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胡林翼是家中獨子,父親是探花,嶽父是兩江總督陶澍。他從小就養成了纨绔子弟的習氣,吃喝(嫖)賭卻不愛讀書,甚至婚後依然惡習不改,流連于青樓之間而不知返,一時嘩然。當時許多文獻都記載了胡林翼私生活的種種劣迹。父親去世後,胡林翼終于洗心革面,他去偏遠的貴州做了一名候補知府。在貴州,他學會了領兵打仗,懂得了吃苦耐勞,也逐漸練出了“知兵”的名聲。
太平天國爆發後,胡林翼領600貴州兵出山,與曾國藩合作,屢建奇功。然而,正當胡林翼擊敗太平天國重要将領石達開,收複太湖、安慶,立下不世功勳,如日中天之際,這位湘軍将領卻突然吐血身亡,年僅50歲。更遺憾的是,胡林翼一生妻妾衆多,卻從未有過子女。
我們不去猜測胡林翼的死因,但毫無疑問的是,如果他沒有英年早逝,其創下的功業和名望必定遠超今日。然而,曆史沒有如果。當代專家唐浩明先生曾說:“胡林翼妻妾衆多而從未有過子女,顯然是(性)病毀了他的生育能力。”
胡林翼年輕時的确是個浪蕩公子,但30歲以後又的确改邪歸正,以緻成為一代名臣。胡林翼的經曆成為浪子回頭金不換的一個典型例子,足以從多方面給今天的人們一種啟迪。
遼國皇室宗親耶律劉哥驕橫兇暴,經常欺辱他人,遼太宗時就十分讨厭他,把他派到邊境。遼世宗繼位後,耶律劉哥多次謀(反),設計謀害遼世宗,被遼世宗察覺後将其囚禁。有一天,遼世宗召見耶律劉哥問:“你真的謀(反)了嗎?”
誰知耶律劉哥發誓說:“我如果有反心,頭上必定長滿毒瘡而死。”
遼世宗見他發如此毒誓,再次寬恕了他。但是遼國衆臣堅持認為耶律劉哥罪無可恕,遼世宗于是下令再審。最終耶律留哥招供被流放,然而離奇的是,耶律劉哥被流放後,真的頭上長滿毒瘡而死。是以說做了壞事千萬不要亂發誓。有人做了壞事想抵賴、隐瞞或欺騙時,有時候是在朋友之間,有時候是男女之間,也會發誓嘴硬說我沒有,要是做了就怎樣怎樣。但是看完這個故事之後,你還敢嗎?自欺可以,能欺天否?
南宋宋高宗紹興23年(1153年),江蘇鎮江有個酒官,每天舉行宴會,飲食極其奢靡浪費。他參加同僚的酒宴竟然都是自帶美食,喜歡和人鬥多、鬥精、鬥奢靡,而且必須要赢。他吃羊肉隻嚼肉汁,肉渣全吐掉,其他種種奢靡浪費皆如此類。當時鎮江統領官員員琦每天都苦口婆心地規勸他,結果反遭恥笑。
八年後,員琦在臨安竟然又遇到了這位酒官,隻見他頭上裹着打滿更新檔的烏巾,身穿破舊衣服,衣服一半還被泥水所污,而且還瘸着腿走路。員琦幾乎都認不出他來,問他怎麼變成這樣了。酒官哭着說:“當年我在鎮江任職期滿後去杭州求(官),但好幾年都沒有結果。我家裡人多,平時也不會其他營生,家底兒很快就吃光了,連我的(官)員證明都典當出去了。現在我每天四處乞讨,得來上百錢,以菜粥度日。”
員琦又問:“那怎麼把衣服弄得這麼髒呢?”
酒官說:“我讨來的這點錢隻夠買米,卻沒錢買菜,我隻能去撿爛菜葉子,撿完後又沒地方裝,隻能放在衣袖裡,是以才會這樣。”
員琦同情地說:“你還記得我過去的苦苦相勸嗎?”
