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畢業、升學季,升學宴、謝師宴等宴會正在舉辦中。在一些地方,“不管考啥樣,都得辦升學宴”成為約定俗成的規矩。各地餐飲商家也是以推出各式各樣的升學宴套餐:平步青雲宴、鵬程萬裡宴、魚躍龍門宴、金榜題名宴……
中新網采訪了解到,有的升學宴是為慶祝考生結束十多年的寒窗苦讀,站上了新的起點;有的升學宴則是為父母親戚的人情往來而舉辦。近日,針對違規操辦和參加升學宴等宴請,多地相關部門明令禁止并公布監督舉報電話。
01 00後,花式整活升學宴
聯考結束後,經過了最後一關——報志願,這屆00後考生開始策劃起自己的升學宴,期待為這場人生大考畫下一個圓滿的句号。
去年夏天,大一學生若若就在聯考後為自己舉辦了一場特别的儀式。從确定來賓、預定酒店到設計環節、寫主持稿等等,都由她自己策劃。為活躍氣氛,她設定了一個抽獎環節,并設計了抽獎券的樣式,還為來賓準備了伴手禮。
若若為自己的升學宴設計的流程。受訪者供圖
當若若穿着一襲純白的禮服入場,她看到了父母臉上的幸福、長輩們臉上的驕傲和朋友們由衷的祝福。叔叔阿姨們向她舉起酒杯,“今天我太高興了,多喝了一些”。在現場,父親的朋友——一位熱情外向的大叔走上台為她唱了一首歌。
宴席結束後,若若在朋友圈寫下這樣一段話:學習是我一個人的事,因為必須我自己努力才能獲得好的成績,但又好像是很多人的事,因為我的學業牽動着愛我的人炙熱的目光。
和傳統的宴席不同的是,若若的升學宴不收禮金,隻為慶祝聯考結束和新的人生階段到來。在她的家鄉江浙地區某市,辦升學宴基本形成了一種習俗,然而,并不是每個考生都擁有一場合心意的升學宴。
02 “我從我爸朋友圈知道我要辦升學宴”
除了真正想為自己辦一場升學宴的聯考生,還有一些考生“被迫”參加自己的升學宴。對此,有考生表示,看到朋友圈裡的請柬才得知這個消息,“我從我爸朋友圈知道我要辦升學宴”。
為了不辦升學宴,剛參加完聯考的楚楚正在與父母周旋中。楚楚來自江蘇蘇州,她告訴中新網,在當地有一個說法,聯考之後的升學宴和20歲生日一同舉辦。無論聯考分數高低,上的是普通大學還是名校,都會辦升學宴。楚楚聯考之前,父母參加過幾次親戚家的升學宴,随的禮金金額在幾百到一兩千不等。
辦升學宴是當地的習俗,父母認為是“面子上的事情”,但楚楚認為這并沒有什麼必要。一方面,她不願意将自己的升學宴作為向親戚收紅包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她無法決定誰來參加她的升學宴。“一些親戚分還沒出就問我能考幾分、上什麼大學,還有的想和自己的孩子比較來取得優越感。花大價錢請一群我不喜歡的人吃飯,有什麼必要?”
在楚楚的想象中,升學宴應該邀請十多年求學過程中真正幫助過她的人,以及關心支援她的朋友,并且可以不收任何禮金。
經過幾番商議,楚楚的父母終于暫時決定不辦升學宴。然而,為了收回禮金,一些考生家長借考生的名義辦升學宴,在本屬于自己的升學宴上,這些考生從主角變成了配角。
還有考生向中新網表示,她的聯考分數沒有達到大學線,報考了幾所專科院校。父母堅持要辦升學宴,然而,周圍親戚朋友家的許多同齡人都考上了名校,升學宴的日期臨近,想到他們會來參加升學宴,她的心理負擔與日俱增,“我真的不想辦,一想到那個場面就覺得尴尬。”
03 多地嚴禁違規操辦參加升學宴
對于慶祝升學,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向中新網表示,家長因為子女升學而報喜,宴請教師和親朋好友,是人之常情,也是可以了解的。但是,不少地區出現攀比風氣,講排場、重面子,甚至對親戚朋友進行人情“綁架”,帶來了沉重的人情負擔,不符合移風易俗的要求。與此同時,不是所有考生都如願以償,升學宴也帶來同侪壓力,加劇教育内卷。
馬亮認為,可以選擇考生在入學前遠途旅行,行萬裡路。如果确有必要,可以小範圍請至親好友慶賀。
中新網注意到,正值畢業、升學季,多地教育部門、紀檢監察部門釋出拒絕“升學宴”“謝師宴”倡議書,嚴禁違規操辦和參加升學宴、謝師宴,并公布監督舉報電話。
例如,“蘭州微教育”公衆号釋出倡議書稱,全市教育系統教職員工要自覺遵守廉潔紀律規定,不參加任何形式的“升學宴”“謝師宴”,不接受學生家長的禮品、禮金、有價證券、微信紅包等,增強廉潔自律意識,限制好個人及家人行為,信守師德規範,履行師德承諾。
營口市紀委監委釋出通知,動員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特别是上司幹部,進一步增強紀律規矩意識,帶頭樹立良好家風。
通知稱,嚴禁借子女升學之機,以自己或他人名義違規大操大辦、代辦、提前或延後操辦、隐蔽場所操辦、隻收禮不辦宴席、分批分次“化整為零”等違規操辦“學子宴”“謝師宴”活動;嚴禁利用職權或職務上的影響通知本機關、本系統人員、管理服務對象或其他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人員參加“學子宴”,以及由管理服務對象支付相關費用等行為。
(文中部分采訪對象為化名)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程沛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