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一個視訊,講的是一種新型養老方式,感覺這種方式不錯。
講的是年輕人利用碎片時間為需要幫助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例如:陪護、打掃衛生、做飯等。
這些服務時長會被記錄、存儲下來,等未來自己老了需要幫助時,可以置換同等時長的養老服務。
在現在這個人口老齡的社會裡,當我們還在為生活奔波時,是否曾靜下心來思考過自己的未來養老生活?
是孤身一人,在冷清的房間裡度過餘生;還是成為子女的負擔,讓他們在忙碌之餘還要分心照顧?
當你年輕力壯時,利用閑暇時間為社群裡的老年人提供一些簡單的幫助,比如陪伴聊天、協助購物、甚至是教他們使用智能手機等。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在“時間銀行”裡,都會被一一記錄下來,成為你未來養老的寶貴财富。這就是時間銀行的核心理念——用今天的付出,換取未來的關愛。
在南京,這一創新的養老模式已經率先落地生根。無數像李明這樣的年輕人,成為了時間銀行的忠實參與者。他們利用周末或下班後的時間,走進老年人的家中,為他們帶去歡笑與溫暖。
而這一切,都被時間銀行系統默默記錄,等待着未來某一天,當他們也步入老年時,能夠享受到同樣的關愛與服務。
張老今年63歲,他幫過的老人近百位,76歲的蘇老便是其中之一,蘇老有兩個兒子,長大後參加工作都在外地。自從老伴去世後,蘇老便成了獨居老人。自己常年一個人生活,要有一些老人慢性病。自從張老來了後,不僅給他送飯,還陪他看醫生。隻要一個電話,張老便會趕回來照顧他。
對張老來說,既充實了退體後的生活,也為自己儲存起未來的免費服務時間。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時間銀行隻是新型養老模式的一個縮影。随着社會的進步和人們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養老方式開始湧現。
比如,在福建的某個偏遠小鎮上,就有一家佛教養老院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衆多老年人的關注。這裡不僅環境清幽,而且生活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老人們可以在這裡找到心靈的寄托,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一起誦經、打坐、練習太極,享受甯靜而充實的晚年生活。
此外,“跨代同居”也成為了一種新興的養老方式。在杭州,張阿姨就邀請了一位年輕的租客小李住進了自己的家中。小李不僅為張阿姨分擔了家務,還時常陪她聊天解悶,讓她感受到了久違的家庭溫暖。而對于小李來說,這不僅省下了高昂的房租,還讓他在這座陌生的城市裡找到了歸屬感。
這些新型養老模式的興起,不僅緩解了傳統養老模式下的種種壓力,更重要的是,它們正在悄然改變着人們的養老觀念。
從過去的依賴子女、依賴社會,到現在的主動參與、互助養老,這種觀念的轉變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它讓我們意識到,養老并不是一件孤立無援的事情,而是可以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讓每一個老年人都能夠享受到有尊嚴、有品質的晚年生活。
不少老鐵這樣說:
網友A:有慢性病的人也更容易失智失能,到這時,養老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錢是最關鍵的。 不管是居家請保姆,還是生病買藥,都是要花錢的。
網友B:種養老方法也是我幾年前想到的一種最合理,最省錢,與人友善自己友善的一種最佳辦法。
網友C:養老的話題沉重,說的很好。我想随着老年化越來越嚴重,産業化趨勢就好了吧。
網友D:這個辦法太好了——既給自己“存儲”了未來,解決後顧之憂,又解決了目前許多老人養老不離家的大問題。而且,這個辦法推廣之後,社會風氣将大大改觀:許多孤獨老人不再焦慮,許多年輕人愛心大大增強。一箭多鵰,善莫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