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列傳
宋朝從立國之始,采取“重文輕武”的措施,文人地位崇高,造就了文化的鼎盛,被譽為大陸曆史上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宋史·文苑列傳》多達七卷,共收錄九十多位文人。本書選擇黃庭堅、秦觀、米芾(fú)為代表。
“江西詩派”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乳名繩權,号山谷道人,洪州府分甯縣(今江西省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江西詩派”開山鼻祖,與張耒(lěi)、晁補之、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
黃庭堅的遠祖是西漢著名循吏黃霸,從漢代以來,家族人才輩出,成為當地有名的望族。僅宋一朝,黃氏家族就出了四十八位進士,後世稱他們居住的雙井村為“華夏進士第一村”。
黃庭堅滿周歲時,家裡按習俗安排“抓周”,他抓到一支毛筆不肯放下。父親非常高興,說:“我們黃家又出了讀書種子。”父親翻閱古籍,看到唐堯時期名臣臯陶(yáo)字庭堅,于是以此為名,希望兒子将來可以為國效力。
黃庭堅從小十分聰明,書籍誦讀幾遍,就能背下來,舅舅李常非常喜愛他。父親去世後,李常指導黃庭堅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前人與今人的詩文,為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堅實基礎。
1067年,黃庭堅考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他為官清廉,愛民如子,不願意增加百姓負擔。當時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地方官員為了迎合,經常煩擾百姓。黃庭堅在泰和縣(今江西省泰和縣)擔任縣令,堅持簡易行政,辦事的小吏失去了營私門路,很不高興。黃庭堅說:“做官不要害怕事情繁重,做小吏一定要清心寡欲。”是以深受百姓愛戴,被稱為“黃青天”。
黃庭堅仰慕大文豪蘇轼,在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縣)擔任教授時,将自己的詩歌寄給蘇轼,蘇轼讀罷,認為他的詩文卓然獨立,世上已經很久沒有看到如此好的作品,黃庭堅是以聲名鵲起。兩人互相唱和,研讨詩文創作。
不久,蘇轼被政敵陷害,因“烏台詩案”被關進監獄,很多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唯有黃庭堅不顧人微言輕,為蘇轼鳴不平,也受到處罰。
幾年後,黃庭堅與蘇轼在京城首次見面,相處了三年多時間,結下深厚友誼。有人曾經統計,這三年間兩人的唱和之作,就有一百多篇,而且格調相近,志趣相投。從此,黃庭堅的詩文和書法,都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世人開始以“蘇黃”并稱。但黃庭堅始終以晚輩自居,無論蘇轼被貶,乃至去世,他都執弟子禮,成為“蘇門四學士”之一。
宋哲宗即位後,黃庭堅得到宰相司馬光的推薦,校定《資治通鑒》,後來參與編撰《神宗實錄》。幾年後,黃庭堅的母親生病,他衣不解帶,日夜伺候,每天都親自為母親清洗便盆,留下了“滌親溺器”的典故,成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黃庭堅的母親病逝,他守孝三年,然後回到朝廷擔任史官。這時,宋哲宗已經親政,重用新法大臣章惇等人。新黨執政後,開始打壓反對變法的官員。黃庭堅因為曾經獲得司馬光的舉薦,被視為舊黨。
章惇等人認為他編纂的《神宗實錄》有很多内容缺乏依據,不斷盤問他。黃庭堅據實作答,毫不退讓,被罰往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安置。
從此之後,黃庭堅的仕途非常坎坷,但他毫不為意,依然保持積極的人生态度。在西南地區的數年裡,他興辦學校,教授弟子,研究書法和詩歌,寫出了大量優秀作品,行書、草書、楷書技藝都進入新境界。
宋徽宗繼位後,黃庭堅短暫恢複官職,很快被貶黜到宜州(今廣西省河池市),1105年病逝于此,終年六十一歲。
婉約派詞人秦觀
