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90後女孩,出國留學,為了練英語,不在學校拼搏,反而走出校園

#出國留學##野蠻生長##尋找自我##人物故事#

我90後女孩,出國留學,為了練英語,不在學校拼搏,反而走出校園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256位真人故事

我叫索索Sophia,90後江西贛州人,目前在英國做藝術教師。

父母是生意人,是以我從小不愁吃穿,凡事都自己做主,度過了一段快樂童年。

18歲,因考學失敗選擇出國留學,卻被語言困擾,學習相當吃力,好在我性格外向,通過主動接觸,多聽多說,有所好轉。

碩士畢業後,工作并不好找,我決定不斷“試錯”,回國發展做銷售。結果可想而知,因不擅長而以失敗告終。

與父母商量後,明确自我英語優勢,重返英國當起藝術老師,意外發現教育新思路,驚喜之中開啟人生新篇章。

我90後女孩,出國留學,為了練英語,不在學校拼搏,反而走出校園

(小時候的我)

我家裡有三個兄弟姐妹,上有哥哥,下有妹妹,我是老二。

父母都是70後生意人,有膽識也很有沖勁,緊跟時代洪流做着生意,在市場中周旋、盤算。

20年初,歌舞廳興起,父母便在東莞做了一段時間彩燈生意,後來因不掙錢,改行做了客運。

可以說,我家的生意一直都是跟着市場走。但家裡孩子多,養娃成本高,是以到現在,還是一個普通的中産家庭。

小時候父母很忙,也就不太管我。我天天跟着我哥和他同學一塊玩,還鼓動他們一起去趕集、下河和爬山,也算是野蠻生長。

那時的我自由自在,沒上過任何補習班,幹什麼全憑自己喜好。

我90後女孩,出國留學,為了練英語,不在學校拼搏,反而走出校園

(彩燈生意)

父母任由我闖蕩,全程隻管付錢。是以一直以來,我都是獨來獨往,比較自我,什麼時候都自己做主。

父母也會告訴我說:“做事要謹慎,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凡事都有兩面性,有好有壞,需要你自己去衡量。”

我謹記在心,凡事都會自己去規避風險,去判定值不值得做。如果值得,我就全力以赴,反之則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但我的成績一般,就有些擔心,萬一考不上大學怎麼辦?總得有個學上嘛。是以高中後期選擇了藝術類,走上了藝考的道路。

我從國中開始學美術,參加藝考後考上了國内二本。我不太滿意,就想:“有沒有别的出路呢?要不出國吧!”

我90後女孩,出國留學,為了練英語,不在學校拼搏,反而走出校園

(準備出國留學)

于是,17歲的我,在網際網路還沒那麼友善,與外界有較大資訊差的情況下,選擇了讀語言班、學雅思、找中介,将自己送去英國這個老牌留學聖地。

但很快,我就發現自己不适應當地的教育環境。

學校強調自主學習,學生自己安排時間,老師完全不管,一切都需要靠自己。

尤其是大課,老師的語速更是飛快,圍繞着重要知識點和大綱直接展開教學,緊接着通知考試内容。

好在,還有小課,老師能關注到每一個人,先檢查每個人進度,再對症下藥。

但老師也不會教怎麼實操,他隻會引導學生該如何擷取自己想要的知識和資訊。

最初,特别難适應。而且老師也不會因為班裡有外國人,就放慢教學進度。

我90後女孩,出國留學,為了練英語,不在學校拼搏,反而走出校園

(我與紐卡斯爾大學)

