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電車省錢,我覺得說電車省錢的也都是隻看到了眼前這麼點甜頭,說實在的去掉政策加持,再加上讓你繳納養路費和購置稅,從頭到尾算下來我相信誰買誰傻眼,這還沒算以後都用電車之後充電價格必然給你漲上來的費用。為什麼說電車并不省錢,因為國家推廣電動車的初衷就不是為了讓你消費者能省錢才主推的電車,而是為了替代石油的一種解決方案而已,另外也能儲存大陸每天夜間被浪費掉的巨大電能。如果電動車完全取代了燃油車,國家絕對會通過稅收等一系列手段等平衡電動車和燃油車的這個成本,他絕不會也不可能讓你的電車一直占便宜,這麼大的稅收以及養路費蛋糕會便宜了你嗎。要說電車現在有沒有真省錢的?那肯定有,但并不是說哪個品牌的車技術先進能為你省錢,而是看你買回來怎麼個用法。
就暫時來說也隻有計程車、網約車是省錢的,其它的絕大多數消費者想靠電車省錢那是不大可能的,除非你每天能跑出來計程車差不多的公裡數。有朋友說按照你的說法我們普通消費者買電車就不能省錢嗎,對于這一點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對于普通電車使用者來說想省錢那你可就想多了,單從整個電車的生命周期來計算,它遠不及燃油車省錢,不信大家自己好好算一算,其他的陳谷子爛芝麻費用都不用說,光是壟斷維修這一塊就坑了多少電車消費者,那純是伸着脖子給人宰。再說電車買的時候它真便宜嗎,他其實真不便宜,一台十萬塊的電車換個電池要五七六萬,感情其他的所有零部件加一塊才值兩三萬。
電車的锂電池價格昂貴也就算了,可大家有沒有想過,锂電池的發明最初用途就是為了人家數位電子産品準備的,如果用在汽車動力系統上,不但安全性無法保證,其冬季續航的短闆更是不言而喻的拉胯,是以就單單一個電池的技術攻破離完全成熟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但路很長而且還沒有确定性,因為技術突破這種事如果不是革命性的突破都将是竹藍打水一場空,兜兜轉轉來來回回很容易讓原有的發展方向跑偏,比如研究了多年的純電車才發現不大能行得通,那咋辦?搞混動呗,結果搞混動這就已經背離了徹底擺脫石油的初心,現在居然把混動的燃油箱越做越大,比亞迪的一款車為了增加續航竟然把燃油箱做到了接近七十升,這就是兜兜轉轉,轉了一大圈又要回到起點的節奏,油箱越大續航越遠,這不就是油車嗎。
在這種情形下居然還有很多人恬不知恥的說什麼,中國電車技術已經把美西方把歐洲把日本全體都吓尿了,因為在絕對遙遙領先的中國電車面前,他們都瑟瑟發抖。對于這種說法,我想說你們說的太對了,美西方是吓尿了,隻不過不是被電車的技術吓尿了,而是因為頻頻起火爆炸把他們徹底吓尿了。是以,電車究竟省不省錢我們還要再往後看,我們拭目以待看電車究竟是不是繼房地産之後又一把最鋒利的鐮刀,隻不過目前還沒開始正式收割而已,還是剛才那句話,電車被造出來那天起,本來就不是為了給消費者省錢而造的。當下拼命造電車無非就五個原因。
第一就是燃油車咱一直造不好,技術始終被人卡脖子,二是為了解鎖石油方面預防未來某一天被西方卡脖子,三是用電車電池平衡國内夜間浪費的電能,說白了就是用電車的電池存儲夜間過剩的發電量,四是替代沒落的房地産,想讓新能源電池車成為拉動經濟的另一個杠杆,五是堵住國外緊盯着中國環保達不達标的那雙眼睛。可想而知以上我說的這五點哪個也不是為了讓你消費者省錢而制造的電車,之是以換賽道和普通老百姓壓根就沒什麼關系,再說現在的電動汽車就像山寨手機一樣。隻要有錢誰都能造,魚龍混雜根本沒有技術門檻。
做家電的能造,做手機的也能造,但凡是有點資本的都想在其中撈點油水,可畢竟造車和造電子産品是兩回事,可想而知,這些人在零部件全靠采購的情況下,其造的電車技術含量能有多高,但為了吸引消費者眼球,他們普遍都在能看得見的配置上下功夫,左裝一個大屏右裝一個卡拉OK,無論其配置能否用的上但不能沒有,今天剛推出一個新款後天就能搞出個更新款,不是“普肉”就是“普拉斯”,這俨然就成了一批新型的電腦組裝的公司。
像這種現狀情形人人皆知無論上層還是造電車的業内,業内普遍就是為了自身能獲得暴利,而對于高層而言,電車的思路就是綜合了幾大有利因素的一種新型基建,但是該不該全力下注還要保守觀望一段時間,因為電車究竟能不能發展起來主要還是要看技術的發展,畢竟技術突破這種事并不是喊口号就能成的,我覺得上邊的人也正在為該不該把這個寶全押上去而議論不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