秦觀(1049—1100年),字少遊,又字太虛,号淮海居士,揚州高郵軍(今江蘇省高郵市)人。北宋著名詞人。
秦觀從小博覽群書,豪氣幹雲,胸懷大志,善于寫詞作文,喜歡談論軍事,興趣廣泛,在江南各地到處遊曆。
秦觀三十歲時,蘇轼擔任徐州(今江蘇省徐州市)知州。他仰慕蘇轼的文采,得知消息後立刻前往拜谒,寫下《黃樓賦》。蘇轼讀罷,認為秦觀有屈原、宋玉的才情,大為贊賞。在蘇轼的勸說下,秦觀發奮讀書,想通過科舉進入仕途。
秦觀兩次參加考試都沒有考中,有些心灰意冷,蘇轼專門寫信鼓勵,并向前任宰相王安石推薦他。王安石稱贊秦觀的詩歌風格清新,堪比鮑照、謝朓。秦觀在兩位文壇前輩的鼓勵下,于1085年考中進士,開始擔任地方官。
不久,宋神宗去世,兒子宋哲宗即位。在蘇轼的極力推薦下,秦觀兩年之後入朝參與國史編纂。
宋哲宗繼位時年幼,由祖母高太後主政。高太後反對王安石變法,重用舊黨。舊黨之中,以蘇轼為代表的“蜀黨”,與以程颢為代表的“洛黨”關系極為緊張,秦觀是以多次遭到“洛黨”官員的迫害,倍受打擊。幾年後,蘇轼入朝獲得重用,秦觀的處境好轉,與黃庭堅等人同時擔任史官,成為“蘇門四學士”之一。
三年後,宋哲宗親政,支援新法,将舊法支援者全部趕出京城。秦觀作為蘇門學士,連遭貶谪,最終來到雷州(今廣東省湛江市)。
宋徽宗繼位後,将被貶官員召回,秦觀也在其中。當時秦觀年事已高,路過滕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藤縣)時,遊覽華光亭,對身邊的人說起自己夢中作的詞,感到口渴想要喝水,水剛送過來,秦觀已經面帶微笑去世,終年五十二歲。
秦觀因為仕途坎坷,所作詞風格含蓄隐麗,清冷孤寂,他善于表達無奈憤懑之情,善于創作慢詞,成為宋朝婉約派的重要詞人之一。
書法大家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初名黻(fú),字元章,号海嶽外史、火正後人等,襄陽府(今湖北省襄陽市)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法理論家,和蔡襄、蘇轼、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米芾是北宋開國功臣米信的後人,自幼就對書法非常感興趣,七歲開始學習,師從襄陽書法家羅讓;十歲開始寫碑刻,臨摹蘇轼的字帖,有人稱贊他的書法開始有唐代書法家李邕的風範。
十七歲時,米芾跟随母親閻氏來到京城汴京,閻氏進宮服侍高皇後。等到宋神宗繼位,念在閻氏服侍母親有功,授予米芾校書郎一職,負責典籍校對,米芾從此進入官場。
米芾的仕途不溫不火,無論在地方還是朝中,都隻是普通官員。他将主要精力放在書法、繪畫的研究和創作上,不斷臨摹名家作品,以至于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但米芾并沒有就此止步。
三十二歲那年,米芾以晚輩的身份拜訪蘇轼,蘇轼建議他學習晉人的書法。于是米芾潛心魏晉,收集了不少法帖,就連書齋名稱都改為“寶晉齋”。據說,今天流傳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的名帖《中秋帖》,就是米芾臨摹的。因為米芾學習的名家太多,成了大家的笑柄,但他不以為意,自嘲為“集古字”,終于精通了篆書、隸書、楷書、行書等,尤其以行書最佳。
即便如此,米芾還是繼續苦練。他晚年曾在《自叙》中說:“我一天不寫字,就覺得思維滞澀,馬上想到古人練習書法,從來沒有半刻不寫字的。”終于,米芾在五十歲時,找到自己的書法風格,成為大陸曆史上著名的書法家。
這時,酷愛藝術的宋徽宗即位,任命米芾擔任書學博士,後來又讓他擔任書畫學博士,專職創作和培養學生。
除了沉迷書法,米芾也喜歡繪畫,他的畫作獨具特色,題材廣泛,尤其精通山水和竹石。米芾鐘愛江南的山水,獨創“米氏雲山”的技法,将水鄉煙雲的瞬息萬變,用水墨描繪得含蓄空靈。後來,他的兒子繼承父法,使得這個畫派進一步發展。
米芾還以癡迷怪石而聞名。他曾經見到一塊奇醜無比的石頭,立即整理衣冠,和這塊怪石結拜為兄弟,稱呼怪石為兄,在當時成為笑柄,但他自得其樂。
1107年,米芾在淮陽軍(今江蘇省邳州市)擔任知軍,病逝在任上,終年五十七歲。米芾由于癡迷自己的愛好無法自拔,以緻行為癫狂,當時的人們稱他為“米颠”。
本文節選自《二十四史馬上讀,國文曆史都進步》——第十冊《宋史》,官方唯一授權釋出,歡迎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