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前言

“隻要你說出共産黨的下落,我就放過你,你不為自己着想,也得為你女兒想想吧!”

“呸,狗漢奸,革命者從不怕死,要殺要剮随便你!”

1941年11月17日,劉惠馨抱着懷中一歲大的女嬰,堅定的走向行刑台。她身上滿是傷痕,腳上沉重的鐐铐,讓她每一步走的很艱難,正如她革命的道路一樣。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但是她的眼中毫無懼意,革命需要有犧牲,如果她的死可以促成革命的勝利,那麼她無怨也無悔。

敵人還想用她的女兒威脅她,想要從她口中套出情報。劉惠馨低頭看了一眼懷中的女兒,之後便将她丢進了路邊的草叢,毅然走到刑場中央,随着一聲槍響,劉惠馨倒在了血泊中。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棄筆從戎,堅定革命

劉惠馨出生于書香世家,她祖父是清代的秀才,父親是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劉惠馨也繼承了家族的優良傳統,從南京女子中學畢業後,就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工學院,攻讀機械工程專業。

劉惠馨明白,要想振興中國,就要發展工業,學習機械工程,也滿足了她想要工業救國的心願。上學期間,劉惠馨非常的用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讀書,是理工科成績最好的學生之一。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在那個年代,學生是革命的主力軍,學生運動的熱情空前高漲,劉惠馨也被這種氣氛感染,參加了一二九愛國運動。當時棄筆從戎的人不在少數,劉惠馨也意識到,讀書沒辦法喚醒現在,是以她選擇了革命。

她加入到共産黨上司的農村工作服務團中,去到農村,向群衆宣傳抗日工作。她深入田間地頭,工廠中的房間工廠,向工農群衆宣傳抗日精神。

革命的事業是很艱難的,但是她從未想過放棄,如果她自己的力量微弱,那她更要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喚醒更多的人。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南京淪陷之後,劉惠馨等人被上級,安排到黃安縣七裡坪的黨訓班學習,自此,她對共産主義,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除了更加堅定革命的事業以外,劉惠馨還收獲了愛情。

她與馬識途情投意合,并在組織的安排下結為夫妻。二人的結合,一是因為愛情,二是為了便于掩護特委機關工作。可以說,他們兩個人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革命。

對于馬識途大家或許有些陌生,可是若說起《讓子彈飛》大家肯定就知道了,這部影片就是根據馬識途的小說《夜譚十記》改編的。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馬識途原名馬千木,馬識途這個名字,是他加入共産黨之後改的。馬識途家境殷實,是以在啟蒙階段,他的父親就給他找了老師。隻不過那個老師是個守舊派,教書大多死記硬背。

馬父覺得這個老師不合适,是以就給他換了一個新的老師。這位老師是東南大學教育系畢業的,思想非常的先進。

隻是馬父覺得男孩子,不應在父母庇佑之下長大,太安逸的環境是難以成長的。是以他把兒子“趕”出家門,讓他獨自求學。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在與劉惠馨認識以後,馬識途很快被這個開朗、積極的女孩吸引了,尤其喜歡劉惠馨的歌聲。他們有相當的學識和共同的理想,既是志同道合的夥伴,又是理想的夫妻。

劉惠馨和馬識途雖然成了夫妻,但是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并不長,可以說是聚少離多。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馬識途秘密入黨後,在錢瑛的帶領下轉入地下工作,這份工作就代表他要和身邊地一切親朋好友斷絕聯系,包括他的妻子劉惠馨。

劉惠馨在得知這件事以後,沒有難過,沒有不解。他了解丈夫的選擇,因為對他們來說,革命遠比個人感情更重要。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被特務出賣,甯死不屈

劉惠馨也同樣為了革命工作殚精竭慮,為了傳播革命思想,她編寫了很多通俗讀物,用樸實易懂的語言,宣傳革命的理念。

即使是懷孕時期行動不便,她也從來沒有停下過腳步,而是挺着孕肚,走遍每一個偏僻的村落,宣傳抗日的道理。同志們心疼她,都勸她去休息,注意身體。

可是劉惠馨總覺得,自己現在能為革命多做一點是一點,要是哪一天不幸被捕,那想做也做不了了。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女兒出生之後,劉惠馨也沒有來得及陪伴女兒,而是匆匆回到了工作崗位上去,同志想讓她回家休息,誰知她的信念如此堅定,怎麼趕都趕不走。

1941年,劉惠馨被叛徒出賣,不幸被國民黨逮捕,劉惠馨在接到國民黨正在搜捕她的消息以後,本來是有機會逃跑的。

但是她不能讓共産黨的機密檔案,落入國民黨的手中,是以她第一時間并不是選擇逃離,而是用最快的速度,處理好相關檔案。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就在最後一個檔案被燒掉以後,國民黨人破門而入,他們沒有搜到有價值的東西,就将劉惠馨母女全部抓到了監獄。

