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為何在金川之戰中連斬兩名朝廷重臣?此事與一位土司公主有關

世人皆知乾隆帝是雍正的兒子,卻不知他在位期間曾有過一樁震驚朝野的大案。那一年,四川金川地區爆發叛亂,乾隆派出重臣前往平叛。誰知這場叛亂竟牽扯出一段塵封已久的秘辛,其中更有一位美若天仙的土司公主。一場風波過後,兩位朝廷重臣竟先後被乾隆處死,朝野震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為何會有如此嚴厲的處置?那位土司公主又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當年的真相究竟如何?

乾隆為何在金川之戰中連斬兩名朝廷重臣?此事與一位土司公主有關

一、金川叛亂爆發,朝廷震動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駕崩,其子弘曆繼位,是為乾隆帝。乾隆即位之初,便面臨着一個棘手的問題——雍正年間開始推行的改土歸流政策在四川西南地區遭遇了強烈抵抗。

改土歸流政策源于明朝,目的是廢除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制度,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員進行管理。這一政策在雍正年間得到大力推行,但在四川西南的金川地區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金川地區地處青藏高原東緣,山高林密,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當地土司世代相傳,擁有極大的自主權,對朝廷的管控一直心存抵觸。

乾隆四年(1739年),金川地區爆發大規模叛亂。起因是大金川土司莎羅奔與小金川土司澤旺之間的沖突激化。據傳,莎羅奔有一女名阿扣,美貌絕倫,被當地人稱為"玉觀音"。阿扣原本許配給澤旺,但因嫌棄澤旺相貌醜陋而不願嫁。莎羅奔得知後,怒不可遏,不僅将澤旺抓捕,還奪走了他的土司印信。

此事引發了連鎖反應。澤旺的弟弟聲稱阿扣已經愛上了自己,而另外兩家土司也對阿扣垂涎三尺。幾家土司為争奪美人,聯合起來攻打莎羅奔。然而,莎羅奔實力強大,連戰連捷,不僅擊退了聯軍,還将戰火蔓延到了都江堰地區。

四川巡撫聞訊率軍迎戰,卻不料中了莎羅奔的埋伏,兵敗如山倒。這一消息傳到京城,朝野震動。乾隆帝意識到事态嚴重,立即召開廷議商讨對策。經過激烈讨論,乾隆決定啟用時任雲貴總督的張廣泗,命他前往四川平定叛亂。

張廣泗雖然年過花甲,但在邊疆治理方面頗有建樹。他到達金川後,經過詳細調查,認為叛亂的根源在于阿扣引發的幾家土司之間的沖突。張廣泗提出了一個看似簡單卻頗具智慧的方案:通過調解幾家土司的沖突來平息叛亂,既可以避免大規模軍事沖突,又能節省朝廷錢糧。

然而,事情并沒有按照張廣泗的設想發展。莎羅奔的侄子郎卡不滿調解方案,帶領部衆占據了一處易守難攻的要地,誓死抵抗朝廷大軍。面對這一突發狀況,張廣泗決定利用土司内部沖突,讓其他土司出兵剿滅郎卡,而朝廷則在暗中操控。

乾隆為何在金川之戰中連斬兩名朝廷重臣?此事與一位土司公主有關

張廣泗的這一決策引發了乾隆的不滿。乾隆認為這是一個徹底實施改土歸流的絕佳機會,而張廣泗的做法無異于維持現狀,浪費了大好時機。為此,乾隆秘密任命自己的親信讷親為經略,前往四川接管張廣泗的指揮權。同時,乾隆還重新啟用了曾經在金川地區有過功績的嶽鐘琪。

至此,金川之戰的局勢變得更加複雜。朝廷三位重臣——張廣泗、讷親、嶽鐘琪,各懷心思,互相掣肘。而那位美若天仙的土司公主阿扣,則成為了這場權力遊戲中的一枚重要棋子。金川叛亂的平定之路,注定充滿坎坷與波折。