酒官說:“老天确實會折磨懲罰人,我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
古代官員
東晉名将陶侃任荊州刺史時,看到有個人手裡拿着一把還沒有成熟的稻谷。陶侃問:“為什麼要這麼做?”
那人回答說:“走路時随手摘的而已。”
陶侃氣憤地說:“你既不出力種田,又随便禍害人家稻谷,該打。”
随後将那人抓起來痛打了一頓。你看,手欠也會挨打。
北宋理學家程頤為年幼的宋哲宗講課時,宋哲宗童心大起,折柳枝嬉戲。程頤當然不敢打皇上,但當即說道:“方春發生,不可無故摧折。”
“芳春發生,不可無故摧折”出自《孔子家語•弟子行》篇——“啟蟄不殺,方長不折”,意思是春天萬物蘇醒,在孕育生命的時節不要(殺)生,在植物剛生長時,不要折斷它。春天(殺)生,可能連帶小生命也死去。是以不手欠拔稻谷,是愛惜糧食,是惜福。“啟蟄不殺,方長不折”不僅僅是愛護生命,也是為了培養我們的仁恕之心,常養慈悲之意。
唐代末期,鎮海節度使高骈迷戀(方)術,術(士)諸葛殷投其所好,整天裝(神)弄(鬼),把高骈哄得團團轉。諸葛英腳上有濕疹,一抓就是滿手膿血。有一次,有條狗聞着腥臭過來,高骈對狗突然變得溫順很奇怪。諸葛英張口就說:“過去在大(羅)仙(宮)見過它,一别幾百年,到現在還認識。”
諸葛殷不但貪得無厭,而且兇狠刻薄,殘害無辜,手下幾百人幾乎都被他打到體無完膚。有人勸他謙遜低調些,他竟然說:“男人得志就該為所欲為,人難道還會死兩次嗎?”
言下之意就是,生命就一次,得志就要為所欲為。可是,真的能為所欲為嗎?公元887年,軍閥必師铎攻陷揚州,高骈被殺,諸葛殷被俘。衆怒之下,諸葛殷被處以絞刑。然而,戲劇的一幕發生了,諸葛殷被絞到隻剩一口氣的時候,軍閥畢師铎的母親恰好路過,是以衆人不得不回避,等車隊走後,再次對諸葛殷實施了絞刑。這一次,諸葛殷終于斃命,也用慘不忍睹的結局回答了他之前猖狂的質疑。人還會死兩次嗎?是的,上(天)安排。
南宋官員林機,在皇帝身邊任職。有一天林機妻子的叔叔來訪,林機還沒回來,林妻哭着對叔叔說:“我們林家要絕後了。”
叔叔驚問其故。林妻說:“我夢見有人拿着上(天)的旨令說林機謀害百姓,當有滅門之禍。”
林機回來後,叔叔問:“最近都上奏了些什麼事?”
林機說:“蜀郡大旱,祈求朝廷撥放十萬石米赈災,皇上同意了。但我考慮到十萬石米太多,路途遙遠,不易送達,應當核實後再撥放,是以我把诏令暫時封還而沒有下達。後來皇上對宰相說,蜀郡往來萬裡,等核實再上奏,恐怕來不及了,可以撥一半糧食先赈災。”
林妻聽完後哭着說出夢境。林機心中很不安,不久,林機竟因生病而歸鄉,走到福州時就去世了。他的兩個兒子也相繼夭折,林家從此絕後。你看,慘劇來得如此之快,可是如果朝廷完全聽取了林機的意思,四川的百姓又有多少要絕後呢?
