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奔赴!萬人現場》也撲街,線下演出的魅力,沒法搬到線上來

7月6日晚間,一檔名為《奔赴!萬人現場》的音樂綜藝節目,在騰訊視訊首期上線。這檔音樂綜藝,和同日優酷上線、浙江衛視上星的《閃光的夏天》大同小異,都是讓一些線下開演唱會或者小型演唱會的歌手,以小型演唱會的方式,錄制綜藝節目,并且線上播放。

《奔赴!萬人現場》也撲街,線下演出的魅力,沒法搬到線上來

這兩檔綜藝的行為目的,應該是對線下歌手、樂隊的一次集中選秀,通過網絡的方式,選擇或者說炒作出一些樂隊來,進而形成一個有線上流量優勢的樂隊。這種選秀模式,和當年的女團、男團選秀是相似的。隻是,當下的樂隊選秀,更多地專注于音樂本身,歌手和樂隊成員們的長相,則是其次的了。

《閃光的夏天》首期内容,基本上奠定了它的撲街态勢,模糊的看點,混亂的演唱,聒噪的粉絲,拖沓的節奏等等,足矣拖死一檔綜藝節目。而這些問題,在同類型且同日上線的綜藝節目《奔赴!萬人現場》當中,也同樣存在。當然,後者略微好的一點則是,它開宗明義,告訴了觀衆,它想要做什麼,明确了看點。

《奔赴!萬人現場》也撲街,線下演出的魅力,沒法搬到線上來

而在混亂的演唱和聒噪的粉絲當面,這兩檔綜藝則是相同的。我們不妨要追問,這兩檔音樂綜藝,為什麼都不約而同地引入了混亂的演唱和聒噪的粉絲這兩個“内容”了?節目組不知道這些演唱是混亂的嗎,不知道這些粉絲是聒噪的嗎?為什麼還要把這些混亂和聒噪剪輯進去呢?

追問之後,我們會發現,兩個節目組,其實都是一個行為目的,那便是,試圖把線下演出的魅力,搬運上線上來。而線下演出的魅力,其實就是混亂和聒噪,大家在一群群聚的狀态當中,伴随着亂七八糟的音樂,實作一種群體性的癡迷與嗨皮。這種嗨皮,也隻能在群聚效應當中才能夠産生。

《奔赴!萬人現場》也撲街,線下演出的魅力,沒法搬到線上來

為什麼群體效應之下,能夠讓參與者産生嗨皮的感覺呢?這是社會心理學層面上的知識,屬于大課題。我這裡,隻能簡單說。線上下演唱會的群聚狀态之下,所有人都在共同參與一件事情,并且為之嘶吼,這個時候,個體意識需要讓渡給群體意識了。而在讓渡的過程當中,很多人都實作了一種強大感,群體榮譽感等等。越是缺乏個體建樹的人,越需要在這種讓渡當中實作自我。

而真正有個體建樹的人,是懼怕對群體意識進行讓渡的。我說一句可能不正确的話語,越是沒啥學問的人,越喜歡這種線下的演唱,喜歡在這種群聚效應當中,喪失自我感,進而獲得一種虛假的更大的自我感。這種喪失和獲得,與很多人追星,進而獲得追星之後的組織認同感是類似的。而真正的學問,永遠是建立在強大的個體認知與建樹基礎上的,這批人,是懼怕進入到這種個體向群體讓渡的狀态當中去的。

《奔赴!萬人現場》也撲街,線下演出的魅力,沒法搬到線上來

另一個側面,這些線下的小型演唱會當中,女性觀衆更多。這也是有趣的事情,但我不能展開聊,不然,可能會有讀者認為我的觀點偏頗。回到這檔綜藝節目,它要實作的最終目的,便是把線下演出的魅力,搬運到線上來,讓線上的觀衆也獲得參與感。但是,無論是《閃光的夏天》,還是《奔赴!萬人現場》,都在這一點上無能為力。

為什麼呢?因為線下觀衆的觀看模式,是個體化的,是通過自己的手機和電腦螢幕完成的,根本上,不存在這種群體化的參與效應。而這種個體化的方式,就注定要認為演唱是混亂的,粉絲是聒噪的。如果在真實的現場,這批觀衆則會實作瞬間的參與感。這就是線下和線上的不同之處。

《奔赴!萬人現場》也撲街,線下演出的魅力,沒法搬到線上來

真正把線下和線上做到相對結合的,其實是直播。比如,湖南衛視的《歌手2024》,之是以火爆,是因為這個“直播”的存在。它當然不是實時同步直播,不是線下和線上的同時觀看。線下,也就是現場的觀衆,領先了線上的、衛視的觀衆。但是,這種相對的“直播”,讓很多人覺得,大家都在共同參與一場演出。

是以,不搞直播,就永遠無法打通線下和線上。用一些混亂的音樂,一些聒噪的粉絲,營造一種線下感,是無法實作這種線上觀看如線下一般的。這類手法,隻能勸退觀衆。外加上,有些樂隊,唱得也确實不好。這類綜藝模式,估計要全方位敗北了。(文/馬慶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