二、美人引發紛争,三将相争

随着張廣泗、讷親和嶽鐘琪三位朝廷重臣齊聚金川,局勢愈發錯綜複雜。原本單純的平叛行動,因一位美貌絕倫的土司公主阿扣的出現,演變成了一場撲朔迷離的權力角逐。

阿扣作為大金川土司莎羅奔的女兒,自幼便以美貌聞名于金川地區。當地人稱她為"玉觀音",不僅因為她容貌絕倫,更因為她聰慧過人,精通漢語和當地方言,常常在土司之間充當調解人的角色。然而,正是這樣一位美人,卻成為了引發紛争的導火索。

張廣泗初到金川時,便聽聞了阿扣的傳說。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臣,他深知在這種局勢下,掌控阿扣就等于掌控了局勢的主動權。于是,他以保護之名,将阿扣安置在自己的軍帳之中。這一舉動表面上是為了保護阿扣的安全,實則是想借助阿扣的影響力來調解各方沖突。

然而,張廣泗的這一決定卻引起了讷親的不滿。作為乾隆的親信,讷親認為自己才是此次平叛行動的實際指揮者。他多次向張廣泗施壓,要求将阿扣交由他來看管。但張廣泗以阿扣熟悉當地情況,可以協助調解為由,堅持将阿扣留在身邊。

就在兩人為此争執不下之際,嶽鐘琪也加入了這場角力。嶽鐘琪曾在金川地區有過功績,對當地情況頗為熟悉。他以軍中紀律為由,向讷親報告說阿扣的存在影響了軍心,建議将阿扣轉移到自己的營中。

三位朝廷重臣為一位土司公主明争暗鬥,這種荒唐的局面很快就影響到了軍中的紀律。士兵們議論紛紛,有人支援張廣泗的調解政策,有人贊同讷親的強硬态度,還有人認為應該聽從嶽鐘琪的建議。軍中上下一時間人心浮動,戰事進展緩慢。

與此同時,阿扣的處境也變得越發微妙。她雖然被安置在張廣泗的軍帳中,但實際上成了一個被三方勢力觊觎的香饽饽。張廣泗試圖利用她的影響力來調解土司之間的沖突,讷親想要通過控制她來彰顯自己的權威,而嶽鐘琪則打算借她來打擊對手。

阿扣雖然身在局中,卻并非隻是一個任人擺布的棋子。她憑借自己的智慧和魅力,在三位重臣之間周旋。她時而對張廣泗表示支援,稱贊他的調解之策;時而又向讷親透露一些土司的秘密,以示合作;有時還會向嶽鐘琪提供一些軍事建議,展現自己的價值。

乾隆為何在金川之戰中連斬兩名朝廷重臣?此事與一位土司公主有關

這種微妙的平衡很快就被打破了。一天,張廣泗正在與阿扣商讨如何說服莎羅奔投降的政策時,讷親突然闖入軍帳,要求立即将阿扣交給他看管。張廣泗拒絕了讷親的要求,兩人當場争執起來。就在這時,嶽鐘琪也趕到了現場,局勢一時間劍拔弩張。

三位朝廷重臣的争執很快就傳遍了整個軍營。士兵們議論紛紛,有人擔心這種内讧會影響到對金川叛軍的作戰,也有人猜測這是否會引起乾隆的震怒。而阿扣則趁亂逃離了軍營,不知所蹤。

這一突發事件徹底打亂了原本的平叛計劃。張廣泗、讷親和嶽鐘琪三人不得不暫時放下争執,集中精力尋找阿扣的下落。然而,他們卻忽視了一個更大的危機正在悄然逼近。

就在三位重臣為一個土司公主争得不可開交之際,金川叛軍卻在暗中積蓄力量。莎羅奔和郎卡趁着清軍内部混亂之機,聯合其他土司發動了一次大規模反擊。清軍措手不及,損失慘重,一時間陷入了被動。

