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如今許多人看來,就是宋江接受招安葬送了整個梁山,事實果真如此嗎?
如若宋江當時沒有接受招安,那梁山最後的結局會是什麼樣?其實非常簡單,用兩個字就能總結出來,哪兩個字?或許接受招安才是最好的結局,這是為何?
難以獨自生存的梁山
如今我們許多人之是以讨厭宋江這個人,無非就是因為他接受了招安。就是因為這,他不僅把自己給害死了,就連其他人也受到了牽連。
宋江接受招安,的确是因為他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想重新回去做官。
為了實作這個想法,宋江來到梁山後就開始收留朝廷官員們。因為這些人也想重新回去做官,這樣大家有一樣的目标,也就相當于多了一份支援宋江的力量。
為了讓更多的人幫助自己,宋江他們還用各種卑鄙手段迫使那些将領們落草為寇。
美髯公朱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宋江很是欣賞他,是以吳用在勸說沒有成功的情況下,他直接讓李逵把朱仝領着的那個官二代孩子給殺了。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竟然連無辜之人都随意殺害,這群人真是太無恥了。
這下明白為何宋江上了梁山後人氣越來越高了吧,因為人家收的都是跟自己目标相同的将領,這群人都是不甘心當草寇的。
當然,這群人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就是正兒八經的草寇人吳用,這個人隻是想當草寇,對官位什麼的并沒有興趣。
既然這樣,那吳用為何放棄幫助與自己想法一樣的晁蓋,而是選擇了與自己想法完全相反的宋江?
這自然是因為吳用看到了梁山問題所在,要想解決這個問題,要想保全住梁山部分将領,隻有招安才能解決,什麼問題?生存。
想必這時就會有人問了:“梁山接受招安後,他們連最棘手的方臘都解決了,還有誰能威脅他們的安全?”
其實就這麼說吧,梁山的整體實力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強。
在那些起義軍中他們或許很強,但和那些正兒八經的國家比起來,那真的跟螞蟻沒什麼差別,何以見得?
要說當時能威脅到梁山安全的國家,一個是北宋,一個是金國,首先我們來說一說争議最大的北宋。
想必有人會說:“梁山他們不是和北宋交過手嘛,而且都獲勝了,怎麼就構成威脅了?”
就這麼說吧,其實北宋的實力一直很強,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弱,像他們打過的所有的仗,據說勝率高達70%。
有一說一,這個戰績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已經很不錯了。
要是北宋真像水浒中寫的那樣,連幾萬人的梁山都打不過,那早就亡國了。
北宋最大的敗筆,其實就是皇帝們一個個不争氣,但凡後面那幾位皇帝正常點,能挑幾位差不多的将領去抵禦金人,估計也不會滅亡那麼早。
其實北宋精兵強将有的是,但他們就是沒有發揮自己的地方。
被低估的北宋
就拿北宋跟遼國定下的檀淵之盟來說,當時其實是北宋擁有很大優勢,契丹人一點便宜沒撈到還損兵折将,但即便如此,北宋每年依舊得給遼國送錢。
這就讓人很是費解,仗其實是打赢了,抵禦外敵成功了,但依舊簽定了不平等條約。
契丹人也是樂壞了,打了敗仗還能每年讓對方給自己送錢,能窩囊成這樣的,估計隻有北宋了。
這是正史中的北宋,其實水浒中的北宋跟這情況差不多。
試想一下,北宋要是真的不行要啥啥沒有,那梁山就更弱了。
梁山的将領中差不多有一半左右來自北宋,像關勝、呼延灼這樣的一流猛将,其實北宋有的是,但他們就是不會用。
正史中的北宋末年有宗澤、王禀、種師道等名将,以及後起之秀的“中興四将”。
其實将才們有的是,就是沒有碰到明君,實在是可惜。水浒中的北宋之是以沒有打過梁山,就是因為如此。
别的就不說了,就拿童貫和高俅兩人與梁山大戰來看,其實一看這兩人是最高指揮官,基本結局就已經能猜出來了。
這兩人一打仗就是草包一個,而且又沒有什麼實戰經驗或者讀過兵書,要是這樣都能打赢,那天下估計就是北宋的了。
但凡北宋他們派點正常人過去,梁山他們都嚣張不起來。
其實施耐庵這麼寫也算正常,要是連北宋都打不過,後面還怎麼招安?
