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今天,我跟大家分享《幼學瓊林》“富貴”篇的一句話,就是“貪愛錢物,謂之錢愚;好置田宅,謂之地癖”。
這話不難了解。感興趣的朋友,不要劃開哦。
“貪愛錢物,謂之錢愚”中的“錢愚”,源于這樣一件事,晉代和峤擔任太傅,富比王侯,但是吝啬,杜預稱他為“錢愚”。
“貪愛錢物,謂之錢愚”,意指那些過分貪戀金錢和物質财富的人,他們的心智被金錢所蒙蔽,成為了金錢的奴隸,失去了對更高精神追求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是以被稱為“錢愚”。
”好置田宅,謂之地癖”中“地癖”是喜歡購買田産的癖好。
相傳,唐代李恺善于置辦田産,人稱“地癖”。
“好置田宅,謂之地癖”,則是說那些熱衷于購置田地房産的人,他們對土地和房産有着近乎偏執的喜好,仿佛隻有不斷增加自己的地産才能帶來安全感和滿足感。
這種心态被形容為“地癖”。
說到“地癖”,一些古代的人啊,那可是熱衷地喜歡買田地。因為在他們眼裡,田地就是金疙瘩,有了田地就等于有了個鐵飯碗,吃飯穿衣都不用愁,感覺像是給自己和家人上了一道保險鎖,子子孫孫都能受益。
比如清朝那會兒,很多人都愛買地的。
當時,統治者實施重農抑商政策,商人的社會地位受到限制,他們一看,土地不錯啊,既能保值還能傳給子孫後代,于是紛紛把銀子換成了地契。
另一方面,政府那時候也鼓勵開荒種地,還給政策優惠,地就越發金貴了。
老百姓覺得有地心裡才踏實,能吃飽飯還能傳給娃。
是以,不光是古代商人,就連普通百姓,隻要手裡有點餘錢,也都想着置辦點田地。那熱情勁兒,跟咱們現代人攢錢買房差不多。
咱們現代人,癡迷于買房。
雖然房價一個勁兒地往上漲,可大家還是趨之若鹜。
為啥?因為大家覺得有了房就有了家,心裡才安穩。另外,房子會升值,有時候還能投資。很多人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輩子,就為了能在城市裡有個屬于自己的小窩。
這個操作,跟古代人拼命攢錢買田,其實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對穩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隻不過,時代變了,表現形式也跟着變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