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俗語猶如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星辰,閃耀着智慧的光芒,不斷啟迪着國人。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日夫妻百日恩”這句俗語,它常用來比喻夫妻間那深厚的感情。
那麼你是否知道這俗語它的下半句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深入探究一下,這句承載着中華民族傳統婚姻觀念的俗語。
關于“一日夫妻百日恩”的來源,一直有多種說法,其中比較富有傳奇色彩的,是說它源于董永和七仙女的愛情故事。
董永是一個家境貧寒的大孝子,他的母親早逝,後來父親也離他而去了,沒錢料理後事的他,隻能通過賣身的方式來埋葬父親。
董永的孝行,正好被偷偷下凡的七仙女看到了,于是就發生了一段天仙配的故事。
董永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配不上七仙女,于是找沒有媒人、證物的借口,拒絕和她成親。
七仙女則不放棄,說可以以槐樹為媒,土地為證,于是兩人就一起到了槐樹下拜天地。
兩人剛剛拜完,老槐樹就開口說話了。隻不過老槐樹嘴瓢了,将“百年好合”的祝福語說成了“百日好合”,是以在百日之後,才有王母娘娘棒打鴛鴦的劇情。
盡管他們的婚姻時光短暫,但這份感情卻刻骨銘心,被後世一直傳誦着。慢慢的,就有了“一日夫妻百日恩”這個俗語。
當然另一種說法則是與關漢卿的《救風塵》台詞“可不道一夜夫妻百夜恩,你可便息怒停嗔”有關。因為此戲劇廣泛流傳,慢慢的“夜”變成了“日”,這才有了深入人心“一日夫妻百日恩”。
但無論哪種說法,都不太會影響這句俗語的含義。
在這句俗語中,“日”字的含義并非局限于具體的天數,而是一種富有深意的虛指。
“一日”并非僅僅代表一天,而是象征着短暫相處時光;“百日”也并非确切的一百天,而是寓意着長久。
這句俗語傳達的是,哪怕夫妻之間的相處時間短暫,他們所建立的恩情也應該是深厚而持久的。
這裡的恩,既是指這一世夫妻間的情誼,也是指父母的恩、天地的恩,前世的恩。
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在古代一直先有恩才有愛的婚姻觀念,男女能夠成為一日夫妻,那是蘊含着多重恩情。
首先是緣分的存在,認為夫妻的結合是前世的因緣所定,這是前幾世修來的恩,是以才有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說法。這是天地的安排,是此為天地的恩。
而父母在子女的婚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們的操心、付出和期望,構成了父母的恩。
是以在古代的婚禮儀式中,新人首先拜天地,表達對上天的敬畏與感恩;接着拜高堂,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最後夫妻對拜,象征着彼此之間的尊重與恩情。
恩在前,愛在後的婚姻觀念,為古代的夫妻關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日複一日的生活中,夫妻之間的恩情逐漸積累,使他們能夠共同面對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和種種挑戰。
當愛情在瑣碎的生活中漸漸褪去激情的色彩時,恩情成為了維系夫妻關系的重要紐帶。
它讓夫妻之間始終保持着一種互相扶持的責任感,使他們在困難面前不離不棄。
“一日夫妻百日恩”的下半句“百日夫妻似海深”,更是将這句俗語的内涵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如果說上半句強調了夫妻恩情的開端和重要性,告訴我們那麼下半句則形象地描繪了經過長時間相處後,夫妻之間感情的深厚程度。
“百日夫妻似海深”意味着随着時間的推移,夫妻之間的了解、信任和默契不斷加深,他們的感情如同大海一樣深沉、廣闊且包容,于是夫妻才能相不離不棄,白頭偕老。
是以這句俗語其實就是用來告訴世人,成為一對夫妻極為的不容易,不能遇見一點小事就散,一點挫折就分,一定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姻緣,用心去感受和經營婚姻中的點點滴滴,珍惜雙方的這份恩,才能過得幸福美滿。
這對于現在的婚姻也還是有借鑒意義。
如今的離婚率為啥一直居高不下,就是因為恩少利多。
利益為先的婚姻,一旦沒有愛了,那就面臨着離婚的境地。而要是兩人之間有“恩”,即使愛逐漸褪去,這樁婚姻也會走下去。
是以夫妻關系想要好,恩不能少,平時的包容、扶持、了解,其實都是在孕育恩,恩到位了,自然就會長長久久。
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