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村文化和旅遊帶頭人支援項目系列報道(之四)丨楊麗:守護鄉村,傳承非遺

人物簡介:

楊麗, 2023年度鄉村文化和旅遊帶頭人,市級苗繡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貴州黔繡非遺文化産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貴州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社員,被授予貴州省“各行業傑出的女人”、貴州省首屆“黔繡工匠”等稱号。

鄉村文化和旅遊帶頭人支援項目系列報道(之四)丨楊麗:守護鄉村,傳承非遺

▲ 楊麗在交流苗繡技藝

“妹仔,要學好手藝,才能過上好日子!”年幼時,外婆常對楊麗這樣說。出生在貴州銅仁一個苗寨中的楊麗從小和外婆一起紡紗織布,耳濡目染下,生出了對苗繡技藝的熱愛。當時的楊麗也許不會想到,她日後會接力傳承非遺苗繡,帶領鄉親走上緻富路。

成年後,走出大山的楊麗在重慶一所高校任教。後來因為兒子生病,她轉變了人生航向,毅然決定重返鄉村,守在孩子身邊。為緩解經濟壓力,她和妹妹在家鄉開了一家小店,做起了苗繡等手工藝品的生意。随着兒子病情好轉,楊麗有了更多精力投入事業。

2010年,楊麗成立貴州黔繡非遺文化産業發展有限公司,創立“黔繡”品牌,緻力于苗繡、葉脈繡等工藝及貴州傳統織、染、繡等非遺技藝的保護、傳承、發展事業。

“貴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在貴州大地上繁衍生息,黔繡是貴州各民族以刺繡形式傳承本民族文化的瑰寶。”楊麗說。通過10多年的鑽研,她恢複提升了貴州失傳上千年的葉脈繡技藝,并整理出黔繡的20多種針法。

2022年,楊麗經營的公司在銅仁碧江區路臘村以“村集體+公司+村民”産業發展模式,投資建設以文、旅、農融合發展的“黔繡非遺文化産業基地”,在易地移民安置區及主城區社建立“黔繡工坊”,在銅仁古城建立“黔繡非遺傳承館”。公司研發、生産出以苗繡、葉脈繡、黔繡等非遺工藝為主,貴州傳統織、染等非遺工藝為輔的黔繡品牌服裝、飾品、家居用品三大類70餘種産品。“非遺村寨建基地、社群建工坊、古城搭平台建視窗及短視訊、直播新媒體拓展銷售管道”的模式為當地發展帶來新氣象。

鄉村文化和旅遊帶頭人支援項目系列報道(之四)丨楊麗:守護鄉村,傳承非遺

▲ 楊麗教授村民葛麻抽取工藝

懷揣着對家鄉的深情厚誼,楊麗堅持對學生、村民進行傳統黔繡、土布紡織、印染等技藝的公益性傳承教學工作。她深信“農村婦女自己能夠賺錢,活得就更有尊嚴”。10餘年來,為幫助婦女從事手工藝在家靈活就業、創業,她累計教育訓練3000餘人次,帶動200餘名繡娘就業,讓她們實作了“背着娃,繡着花,掙着錢,養着家”的夢想。她欣喜地看到,孩子們有了媽媽的陪伴,老人不再孤單,村寨也更加美麗。

依托路臘村黔繡非遺文化産業基地項目,楊麗入選文化和旅遊部評定的2023年度鄉村文化和旅遊帶頭人。她難掩内心激動,同時也為自己加壓,她說:“這對于我是一種鞭策、一種鼓勵,也是一種動力,我還得再努力一點,做得更好一點。”

獲評鄉村文化和旅遊帶頭人後,楊麗得到了資金支援,還獲得了當地相關部門的鼓勵和幫助。鄉村文化和旅遊帶頭人教育訓練讓楊麗擴寬了知識視野、堅定了發展信心。楊麗的丈夫楊光清曾入選文化和旅遊部評定的2020年度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支援項目。楊麗告訴記者,他們夫妻二人因振興鄉村的共同夢想走到了一起。“我願意和他共同奮鬥,一起守護鄉村,建設鄉村,帶領大家一起幸福地老去。”她說。

觀賞200畝荷花田、選購朱砂工藝品、參加研學項目……如今,黔繡非遺文化産業基地項目建設為路臘古寨增添了色彩,農、文、旅深度融合,讓更多人發現了古寨的美麗。通過研學和鄉村非遺體驗等項目,村子裡越來越多的村民從中受益,日子過得更加紅火。

鄉村文化和旅遊帶頭人支援項目系列報道(之四)丨楊麗:守護鄉村,傳承非遺

▲ 楊麗傳授徒弟楊欣雨具有上千年曆史的朱砂染色工藝

最近幾個月,楊麗開通了以“村花姐黔繡楊麗”為名的自媒體賬号,她和徒弟小雨的身影穿梭在村子裡,在短視訊中展示傳統的織、染、繡等制作工藝。同時,她也希望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拓展銷售管道。

談及為何在村裡選了年輕的姑娘小雨進行培養,楊麗道出了自己的心思:“人在,手藝在;人不在,手藝依然要在。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手裡就把它斷送了。”她認為,非遺源于鄉村,存活在鄉村,才會有生命力,才能回饋于鄉村,“守護鄉村,傳承非遺”的故事将不斷續寫新的篇章……

點評:

楊麗采用“非遺村寨建基地、社群建工坊、古城搭平台建視窗及短視訊、直播新媒體拓展銷售管道”的模式,盤活地域文化和旅遊資源,豐富業态,激發消費潛力,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探路先行,發揮引領示範的作用,黔繡非遺文化産業基地項目成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典型。

(受訪者供圖)

責編:武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