這場由美人引發的紛争,不僅打亂了朝廷的平叛計劃,更讓金川之戰的局勢急轉直下。三位朝廷重臣的争鬥,已經不僅僅是個人恩怨,而是關乎到整個戰局的成敗。而這一切,終将引來乾隆雷霆般的怒火。

三、張廣泗被斬,朝野震驚

金川之戰的局勢急轉直下,清軍節節敗退。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北京,引起了乾隆帝的震怒。乾隆立即召開緊急廷議,商讨應對之策。會上,有大臣提出應該立即調集更多兵力支援金川戰場,也有人建議暫時退兵,重新制定戰略。然而,乾隆卻另有打算。

乾隆認為,金川之戰的失利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問題,更是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三位朝廷重臣為一個土司公主争風吃醋,導緻軍心渙散,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乾隆決定派出心腹大臣傅恒前往金川,全權處理此事。

傅恒到達金川後,立即展開了嚴密調查。他詳細詢問了張廣泗、讷親和嶽鐘琪三人,并廣泛收集軍中上下的證詞。經過一番深入調查,傅恒發現事情遠比想象的要複雜得多。

原來,張廣泗不僅僅是想利用阿扣來調解土司之間的沖突,他還暗中與阿扣達成了秘密協定。張廣泗承諾,如果阿扣能夠說服莎羅奔投降,他就會向朝廷推薦阿扣為新的土司。這個計劃如果成功,不僅可以平息叛亂,還能保住張廣泗的官職。

然而,讷親卻發現了這個秘密。作為乾隆的親信,讷親深知乾隆推行改土歸流的決心。他認為張廣泗的做法是在暗中破壞皇帝的政策。于是,讷親開始暗中收集張廣泗的罪證,打算借此機會一舉将其打倒。

乾隆為何在金川之戰中連斬兩名朝廷重臣?此事與一位土司公主有關

嶽鐘琪則處于一個尴尬的位置。他雖然對張廣泗的做法有所懷疑,但又不願意完全站在讷親一邊。嶽鐘琪試圖利用自己在金川的影響力,在兩人之間周旋,以求在這場權力鬥争中獲得最大利益。

就在三人明争暗鬥之際,阿扣卻趁機逃離了軍營。她不僅帶走了張廣泗給她的一些重要檔案,還将三位重臣之間的沖突透露給了莎羅奔。莎羅奔得知清軍内部不和,立即發動了大規模反擊,這才導緻了清軍的節節敗退。

傅恒将調查結果上報給乾隆。乾隆震怒,認為這是嚴重的軍事失職和政治失誤。他立即下令,将張廣泗押解回京,交由刑部嚴審。

張廣泗被押解回京的消息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朝野間引起了巨大震動。許多大臣都為張廣泗求情,認為他雖有過失,但功大于過,不應受此重罰。然而,乾隆卻态度堅決。

乾隆在廷議上公開宣讀了張廣泗的罪狀:一、擅自與叛軍首領秘密勾結,違背朝廷意志;二、縱容軍中淫亂之風,導緻軍心渙散;三、玩忽職守,緻使戰事失利,損害國家利益。

張廣泗跪在金殿之上,試圖為自己辯解。他說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盡快平定叛亂,減少流血犧牲。然而,乾隆卻不為所動。在乾隆看來,張廣泗的做法不僅違背了改土歸流的國策,更是對皇權的嚴重挑戰。

最終,乾隆做出了一個震驚朝野的決定:将張廣泗處以斬首之刑,以儆效尤。這一決定不僅僅是對張廣泗個人的懲罰,更是乾隆向全朝上下傳達的一個明确信号:任何違背皇帝意志的行為,不論是誰,都将受到嚴懲。

