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果氣微,味甜,是中國傳統出口商品之一,在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中國香港、澳門久負盛名,被稱為“東方神果”,已成為廣西重要的經濟作物。其在廣西民間的用藥曆史已有300多年,在大陸食用曆史與其藥用曆史相當,尤其作為保健茶飲極為普遍,也是第一批被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品種名單”中的中藥。
羅漢果呈卵形、橢圓形或球形,長4.5~8.5cm,直徑3.5~6cm,表面褐色、黃褐色或綠褐色,有深色斑塊和黃色柔毛,有的具6~11條縱紋。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有果梗痕。體輕,質脆,果皮薄,易破。果瓤(中、内果皮)海綿狀,淺棕色。種子扁圓形,多數,長約1.5cm,寬約1.2cm;淺紅色至棕紅色,兩面中間微凹陷,四周有放射狀溝紋,邊緣有槽。氣微,味甜。
中醫
中藥羅漢果為葫蘆科多年生攀援藤本植物羅漢果 的果實。主産于廣西。多為栽培品。秋季果實由嫩綠變深綠色時采收,刷毛,晾數天後低溫幹燥,生用。其氣微,味甜。以果大、飽滿、果皮不裂、無皺紋、黃褐色、有光澤、無蟲蛀、無黴點、無爛斑、搖之不響者為佳。以栽培品為優,而在栽培品種中,又以長灘果品質最好。
中藥羅漢果性味甘,涼。主歸肺、大腸經。具有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
注意:脾胃虛寒者慎用。
羅漢果一名主要是根據植物形态而命名,清道光十年《修仁縣志》卷一物産中果屬記載:“按:羅漢果可以入藥,清熱治嗽,其果每生必十八顆相連,如同十八羅漢,因以為名”。本品别名有拉汗果、假苦瓜,光果木鼈。
《嶺南采藥錄》:“理痰火咳嗽。”
《修仁縣志》:“羅漢果可以入藥,清熱治咳,其果每生必十八顆相連,因以為名”。
《嶺南采藥錄》:“羅漢果,果形圓如橙,味甘。理痰火咳嗽,和豬精肉煎湯服之”。
《廣西中藥志》:“涼血潤腸,肺寒及外感咳嗽者忌用”。
《食物中藥與便方》:“消暑”和“喉痛失音”方面有療效。
現代藥理
中藥羅漢果中主要含三萜苷類,包括賽門苷Ⅰ、羅漢果苷ⅡE、Ⅲ、ⅢE、Ⅴ、Ⅵ、羅漢果新苷,黃酮類成分山奈酚-3,7-α-L二鼠李糖苷和羅漢果黃素D-甘露醇,還含大量葡萄糖、果糖,又含錳、鐵、鎳等20多種無機元素,蛋白質,維生素C、E等。種仁含油脂成分,其中脂肪酸有亞油酸、油酸、棕榈酸等。
中藥羅漢果水提物有較明顯的鎮咳、祛痰作用,有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活力的作用,能較顯著提高實驗動物外周血酸性α-醋酸萘酯酶陽性淋巴細胞的百分率,提示可增強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大劑量的羅漢果能提高脾特異性玖瑰花環形成細胞的比率,對外周血中性粒細胞吞噬率無明顯作用。水浸出液可抑制變鍊菌抑制的緻齲作用。
時間: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