不過,有句話不是說,真正的強者從來不抱怨環境。

雖說我也不是什麼強者,但我懂得要去适應社會,而非社會适應我們。

但怎麼适應呢?為了鍛煉口語,我決定走出校園,融入英國社會。

恰好,我遇到了一個台灣傳教士,通過他的幫助我加入英國教會。在大學第二年就接受了洗禮,每周末還被邀請去吃傳統“周日晚餐”。

同一時間,我還去做了志願者,幫英國二手商店整理衣服,一做就是四五年。漸漸地,聽力和口語也就提升了。在這個過程中,還積累了不少人脈,與英國人産生了連結。

就這樣,我順利地跟上了老師的教學進度,并主動與老師溝通教學大綱、考試要求等,提前預習,走在了隊伍前列。

我90後女孩,出國留學,為了練英語,不在學校拼搏,反而走出校園

(教會成員照)

語言是提上來了,可其他學科的困難又來了。自己對演講、課程充滿了抵觸,分數不斷下滑,心裡難免有些失落。

導師就跟我講:“你要知道你是交了學費的,你花了那麼多錢過來,我們學校能提供給你什麼呢?未來你又想做什麼呢?你一定要主動去問,不然沒人會知道你想要什麼。”

那一刻,我深受觸動,我立刻就列了個清單,寫下自己的計劃。然後,我就驚奇地發現,英國的教育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個人差異。

我90後女孩,出國留學,為了練英語,不在學校拼搏,反而走出校園

(學校籌辦慈善晚宴照)

對于優秀的學生,學校就會根據學生自身追求,盡最大限度去牽線搭橋,給他資源送他上青雲。

即便這個學校從未出現過考牛津、劍橋的記錄,但如果學生足夠出類拔萃又有想法,學校就會想盡辦法來給學生鋪路。

而對于平庸的學生則會耐心鼓勵,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以及人生的進度,隻要學生自己滿意,那就是最好的人生。

無論哪一種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幫助,成就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漸漸地,我越來越認同這裡的教育方式和文化理念。在我看來,英國的教育就好比“甲乙雙方”的關系,我是甲方,學校是乙方。

而這對于本就相對獨立的我而言再适合不過了,隻要我發揮好自己甲方的身份,又怎麼會過不成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我90後女孩,出國留學,為了練英語,不在學校拼搏,反而走出校園

(我和我的導師)

于是,我便開始自我分析,我到底想要怎麼樣的人生?是像爸媽那樣“敢闖敢做”,在生意場上混得順風順水?

但事實上,我從未經手過家裡的生意,也無法像爸媽那樣“審時度勢、當機立斷”,相反我更适合“躺平”,過不怎麼辛苦的日子。

而在藝術家的造詣這塊,我也确實沒有優勢,當下決定退而求其次,找個相對好的工作才是正道。

但研究所學生畢業後,真正面對英國社會大環境時,我才認識到要想找到職業突破口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仍然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持續在藝術領域上深耕。

于是,我選擇先回國發展,由于是留學生,當時總是接到英語相關的offer。

但我卻始終看不上,覺得這也太容易了,就打算挑戰一下自己,面試進了佛山某桂園的營銷崗。

我90後女孩,出國留學,為了練英語,不在學校拼搏,反而走出校園

(某桂園年會活動)

但人往往是這樣的,總是愛做挑戰,去做一些自己不擅長的事,我很快就被銷售的高強度工作所壓垮。

後來想想,是自己被固有思維限制了,白瞎了自己的時間成本。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做的事情,隻有專注正确領域,用正确方式去努力,才能走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如果梅西沒有發現自己擅長足球,而去選擇數學,那結果可想而知。是以,我們一定要找到那個“足球”。

之後,我果斷離職,加入了新東方做雅思英語教育訓練,回到了自己擅長的領域。這時,我才發現教英語對于我而言,既不費力還幹得比别人好。

那一刻,我才真正找到了職業發展路上的自我,決定從事教育工作。

我90後女孩,出國留學,為了練英語,不在學校拼搏,反而走出校園

(某東方上課場景)

但好景不長,我很快因為工作時長以及業績壓力感到疲勞,這與我想象中的好像一點也不沾邊。

偶然的一次機會,我點開網頁,看到了一條英國教師招聘資訊,突然眼前一亮,沒想到教師這個崗位在英國竟是短缺行業,而且老師還不需要跟家長溝通,隻需完成教育内容即可。

心動之下,我很快聯系了對方,發現可選擇的崗位很多,結合藝術生特長,我最終成為了一名中學藝術教師。

父母也很支援我說:“我們有養老錢,索索不要有顧慮,去追尋你的人生吧,隻要你開心就好,家裡不還有哥哥妹妹嘛,再說我們不也可以互相探望?”

