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趣說道德經之辯證看待問題是老子提出來的,有與無需要辯證的看待

有和無是老子道德經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觀點。要是能夠把有與無的關系理順了,就能很好的了解無為與有為的關系。

何為有?何為無?

老子是個挺有意思的老頭。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人。為了讓尹喜明白何為有與無的關系,老子也是費了不少的心思。

尹喜向老子請教了一個問題,即“我們腳踩大地,這個大地對于我們來講,便是有用的。大地給我們提供了糧食和水,養育了我們。大地之上的天空,虛無而飄渺,了遠而廣闊,這大地之上的天空有什麼用呢?”

老子聽尹喜提到這個問題,心裡有點開心。看來尹喜有點入門,知道想一些看似無用的東西。能夠擡頭仰視天空,能夠思索“無用”的問題,說明尹喜已經快脫離行屍走肉,内心漸漸有了覺醒之意。

趣說道德經之辯證看待問題是老子提出來的,有與無需要辯證的看待

尹喜的這個問題其實講的便是有與無的關系。

為了讓尹喜能夠明白有與無的關系,老子耐心的給他講了幾個執行個體。

老子指着一旁的牛車,讓尹喜看牛車的木輪。木輪有一人多高,三十條木輻從毂中穿出,支撐着木輪。

尹喜看了許久,沒有看出個原委。

老子便說道:“你看三十根輻條彙集在車毂,毂中圓孔的空,使每一根輻條都能發揮自身的作用。車輪便是有,可以讓牛車行走,而毂中的圓孔的空,便是無,能夠使每輻條能夠有用。”

老子又指了指房子,對尹喜說:“你再看這房子,有用的是我們坐的這裡,可這裡什麼都沒有,這便是空,是無,如果沒有這個空與無,房子便沒有意義。可是如果沒有用泥土和木料建起牆壁和窗子,那房子就不存在了。這個便是有。”

趣說道德經之辯證看待問題是老子提出來的,有與無需要辯證的看待

尹喜似有所覺。

老子端起地上的水杯,對尹喜說:“再看這個杯子,裝水的是杯子中間的空,而陶土燒制的外表便是有。沒有這個陶土的有,便不會有裝水的這個空。”

尹喜點頭稱是。

老子又說道:“天下無一物無用,隻是需要看你如何去了解。比如好與壞,君子與小人。”

老子喝了一口水,便說出了道德經裡一句非常有名的話:“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如何了解有與無呢?無是本,有是用。再往下想,便是陰與陽,再細想,便是無有有亦無有無,天地統一而對方,萬物負陰而抱陽。

我是劉有儀,喜歡道德經。

趣說道德經之辯證看待問題是老子提出來的,有與無需要辯證的看待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