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下午3點鐘,“楮墨遺珍——湖北省博物館藏金石碑帖展”在湖北省博物館南館4樓書畫廳正式面向觀衆開放,萬餘件湖北省博物館現藏金石碑帖在展覽中一一亮相。在這些展品中,記者發現了一組刻着比甲骨文還要早出現的文字元号。
考古學家夏鼐(nài )曾說:“一個文明的重要的标志之一,便是有了文字制度。”傳統認為中國文字始于距流行于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但在“楮墨遺珍——湖北省博物館藏金石碑帖展”進門處,記者發現了一組陶片,每個陶片上都刻劃有線條形狀的符号,策展人湯文韻告訴記者,這就是新石器時代出現的陶文。
湖北省博物館陳列部從業人員、策展人湯文韻:“當時是生活、生産留下的一些符号,可能就是一個記錄。館藏的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的一組陶文化符号,是城背溪文化的陶支座,刻得非常清楚,雖然時代已經非常久遠了,但是它的符号非常清晰,是以是比較珍貴的文物。”
比甲骨文還早出現的陶文是否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呢?湯文韻解釋道,陶文是古人在陶器上刻畫的文字元号。陶文有兩種,一種是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較有名的如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郵陶文等,目前還不能确認這些文字具體含義,但已具有一種“标記”和“表号”的性質,被認為“為我們尋找中國最早的文字提供了線索”。與此同時,觀衆們除了在展覽中能觀賞到文字發展史,還能看到碑帖文化藝術的發展曆程。在展廳中,一組有清末民初大家吳大澂親手拓印的微子鼎、微子簋等器物,每幅圖上面均有吳大澂1876年題跋。
湖北省博物館陳列部從業人員、策展人湯文韻:“吳大澂,我們都知道是清末民初非常著名的金石學家,因為他畫山水和花卉很厲害,他的書法,尤其是篆書是非常出名的,他的金石學也非常的厲害,這就是他當時收藏的一批文物,他所拓的,留下了非常多的題跋、資訊,就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後世研究的資料,是以它是本次展品非常重要的文物。”
楮墨遺珍—湖北省博物館藏金石碑帖展分為“道在瓦甓”“天書藏龜”“吉光鳳羽”“石墨镌華”“博古傳真”五個部分,遴選了館藏的近百件金石碑帖拓本,從陶文拓本、甲骨文拓本、青銅銘文拓本、石刻拓本、青銅器全形拓等五部分,展示從新石器時期到秦代的文字面貌,觀衆進一步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字發展史以及博大精深的碑帖文化藝術。
湖北省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張曉雲:“楮,是一種樹,過去它的樹皮可以做紙。紙在發明以前,我們的祖先更多的是就地取材,各種不同質地的東西來進行文字的書寫。碑石也好,青銅器也好,它首先是不便于攜帶,也容易損毀。是以這些金石碑帖作為一種錘拓下來的載體,文獻資料,起到了很好的傳播作用,展現了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文脈的傳承。”
據悉,此次展覽将展至于十月七日,感興趣的觀衆朋友們可預約前往湖北省博物館南館4樓觀展,看比甲骨文還早出現的文字陶文,品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