古代官員
北宋官員、文學家楊億少年成名,文采出衆,深得宋太宗、宋真宗兩朝天子喜愛。楊億曾經與梁周翰,朱昂二人同在宮中當差,當時楊億才20多歲,而梁周翰、朱昂二人已頭發花白。楊億少年得志,對梁、朱二人直呼“老頭兒”,論事時經常戲說:“你們兩個老頭兒覺得怎樣”。
甚至每每欺辱他們。
有一天,梁周翰對楊億說:“你不要欺負我們老,這個老字終将還要留給你用的。”
而在一旁的朱昂則說:“不要留給他用,免得将來後人又欺負他。”
朱昂雖是戲言,但楊億竟然于47歲就去世了,真的沒有用上“老”字 。《太上感應篇彙編》中說:“俗話說敬老得老,須知老人閱曆久,而且多,能活到那麼大的年紀,可以說是長壽了。何況長壽是五福中的第一福,這正是值得年輕人效法,尊敬的啊!怎麼可以輕慢老人呢?但世人卻因為老人眼花,老态龍鐘,行動不便,不是讨厭便是欺辱,誰肯小心地尊敬侍奉老人呢?”
看了楊億的例子,希望不尊敬老人的年輕人能夠幡然改過,忏悔,心存厚道。凡是遇到老人要心存平等心,不論他是富貴或是貧賤,都要平等地尊敬,那麼自己将來也能夠長壽。
清代著名(術)士虞春潭推算十分靈驗。有一天遊曆襄陽、漢口一帶,遇見一位讀書人,見他一連幾天不吃不喝,于是好奇發問。讀書人說:“實不相瞞,我乃文昌帝君手下管理祿位的官員,前往南嶽辦事,因與你有緣,是以相聚盤桓幾天。”
虞春潭于是請教說:“我于命理造詣頗深,閱人無數,唯獨一件事失算,就是某人明明是富貴命,但卻一直沒有應驗,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讀書人問及那人的姓名、籍貫後說:“此人雖然是富貴命,但他熱衷于名利,已被削去10分之7”。
虞春潭奇怪地說:“熱衷名利是人之常情,為什麼還會被罰呢?”
讀書人回答說:“太熱衷名利,強悍者便會(專)權,(專)權必會狠毒且剛愎自用。弱勢者必要鞏固自己的位置,定會陰險且隐藏頗深。(專)權者為了保護位置,互相傾軋排擠,不問别人是否賢能,隻看是不是自己一黨。不問事情該不該做,隻看自己能不能赢,有沒有好處。這種人的惡比貪婪、殘酷更加嚴重,豈止要削減福祿,還要減損壽命啊!”
于春譚謹記其言,兩年後所說之人果然暴斃。是以你看,縱然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但也應該知道福禍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随形。天生(富)貴,後天如果不努力修持,一樣會福禍無(門),反之,天生(貧)賤,隻要但行好事,一樣會打破宿(命),福自我(求)。
古代官員
《閱微草堂筆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叫鄭蘇仙的人夢遊(地)府,聽聞閻羅王審判,忽然看到有個穿官服的人昂首挺胸走入大殿接受審判。此人自信滿滿地說:“為官以來,所到之處隻喝過一杯清茶,沒有任何沾染,是以即使到了地府也毫無愧色”。
可閻王卻不理他,隻是說:“朝廷設定官員,本是為了治理地方,造福百姓,小到驿站、水閘官吏都有着清除利弊的責任。如果認為自己不貪财納賄,不吃喝玩樂就是好官,那麼在公堂之上設立一個木偶,他連水都不喝,豈不是更勝一籌嗎?”
這官員争辯說:“我雖然沒有功勞,但也沒有什麼過錯呀!”
閻王又說:“你一生處處力求自保,比如某監獄案件,你為了避免嫌疑,卻不敢仗義執言。又如某事害怕勞累繁重就不肯辦理。試問,你的政績在哪裡呢?要知道,無功便是過。”
是以,身有職務卻明哲保身,該出手時卻畏縮不前。明明人家需要伸張正義,需要幫助和支援,你卻袖手旁觀,這不是自私自利又是什麼?當做不做,該行不行,事不關己,高高挂起,同樣要負(因)果。見死不救,見困不助,見難不幫,見危不扶,這是膽小(鬼)、自私(鬼)、懦夫的行為。說什麼不要介入他人(因)果,這樣的人已經有(因)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