張廣泗被押赴刑場的那一天,京城内外人頭攢動。許多人都不敢相信,這位曾經的朝廷重臣,雲貴總督,竟然落得如此下場。當劊子手的刀落下的那一刻,整個刑場一片寂靜。

四、金川平定,土司就擒

張廣泗的處決在朝野引起了巨大震動,但對于遠在金川的戰場來說,這隻是一個開端。乾隆帝深知,要徹底平定金川之亂,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決心。

乾隆為何在金川之戰中連斬兩名朝廷重臣?此事與一位土司公主有關

在張廣泗被處決後,乾隆立即任命富勒渾為四川總督兼領川陝總督,全權負責金川之戰。富勒渾是滿洲正黃旗人,曾任陝西巡撫,對西南邊疆事務頗有經驗。乾隆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扭轉戰局。

富勒渾到達金川後,首先着手整頓軍紀。他嚴懲了一批趁亂中飽私囊的軍官,重新調整了軍隊的部署。同時,他也沒有忽視政治鬥争帶來的影響。富勒渾巧妙地平衡了讷親和嶽鐘琪之間的沖突,讓兩人各司其職,共同為平定叛亂而努力。

在軍事上,富勒渾采取了穩紮穩打的政策。他首先鞏固了已經占領的地區,然後逐漸向金川腹地推進。為了切斷叛軍的補給線,富勒渾下令在金川周邊地區實行"清野"政策,将可能被叛軍利用的糧食和物資全部收繳。這一政策雖然在短期内給當地百姓帶來了一些困擾,但從長遠來看,大大削弱了叛軍的實力。

與此同時,富勒渾也沒有忽視外交手段。他派人秘密接觸了一些動搖的土司,許諾隻要他們棄暗投明,就可以保留一定的權力。這一政策收到了顯著效果,不少土司開始脫離莎羅奔,轉而支援清軍。

在軍事壓力和政治分化的雙重作用下,莎羅奔的處境越來越艱難。他的盟友郎卡也開始動搖,考慮是否要投降。就在這時,一個意外的消息傳來:失蹤已久的阿扣突然現身,請求見富勒渾。

富勒渾謹慎地安排了這次會面。在會面中,阿扣透露了一個重要情報:莎羅奔正計劃逃往西藏,尋求達賴喇嘛的庇護。如果讓莎羅奔成功逃脫,不僅會讓金川之亂久拖不決,還可能引發更大的政治危機。

得到這一情報後,富勒渾立即做出決斷。他一方面加強了對金川的包圍,切斷莎羅奔可能的逃跑路線;另一方面,他派出精銳部隊,直接攻打莎羅奔的大學營。

這場最後的決戰異常激烈。莎羅奔知道已經無路可退,決心做最後的抵抗。清軍在攻打過程中遭受了不小的損失,但最終還是突破了叛軍的防線。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莎羅奔的部下紛紛投降,莎羅奔本人也被生擒活捉。

随着莎羅奔的落網,金川之亂終于平定。富勒渾立即派人将這一捷報傳回北京。乾隆得知消息後,龍顔大悅,立即下令在京城舉行慶功宴會。

然而,對于金川地區的未來安排,朝廷内部還存在不同意見。有人主張徹底廢除土司制度,直接改土歸流;也有人認為應該保留部分土司,以便更好地管理這個地區。最終,乾隆采納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廢除大金川和小金川的土司,直接由朝廷派官管理;但保留其他一些較小的土司,以作為過渡。

至此,曆時三年的金川之亂終于落下帷幕。這場戰争不僅鞏固了清朝在西南邊疆的統治,也加速了改土歸流的程序。然而,對于參與其中的人來說,這場戰争帶來的影響卻遠未結束。

乾隆為何在金川之戰中連斬兩名朝廷重臣?此事與一位土司公主有關

讷親和嶽鐘琪雖然在最後階段為平定叛亂做出了貢獻,但他們在早期的争鬥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未被乾隆遺忘。乾隆對他們的處置,将會是朝廷接下來需要面對的一個棘手問題。