戰鬥力同樣被作者降低的,還有當時的遼國,正史中的遼國那時候雖然也是末年,但也不是幾萬人部隊所能抗衡的。
但施耐庵寫的梁山大軍太厲害了,居然一個将領都沒有犧牲就把遼國給滅了,實在是太誇張了。
滅了就滅了吧,咱們往誇張地說,就算梁山把遼國和北宋都滅了,那他們的安全問題依舊很大,因為還有最大的威脅金國。
了解正史的朋友們都知道,金國在滅掉遼國後,沒幾年又把北宋給滅了。
雖然滅掉的是兩個垂死掙紮的國家,但金國的實力依舊不容小觑。
最起碼滅掉一支草寇是沒有問題的,像梁山,據說他們才有不到10萬的兵力,就算他們有10萬人,也是抵擋不住一個國家的。
這就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他們很難真正壯大起來。
按照水浒中的劇情發展,宋江他們要是不接受招安,等金人把北宋滅掉以後,像梁山這樣的草寇部隊一定會收拾的,為何?
金國都把北宋給滅了,那他們肯定是想統一天下啊。要是這樣的話,是絕對不容許有梁山這樣的小型武裝力量存在的。
是以宋江他們最後接受招安,其實是保護了大家。要是真的等到金人殺過來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全軍覆沒,沒有幾個人能跑掉。
宋江他們接受招安後,最起碼有一部分将領在北宋過得還是不錯的,也不是說都像宋江、盧俊義那樣被害了。
不招安就覆滅
與其被金國這樣的外來入侵者殺死,還不如死在自己人手中呢。就算是花榮、吳用他們那樣自盡,總比最後被金人給殺死強吧。
當然,這不是說要洗白宋江什麼的,因為他當初并沒有考慮那麼多,他隻是想重新回來做官而已。
豈料正是他這種比較自私的想法,拯救了梁山。
深入了解過的一些朋友們都知道,混江龍李俊幾人在招安結束後外出來到了暹羅國。如果他們沒有接受招安一直在梁山待着,等金人殺過來的時候,他們還能有出國的機會嗎?
是以說,其實宋江接受招安無意中保全了部分将領,這可以說是成本效益最高的一種選擇了,否則梁山最後的結局就是兩個字:覆滅。
當然,除了這些其實還有一種選擇,但最後的結局也隻會是覆滅,哪個?也就是不和北宋他們打仗,直接猥瑣起來偏安一隅。
這種說白了其實就是過世外桃源生活,這種其實也是不行的,因為梁山自身根本無法自立自足。
梁山附近可以說是有山有水,由此這片地方帶來的優勢就是易守難攻。
是以就有人說,他們好好守住這一畝三分地不就行了嘛,沒必要去招惹外面那些強敵。
其實不出去招惹那是不可能的,原因也是前面說的無法自立自足。
梁山境内除了山就是水,要是說放牧還勉強可以,但糧食是真沒法種啊。
雖然說也能種點,但那點微薄的年産量,根本不夠整個梁山的人吃。
是以梁山經常派人到外面掠奪錢财以及糧食,隻要是看見能吃的能喝的,不管是什麼,先搶上山來再說。
那要是這樣的話,桃花源的日子指定是過不上了,他們遲早會被官府發現并剿滅的。
是以說猥瑣起來發育也不可行,隻要是在外面,怎麼着都是活靶子。
其實站在正史角度來講,接受招安其實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比如正史中的宋江,其實最後就接受招安了。
對于起義者來說,自己招安的确要更安全,畢竟在外面面對的是各個強國。
而對于北宋朝廷來說,這些招安的起義軍就是來給自己分擔壓力的,也就是讓他們到邊境抵禦外敵。
畢竟當時情況不好,能有點人充當戰力終究是好的,而且這對于北宋來說,就是免費的勞動力。
畢竟要想抵禦外敵,那得自己出錢出兵,就這還不一定能打得過。
與其這樣,不如讓招安的部隊去呢,随随便便給他們點錢就能打發了,而且就算整支起義軍覆滅了也不會心疼。
這種方法在曆史上非常常見,尤其是一個王朝到了末年的時候,但就是太不道地了。
是以綜上來看,宋江他們最後接受招安其實就是最好的選擇了,否則迎接他們的,就是全部被消滅。有人活着,肯定比都死了強。
雖然大部分梁山将領最後的結局有點慘,但都沒有被外敵除掉,也沒有走向覆滅,或許這是施耐庵能給他們安排的最好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