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是清朝著名的大貪官,嘉慶皇帝抄他的家,竟然抄出了八億兩白銀,相當于大清朝十幾年的收入,這都不是富可敵國了,和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比皇帝還富有。
乾隆怎麼會不知道和珅的所作所為呢?
但乾隆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是他被和珅蒙蔽,而是他心知肚明,和珅的錢就是皇家的“私房錢”。和珅貪的錢越多,嘉慶得到的錢也就越多。
不過,乾隆不發作是一方面,主要還是和珅太過精明了,他的言行舉止都不會讓乾隆感覺過界。
就拿他A錢來說,和珅也不是什麼錢都拿的,他有自己的原則——“三不貪”。
一、科舉錢不貪
真正意義上的科舉制度起源于隋朝,經過千年的發展,清朝時期的科舉制度乃是最完備的,發揮出了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功能。
清朝時期的名臣如張廷玉,乃是康熙三十九年的進士,孫嘉淦,乃是康熙五十二年的進士,晚清四大名臣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和曾國藩,都是通過科舉入仕。
和珅A錢,第一不貪的就是科舉錢。
有人可能會問了,和珅是内閣首席大學士,又管着翰林院,要想在科舉上面撈油水,還不是輕輕松松,為何他這樣的貪官都不敢染指科舉呢?
這還要從清朝科舉的特點開始說起了。
唐朝的科舉,考試内容與皇帝的喜好息息相關,比如玄宗時期,因為玄宗皇帝喜愛詩詞,科舉内容中就多加了詩詞,這也是為何那麼多詩人都能入仕的原因。
清朝由于是少數民族政權,是以對于漢人文化特别重視,講究一個文以載道,是以孔子在清朝地位很高,科舉考試中的重要科目也就少不了孔孟之道。
清朝的統治者認為,熟讀儒家經典的學子,将來做了官之後,能夠恪守君臣之理,始終秉持着天地君親師的觀念,這對于皇權的穩固是有積極作用的。
清朝科舉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分層次考核,從最低一級的童生到鄉試、會試,再到殿試,每一層級都是優中選優,確定了能走到殿試的人都是萬裡挑一的人才。
由于童試和鄉試的範圍很廣,幾乎涵蓋了每個地方,是以這兩種考試都是由當地政府進行組織的,確定了考試的公平,畢竟沒有人會在自己的地盤上作弊。
綜合這幾個特點就可以知道,和珅之是以不貪科舉錢的原因了。
首先和珅自己是乾隆朝多個部門的一把手,他是要為自己的工作負責的,難道會為了一點錢招一個草包進來嗎?
第二,除了殿試之外,會試以下的考試體量太小了,就算能A錢這一部分,也不好開價,總不能讓和大人去掙小錢吧?
可見,和珅不貪科舉錢是非常明智的做法,他就是最大的朋黨,不怕沒有人投奔,不如将科舉打造成徹底的人才選拔機器,這反而有利于他手裡有人才可用。
二、赈災錢不貪
其實和珅并非是不貪赈災錢,他是采取了另外一種方式來斂财。
當一個地區發生天災的時候,國家當然要撥款赈災,其使用的款項包括最正常的糧草、醫療、防疫以及安置等等,但是,在災情不明朗的時候,戶部無法确定一個明确的撥款數額。
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岚》中,面對紀曉岚的指責,和珅語重心長的給他解釋了一番。他說災民不是人,隻要喂得飽就行,一斤小麥可以換三斤麸糠,本來可以救一個人的糧食,現在可以救三個人了。
紀曉岚又問,災區裡,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員竟然在A錢!他們難道不知道很多老百姓都已經餓死了嗎?
和珅又耐心給他解釋,赈災是大事,但是誰來執行?是直接把糧倉打開讓災民進來吃?那直接亂套了。
是以還要依靠基層官員去幫助朝廷發放糧草救濟災民,不讓這些人吃飽了,他們會去為朝廷幹活嗎?
這個故事雖然充斥着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色彩,但是管中窺豹可以看出,和珅也算是在費盡心思辦事了,他明白,一點油水不給下面的人撈,他們大機率也不會好好辦事兒。
在他那個位置上,軍政大權統攬一身,他根本不可能做到什麼實事不幹,專心A錢的。
災情發生的時候,本身就是戶部侍郎的和珅會第一時間下發赈災款,然後在民間通過錢莊貸款的方式發放赈災款。
這一環節就是為了喂飽各級官員,有了他們,和珅才能把赈災這件事辦好,才能順利給乾隆交差,他自己的烏紗帽才能保住。
等到災情過去,災區一定會面臨着重建,試想一下,這份重任會交給誰呢?自然是和珅,到時候他趁着重建打撈一筆不是更好嗎?
三、最精明的“辦不成事不貪”
如果說科舉不貪、赈災不貪是和珅受困于自己的身份,那麼這“辦不成的事不貪”則展現出了和珅高明的政治頭腦。
身居高位的人是根本不缺錢的,特别是和珅這樣級别的高官。
他平日裡斂财的手段主要就是為他人辦事或者安排職位,一般人還沒有資格給和大人行賄呢。
和珅完全可以收錢不辦事,就算他真的這樣做,也不會有人持反對意見,因為和大人拿了自己的錢,就說明跟和珅攀上了關系,這麼簡單的道理,難道和珅不明白嗎?
和珅是貪,但他明白有些錢是不能貪的。
他的貪腐之路講究一個細水長流,既然是做生意,跟熟人做生意最為穩妥,陌生人的錢再多也不能拿。
有了這樣的原則,和珅身邊的人會成為他的鐵杆心腹,這些心腹又會主動去維護和珅的權利地位,地位鞏固之後,又能更好的撈錢,不得不感歎和珅的智慧。
是以說,他是貪,但也是聰明的貪,知道怎樣将利益最大化。
至于和珅的結局,也正是印證了楊慎的那句詩: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眼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當乾隆的生命走到盡頭的那一刻,也是和珅的人生盡頭,這是曆史的大勢,無論再高明的人,也無法規避。
來源:中國知網《天下第一貪官——和珅》白漢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