在監獄裡,他們對劉惠馨嚴刑拷打,希望她能供出有用的資訊,免受皮肉之苦。可是劉惠馨咬着牙,硬是一聲也不吭。

國民黨沒辦法,隻能選擇用劉惠馨的女兒威脅她。看着出生不久的女兒,劉惠馨心中無限感傷,她知道,自己是無法陪伴女兒長大了。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劉惠馨也一個字都沒有透露。敵人忍無可忍,又對她動起手來,即使劉惠馨的身上,沒有一處好的皮肉,她也依然眼神堅定,一字不說。

在監獄的日子裡,她除了每天照顧自己的女兒和受刑以外,也沒有停止抗日工作的宣傳,甚至還将監獄的一切寫在紙條上,想方設法的将資訊傳遞出去,希望組織可以收到。

敵人并不打算放過劉惠馨,也不會讓她輕易的死去,他們對她百般折磨,就是希望她能說出共産黨的秘密,而劉惠馨則用生命,在守衛革命,守衛共産黨。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眼看是問不出什麼東西了,敵人決定處死劉惠馨。行刑那天,天氣非常的冷,但她的心和血液是滾燙的,她堅信自己的犧牲不會毫無意義,她堅信革命一定會勝利。

劉惠馨抱着自己的女兒,一步一步的走向刑場,直到最後一刻,她都在想該如何保護女兒,她将女兒丢入草叢裡。

如果幸運的話,她的女兒會被人救下;如果不幸的話,那麼她隻能對不起自己的女兒了。幾聲槍響過後,劉惠馨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6歲。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女兒被救,父親尋找20年

劉惠馨同志犧牲的消息,傳到了馬識途耳朵裡,他一時間悲痛萬分。可他知道,從入黨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就由不得自己做主了,他們早已做好了犧牲的準備,隻是馬識途最擔心的就是他的女兒。

馬識途的心中一直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自己的女兒一定還活着,一定要找到她,這一找,就是二十年。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幸好,他的女兒是幸運的,台下村民看着劉惠馨站在刑場時,都不由得佩服她堅韌不拔的精神,一位婦人也被她感動,在人群散去之後,救下了劉惠馨的女兒。

隻是因為自己無力撫養,是以她将孩子送給了村裡一對勞工夫婦,這二人一直沒有自己的孩子,是以對于這個女兒的到來非常的開心。他們給孩子取名為“吳翠蘭”,悉心教導孩子。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吳翠蘭的養父母會跟她講有關劉惠馨的英雄事迹,受到母親的影響,吳翠蘭從下就立下了報國理想。

她用功學習,憑借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學,攻讀機械工程專業。這一刻她與母親的命運實作了重合。

大學畢業後,吳翠蘭進入了工程兵研究所工作,之後為大陸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與此同時,馬識途依舊在尋找女兒的下落。

直到1960年,他才得到女兒的消息,當他看着照片中的吳翠蘭,仿佛看到了當初的劉惠馨一樣。

見面的那天,二人都顯得有些激動和緊張,當吳翠蘭出現在門口的那一刻,馬識途确信,這就是自己的女兒。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吳翠蘭看着馬識途,無聲的留下了眼淚,她激動的叫了一聲“爸爸”,二人僅僅的擁抱在一起。這一刻,他們兩個都等了20年。

馬識途非常感謝那對勞工夫婦,如果沒有他們,可能他今日就見不到自己的女兒了,是以他并未給女兒改回“馬”姓,而是保留了她“吳翠蘭”的名字。

吳翠蘭替母親完成了理想,工業報國,在戰争時期或許不可能,可在當今時代,非常的重要。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劉惠馨同志犧牲之後,我黨萬分悲痛,于1942年6月13日,為劉惠馨同志舉辦了追悼會。

1952年,将劉惠馨烈士的骸骨遷葬于恩施五峰山革命烈士陵園。2003年,又再次遷葬于恩施城北郊方家壩。

41年,劉惠馨抱着1歲女兒走上刑場,行刑前一個舉動救了女兒的命

結語

革命的勝利,是用無數烈士的鮮血促成的。即使在生死關頭,他們也依舊咬緊牙關,始終不做于黨和革命不利的事情。

我們銘記英雄劉惠馨,她既是一位優秀的戰士,也是一位合格的母親,因為在最緊要關頭,她用自己弱小的身軀,保護了女兒的生命。

正是因為有先輩的前仆後繼,有無數革命者的視死如歸,在有了我們今日之社會,有了我們今天幸福安穩的生活。讓我們緻敬烈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