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徽因暗諷,張愛玲鄙視,魯迅看不慣:冰心不是才女,是萬人嫌?

似乎再也沒有一個時代,能像民國那樣讓人會産生那麼多讓人難以言說的情愫,資本、教堂、夜總會、戰争、浪漫與危險并存,愛情與仇恨共生,如同歐洲的中世紀,這或許是中國最黑暗的時代,又或許是有些人夢中,最好的時代。

民國出了太多的才子和佳人,他們都活得太過精彩,極緻,敢愛敢恨,絲毫不費心僞裝自己,而且他們表達情感的方式,常是付諸于筆端、信箋,一首詩,一句話,就足以讓對方心知肚明,這在語言碎片化,淺顯化的今天,是難以企及的珍貴和舒服。

林徽因暗諷,張愛玲鄙視,魯迅看不慣:冰心不是才女,是萬人嫌?

一片冰心在玉壺

冰心原名謝婉瑩,1900年出生于福州,她所出生的謝家大宅是冰心的祖父謝銮恩從林覺民家屬購得。1年後,全家遷至上海。

冰心的父親謝葆璋在當時是北洋水師海軍軍官,1993年因負責籌辦海軍學校,帶着一家前往煙台,冰心在那裡度過了8年幸福而多彩的童年,她從小就接觸中國古典文學名著,7歲讀了《三國演義》、《水浒》等。

與此同時,父母還為她從上海商務印書館訂購了許多海内外出版的叢書,包括狄更斯、大仲馬、莫泊桑的等等。

林徽因暗諷,張愛玲鄙視,魯迅看不慣:冰心不是才女,是萬人嫌?

1918年,冰心入讀協和女子大學,她開始渴望成為一名醫生,不過又在“五四”運動後棄醫從文,投身學生運動,在北京參加革命宣傳工作。同年8月,冰心發表她的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第一次開始使用“冰心”這個筆名。

1923年出版詩集《繁星》,同年進入燕京大學,畢業後,到美國波士頓的威爾斯利學院攻讀英國文學,出國留學後,她曾把自己的旅途和在美國的所見所聞等寫成散文,後來結集為《寄小讀者》,抗日戰争期間,在昆明、重慶等地積極從事創作和文化救亡活動。

林徽因暗諷,張愛玲鄙視,魯迅看不慣:冰心不是才女,是萬人嫌?

抗戰勝利後,曾受邀前往東京大學新中國文學系執教,講授中國新文學,1970年,被下放到湖北鹹甯接受勞動改造,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即将訪華,冰心與丈夫吳文藻才回到了北京,準備有關翻譯工作。

改革開放後,祖國冰心迎來了生平第二次創作峰期。1999年病情惡化,于北京逝世,享年99歲。她的作品清快明亮,隽永有趣,文筆幹淨,沒有過多的言意味,讀起來輕松暢然。如一片冰心靜靜地安放于玉壺。

林徽因暗諷,張愛玲鄙視,魯迅看不慣:冰心不是才女,是萬人嫌?

才子真情,敢愛敢恨

上文提到,民國的名人們,尤其是那些文人才子,都是真性情,敢愛敢恨,敢作敢當。他們恨一個人,就是恨,但他們不會像那些軍閥财主一樣買兇殺人,刀光見血,而是用文字讨伐,字詞犀利,一針見血。

民國的才子之中其實有一條鄙視鍊,楊绛看不起張愛玲,她99歲時還在信件裡說世人擡舉了張愛玲;張愛玲又瞧不起冰心,她不屑于别人将她與冰心放在一起比較,還說“她清婉往往流于做作”。

林徽因暗諷,張愛玲鄙視,魯迅看不慣:冰心不是才女,是萬人嫌?

冰心則看不起林徽因,1933年冰心寫了一篇《我們太太的客廳》,借以諷刺林徽因在國家危難時期還總是在清華園的家中舉辦文化沙龍,愛出風頭不檢點,而林徽因也看冰心不順眼,她在山西考察建築時看到那篇文章後,就回了冰心一個當地特産——老陳醋。

不光那時的女才子愛打嘴仗,魯迅也趕來湊熱鬧,他認為冰心寫的隻是歌頌生活美好,童年趣事的文章,對當時的危難中國毫無用處。

而對此事,冰心隻是說“沉默着罷!在這無窮的世界上,弱小的我,願隻當微笑,不應放言。”那到底是因為什麼讓這三位文家名客對冰心如此态度?

林徽因暗諷,張愛玲鄙視,魯迅看不慣:冰心不是才女,是萬人嫌?

字裡行間的愛恨情仇

張愛玲的家世想必大家都知道,她家世顯赫,祖父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父親是少爺,母親是新式女性。

她雖家世顯赫,但她的身世卻不那麼幸福,自幼父母離異,父親吸食鴉片成瘾,又外娶名媛,名媛孫氏為了保住地位,竭力消除掉張愛玲母親的所有痕迹,明裡暗裡打壓張愛玲姐弟,長大後又遇人不淑,愛上了大漢奸胡蘭成,緻使自己身敗名裂。

她的一生都在悲傷的陰影裡掙紮着,而冰心不同,她也是名門之後,冰心原本有兩個哥哥,隻不過都夭折了,是以謝家父母對這個老來女格外的疼愛,父親抽空會帶她騎馬打獵,觀習練兵,母親會在睡前給她講故事,是以冰心雖生在亂世,但在家人的庇護下一生平安,無風無浪。

林徽因暗諷,張愛玲鄙視,魯迅看不慣:冰心不是才女,是萬人嫌?

是以她倆人的文筆風格也截然不同,冰心的這些略顯單純,易懂的文字在曆經過了大苦大難的張愛玲眼中就像孩兒學語非常不屑,她當然會反感别人拿她跟冰心相比較。

冰心與林徽因的沖突則是因為愛意結下的,徐志摩喜歡林徽因我們都知道,但或許很少人知道冰心也曾仰慕過徐志摩,但那時徐志摩正癡迷于追求林徽因,是以冰心最後就不了了之。

1931年徐志摩因坐飛機趕去聽林徽因的演講而失事遇難,冰心就在給梁實秋的信中提到“女人的壞處使他犧牲了。”其中的怨念,可想而知。

魯迅同冰心也有沖突,魯迅的文章一貫直接鋒利,揭露社會黑暗,而他覺得冰心在那個人民思想麻木的年代不想着去喚醒大家,反倒總是寫一些美好太平的文字,繼續催眠世人。魯迅覺得她思想太落後,且不思進取,是以總是冷眼相待。

林徽因暗諷,張愛玲鄙視,魯迅看不慣:冰心不是才女,是萬人嫌?

這幾位耀眼的民國才子們互相作厭的原因,其實都有主觀情緒引起的,但這正展現了他們的真,真言真語,真心真情,才會讓這些情感故事,在今天顯得那麼波折浪漫,跌宕動人。

小結:

其實,人和人本就有很多的不同,能夠互相了解就好。尤其是在那個萬物革新,動蕩不安,各方因素交雜的時代,思想,文化,經濟,政治各方面競相開放,人們成長中所經曆的必然不盡相同,因而造成的三觀閱曆也會各有沖突,他們都沒有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靈魂,每個人都按照自己内心的本意活着,我們沒資格評判,隻能紀念就好。

就像魯迅說的“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隻覺得他們吵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