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濟多士,乃成大業;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推動區域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一直以來,紅橋區始終聚力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厚植成才發展沃土,各類專家人才在紅橋施展才華、逐夢未來,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智慧、奉獻力量,繪就了一幅幅人才與城區“雙向奔赴”的生動畫卷。現開設“凝智聚力”專欄,講述我區各行各業專家人才紮根紅橋、拼搏奮鬥、成就夢想的故事。
王利欣,男,漢族,中共黨員,中煤天津設計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
“無論身處何地,無論身兼何職,都要向難而行,擔當盡責,用共産黨員的拼勁闖勁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這是中煤天津設計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利欣在從業之初就立下的誓言。17年的職業生涯,他始終堅守初心,保持專注,在煤海礦山一線磨煉、成長、奉獻,用智慧與勇氣點亮了能源發展的希望之光。
從業之始立初心
2007年,剛剛畢業的王利欣,來到中煤天津設計公司礦山工程院成為一名助理設計師。王利欣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一切從零開始,看圖、畫圖、抄規程,跟着師傅一步步學,從記操作要領到自己上手幹,每一項工作他都認真學習、細心總結,厚厚的筆記本寫滿了一本又一本。每次接到設計任務,他都會從多個角度、多個思路和多種方面去思考和探索,力求将工作做到完美。很快,他便成長為公司年輕的技術骨幹,用自己的行動為同齡人樹立了好學實幹的榜樣。
經過兩年的學習曆練,2009年他被調入新疆分公司從事技術支援工作。八年間,他作為項目設計主要負責人參與設計10餘個大型煤礦項目,榮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0餘項。“新疆大白楊煤礦開發條件最複雜,但也最有收獲”,王利欣說。新疆大白楊煤礦位于新疆天山深處,煤層傾角大、煤層層數多、煤層瓦斯含量高、地面條件複雜,屬于條件極為複雜的礦井之一,作為該項目的設計總負責人,他勇于突破項目傳統設計局限思維,創造性地以8.5公裡長的地下隧道設計溝通井下,讓礦井工業場地建設不受制于地勢限制,為客戶提供了最優解。
不懼挑戰顯決心
2019年,中國中煤依托中煤天津設計公司成立中煤地下工程智能研究院,聚焦地下空間綜合利用領域,布局前端科技研發。王利欣受命開展煤礦智能化技術研究和實踐應用,對他來說這又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他帶領團隊邊學邊幹、紮根井下,從基礎研究做起,不斷試驗、調整、再試驗,甚至有時候需要徹夜記錄、分析資料、查找問題。
“從0到0.1是最困難的時刻,要沉下心、鑽進去”,正是憑借這股“狠”勁、“韌”勁,王利欣和他的團隊持續攻克智能截割、自動定位、自主糾偏等一系列行業技術難題,并在實際工程應用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一條煤礦智能掘進可實施、可複制的創新之路,由他本人牽頭開發的“中煤智能掘進管控平台及集控中心”“中煤智選管控平台”也成功邁向了産業化推廣應用的新前景。
奮楫笃行守恒心
傳承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責任。為解決科研工作人才“斷檔”問題,中煤天津設計公司加快人才隊伍建設。王利欣一邊協調研發設計人員與各專業技術人員集思廣益,努力解決研發、設計、建設、安裝、運作等過程遇到的各類難題;一邊加大職工教育訓練力度,培養不同梯隊技術人才,提升年輕職工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水準。
“要給予科研人員更多的創新資源,為科技創新人才松綁,使他們專注于技術研發”。近年來,他帶領團隊一起完成王家嶺智能化掘進項目,該項目榮獲煤炭工業協會兩化融合優秀項目,并獲得煤炭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主編了中國中煤《智能化掘進建設标準》《智能化選煤廠建設标準》《井工煤礦機電裝備更新技術規範》等企業标準。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中煤地下工程智能研究院連續四年入選“雛鷹企業”,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獲批籌建“礦山透明地質與數字孿生”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重點實驗室,推動組建了“中煤智能創新聯盟”,逐漸形成創新鍊、産業鍊、服務鍊高效協同的共建共享機制,已成為企校、企院創新合作的典範。
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王利欣用實幹诠釋擔當,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我,用青春和汗水描繪絢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