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興市場:轉型兇猛、變局加速
2023年工商業儲能進入元年,起步即紅海。半年之内,各地的項目分成比例就從20:80卷到了35:65,足見競争之激烈。
對于剛剛起步的工商業儲能市場,也有企業選擇了戰略性放棄。
據新能源産業家了解,某儲能公司曾在2022年時位列Top5,在國内落了一些項目,但到2023年看到如此内卷的市場,選擇把重心放在海外。目前其海外營收達50-60%。
當正因為是去年下半年剛起步,工商業儲能的資料統計各家略有差異。這是由于統計口徑的不同,例如僅從容量上做區分,工商業儲能也可能達到數十MWh的體量,如此大的容量在以往都被統計為源網側儲能。
但無論如何,隻要觀察榜單差異也可以看到,創業公司和大公司也開始了貼身肉搏。如從未出現在榜單中的比亞迪,一躍進入Top2,在高工儲能的統計中,更是成為出貨量第一。
如果剔除集裝箱式儲能,創業黑馬數量占比更高 資料源:儲能領跑者聯盟
工商業儲能賽道中的創業公司則可以分成三類:
一是起家于大儲領域、随後迅速轉型切入新興市場,代表性公司有奇點能源、采日能源、融和元儲。
二是崛起于海外戶儲市場,回歸國内市場瞄準工商業儲能,代表性公司有沃太能源、大秦數能等。
三是和地産公司合作,轉化房地産模式到工商業儲能,代表性公司有弘正儲能與保碧新能源,雙方的共同股東都為保利地産,而弘正是裝置提供方,保碧在全國跑馬圈地、持有資産,進行資産管理。
據陽光電源的資料,2023年的工商業儲能市場相比2022年近乎翻三倍,超過3.5GWh。
相比大儲,工商業儲能更需要市場端的品牌認知,誰能夠率先占據市場空白,誰就能搶先鎖定最優質的客戶群。
一位新能源投資人就表示,經過2023年的激烈角逐,新玩家再入局的機會已經寥寥無幾。而最大的變數就在于華為、陽光電源、比亞迪等大公司的政策,大公司的資金優勢和品牌實力将改變2024年的格局。
02儲能內建:海外儲能市場爆發,國央企巨頭蜂起
大儲市場依然是儲能行業的基本盤,在國内新能源強制配儲、海外新能源轉型的趨勢下,風光電站及輸配電網對于儲能的需求仍然居高不下。
二是海外市場的潛力十足,出海成必然之勢。
當出貨量統計口徑擴充至全球市場,出海的隐形冠軍公司就浮出了水面。
資料源:儲能領跑者聯盟
03上遊電池:強者恒強、血戰加劇
2022年,産業最上遊的儲能電池出貨量高達122.2GWh,增長近三倍。
市場迅猛的增長,讓海辰儲能、瑞浦蘭鈞這樣創立時間較早的公司可以抓住機會崛起,鵬輝能源、國軒高科、中創新航等傳統巨頭得以借勢轉型。
2023年中國企業國内電力儲能電池出貨量排名 資料源:儲能領跑者聯盟
文章來源:锂電那些事
注:本站轉載的文章大部分收集于網際網路,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中觀點僅供分享交流,不代表本站立場以及對其内容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您告知,我将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