五、餘波未平,後事難了

金川之亂雖已平定,但其影響卻遠未消散。乾隆帝深知,要徹底解決金川問題,還需要妥善處理一系列後續事務。這其中,最為棘手的莫過于對讷親、嶽鐘琪以及阿扣的處置。

讷親作為乾隆的親信,在金川之戰中表現出色,但他與張廣泗的沖突也是導緻軍中不和的重要原因之一。乾隆召見讷親時,對他既有嘉獎也有訓斥。最終,乾隆決定将讷親調離四川,改任江蘇巡撫。這一安排既是對讷親功勞的肯定,也是對他過失的懲戒。

嶽鐘琪的處置則更為複雜。作為老将,嶽鐘琪在金川之戰中功過參半。乾隆考慮再三,最終決定給予嶽鐘琪優厚的退休待遇,但不再讓他擔任重要職務。這一決定既照顧了嶽鐘琪的顔面,又避免了他繼續參與朝政可能帶來的不穩定因素。

然而,最令朝野關注的,莫過于對阿扣的處置。作為這場風波的核心人物之一,阿扣的命運牽動着衆多人的心。有人主張嚴懲阿扣,認為她是導緻張廣泗失敗的罪魁禍首;也有人為她求情,認為她最後提供的情報對平定叛亂起到了關鍵作用。

經過深思熟慮,乾隆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将阿扣送往北京,安置在宮中。這一決定背後,是乾隆的深謀遠慮。一方面,将阿扣置于眼皮底下,可以防止她再生事端;另一方面,阿扣對金川地區的了解,對于朝廷今後治理這一地區可能會有所幫助。

阿扣入宮後,乾隆多次召見她,詢問金川的風土人情和統治方式。阿扣的聰慧和見識給乾隆留下了深刻印象。漸漸地,阿扣成為了乾隆了解西南邊疆事務的重要管道之一。

然而,阿扣的存在也引發了宮中的一些微妙變化。一些妃嫔對這位來自邊疆的美人頗有微詞,認為她可能會影響皇帝的決策。為了平息這些不滿,乾隆不得不刻意減少與阿扣的接觸,并明确表示不會給予她任何正式的地位。

與此同時,金川地區的善後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富勒渾按照乾隆的訓示,開始實施改土歸流的政策。大金川和小金川被劃分為若幹州縣,直接由朝廷任命的官員管理。為了安撫當地民心,朝廷還下令減免了部分賦稅,并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以改善當地百姓的生活條件。

乾隆為何在金川之戰中連斬兩名朝廷重臣?此事與一位土司公主有關

然而,改土歸流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一些保留下來的小土司對新政策頗有不滿,暗中煽動百姓抵制。富勒渾不得不多次派兵鎮壓小規模的騷亂。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富勒渾建議在金川地區推行"移民實邊"政策,鼓勵内地漢人移居金川,以改變當地的人口結構。

乾隆準許了這一建議,并親自拟定了《移民實邊诏》。诏書規定,凡自願移居金川的漢人,可獲得一定數量的土地和農具,并在一定時期内免除賦稅。這一政策吸引了不少内地貧苦農民前往金川,逐漸改變了當地的人口構成和社會結構。

然而,"移民實邊"政策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大量漢人的湧入引發了與當地土著居民之間的沖突,尤其是在土地配置設定方面。富勒渾不得不多次親自調解糾紛,以維護當地的社會穩定。

随着時間的推移,金川之亂的影響逐漸淡去。然而,這場風波所暴露出的問題,特别是邊疆治理和民族關系方面的問題,仍然是清朝統治者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乾隆在其後的統治中,多次回顧金川之亂的經驗教訓,并将其作為制定邊疆政策的重要參考。

金川之亂雖然平定,但其餘波仍在繼續。這場發生在西南邊陲的風波,不僅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也深刻影響了清朝的統治政策。它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将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内,繼續影響着清朝的政局和邊疆治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