僅能夠傳遞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曆史資訊,還能夠反映當下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精神需求。我們應充分發揮出版物的獨特作用,自覺把出版工作放到“兩個大局”中去認識和推動,打造更多經典之作、傳世之作,以更加豐富、更加優質的出版産品和文化服務,為上海文化創新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建構良好的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賦能。
在深化内容創新上下功夫
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出版物要創新發展,這是适應時代變遷、滿足讀者需求以及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我們需要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經典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促使傳統文化與曆史記憶“活”起來。内容創新是出版物創新發展的核心。首先,出版物内容創新必須以堅守正确的政治立場為前提,堅持黨對出版工作的全面上司,確定出版物内容的正确方向;要弘揚主旋律,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的指導地位;要緊密結合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回應時代需求聚焦人民群衆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出版物内容創新要緊密圍繞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目标,通過傳播正能量、弘揚民族精神,引領社會思潮,推動社會進步。其次,随着知識大爆炸資訊化時代的到來,讀者對出版物内容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個性化,出版物必須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挖掘新的題材、新的觀點,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廣度,為讀者提供有價值、有深度的資訊,讓其在閱讀中獲得啟發和收獲。
在用好數字技術上下功夫
出版行業作為文化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數字出版為基打造出版行業新質生産力,對于推動出版行業高品質發展,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陸新聞出版事業需要在數智環境中擔負起推動科技與文化融合創新的文化使命。随着數字技術發展帶來新的傳播手段,傳播方式也不斷更新。引入先進技術現已成為出版業的共識,5G、大資料、人工智能、區塊鍊等技術被運用到生産與分發的各個環節,成為智能出版的新基建。當下,數智技術全面賦能出版活動各環節,生産資料呈現數字化、智能化特征。出版業需要順應時代潮流,已出版的優秀出版物也需借助數字技術的賦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播、儲存和互動,進而進一步拓寬其影響力和價值,讓其煥發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我們可以充分運用AIGC等人工智能新技術探索出版的新場景、開發新模式、注入新動能,大力推動智能出版的發展,切實做好“人工智能+出版”這篇大文章。
在傳承弘揚紅色文化上下功夫
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元素,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頭活水。上海這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作為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和偉大建黨精神孕育地,蘊藏着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中國最早的博物館誕生在上海,164座博物館、200餘萬件文物藏品,傳播着中華文明和上海文化。上海現存各類紅色資源包括舊址、遺址和紀念設施共計612處。這些資源不僅見證了中國共産黨從誕生到壯大的輝煌曆程,更蘊含了無數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新中國成立前,《新青年》《每周評論》《湘江評論》等一批帶有先進文化基因的出版物沖破了曆史的禁锢,在思想啟蒙之下催生了中國共産黨;《中國青年》《勞動周刊》《勞工周刊》等出版物針對不同的閱讀人群展開思想啟蒙,擴大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力與影響力。不同曆史時期,出版物承擔不同的任務使命。出版物在傳承和弘揚上海紅色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深入挖掘和整理這些紅色資源,出版物可以生動展現上海革命曆史的波瀾壯闊,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
縱觀曆史長河,從最早的摩崖石刻、結繩記事,到後來的竹簡木刻、紙質圖書,中華文明形成并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而每一次文化的繁榮與興盛,都與出版物的創新發展緊密相連。出版物的每一次革新,都如同文化繁榮的催化劑,推動着文化的蓬勃發展,同時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汲取養分,實作自身的進步與升華。在出版物的承載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思想文化煥發新的活力,它們踏着時代的浪潮不斷前行。随着出版技術的不斷進步,這些文化瑰寶得以曆久彌新,保持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版環境下,它們與新時代的思想文化互相交融、碰撞,激發出前所未有的創新火花,為文化的繁榮發展注入新的動能,為上海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提供精神動力和物質支援。
文:顧春華 劉惠娟 龐媛(作者機關分别為:上海電力大學,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本文系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專項課題成果)
編輯: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