得到同意後,我又動身前往英國,開啟了教學生涯。

我90後女孩,出國留學,為了練英語,不在學校拼搏,反而走出校園

(上課中)

英國中學是沒有初高中之說的,隻有年級,7-11年級相當于國中,12-13年級相當于高中。

英國前期會有個職業周,所有學科老師每堂課都要留20分鐘了解該學科的學習路徑:能做哪些職業工種,薪資中位數多少,需要什麼資格證。

起初,我以為這隻是随便科普一下,還是在上課第一周,畢竟在傳統概念裡語數英才是主課,其成績才是硬通貨。

但一周後,我的想法徹底改變,學校很重視設計這門課程。這種職業規劃課堂的普及,使學生一下就明确了未來發展道路。也就是說,學生是因為熱愛藝術,之後才選了我的課。

并且,他們将越學越精:10年級從十幾門課中選擇6-9門學習,到了12年級再從6-9中選擇3-4門學習,最後參加考試申請大學。

我90後女孩,出國留學,為了練英語,不在學校拼搏,反而走出校園

(國中生的作品)

這種前所未有的教學計劃讓我眼前一亮,盡管每天早出晚歸,但因為驚喜于這種教學方式,我也樂此不疲。

一次課上,我按照課程要求對學生進行考核,要求他們通過藝術風格鑒賞、藝術家調研等方式來采集靈感,并根據主題選取藝術領域去做調研、分析和錄制,最終通過媒體來展示成品。

比如:從網上調研神秘生物,寫一個思維導圖,再根據調研畫出這個神秘動物,用上不同的紋理、色調和着色。

學生們的作品可謂是五花八門,但不變的是大多都充滿想象力。我才真正感受到這種近距離接觸行業,對不同職業特點和實際工作狀态提前認知的孩子們,是多麼富有生命力。

而且每節課都需要高強度的練習,平時更是要花半年時間去做出作品集,期末時還要求學生“以項目為機關”的名額進行考核。

我90後女孩,出國留學,為了練英語,不在學校拼搏,反而走出校園

(學生作業批改)

這讓我更加意識到,每一個學生是真正經過人生職業思考的。

沒有任何一門學科是容易的。凡是來上課的學生都需要很強的毅力去堅持,而老師更需要耐心和方式方法。

在批改作業時,我們通常不評分數,隻寫簡短的評語,告知學生作業的要求和成功标準,以此來點評。

學生就可以對照成功标準來自我檢驗。老師也不會說哪裡不好,避免說負面的詞彙,學生需要自己去品,主打的就是一個鼓勵。

看着學生們越積越厚的作品集,感歎學生超強的創造力和精緻的成品,我由衷地感到自豪。

那一刻,我意識到其實打從我出國的那一刻,就已經步入了“試錯”的循環,選擇英國留學,嘗試與老外連結,或是幹銷售,都耗費了我太多精力和時間。

也曾想過,倘若提前規劃,或許人生能走得更穩一些。但我想說:“試錯”是我們笨拙而熱烈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生原本就是用來體驗的。

如果你有想法就去做吧,隻有更早地去體驗,了解和發現自己真正擅長的事物,才能找到所愛,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出自信,發出自己獨特的光。

我90後女孩,出國留學,為了練英語,不在學校拼搏,反而走出校園

(歡迎關注“索索在UK教書”)

【口述:索索】

【撰文:伊伊】

【編輯:曉柒】

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裡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迹,這裡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歡,請點選關注哦!@真實人物采訪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本賬号友情提醒:請自行辨識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