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地交而萬物生:雙蛇神話的起源

雙蛇造人神話,起源于中國。

伏羲女娲造人,就是雙蛇交纏的樣子。

天地交而萬物生:雙蛇神話的起源

在中國長江下遊的有虞氏1.1萬年前使用的文字中,雙蛇交纏的字寫作“交”,是兩條蛇共用一個腦袋的樣子。

天地交而萬物生:雙蛇神話的起源

交是條一首雙身蛇

有虞氏文字中,普通的蛇都寫作“蟲”,是一種三角腦袋的蝮蛇,字形如下。

天地交而萬物生:雙蛇神話的起源

甲骨文“蟲”就是蝮蛇

兩隻蝮蛇(蟲)交纏合體,就變成了一個“交”字,意思就是雌雄交配。

記載了上古有虞氏月令文化的《禮記·月令》就說:

仲冬之月…虎始交。

這個交就是陰陽雌雄交配的意思。

易經裡的《泰》卦,卦象也叫“天地交”,意思也是天地陰陽之氣交配的意思,被有虞氏認為是萬物化生的根源。

《泰》…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易傳《彖》

兩條蛇的交配,被上古有虞氏視為陰陽交合的象征。

當每一個人看到下面這個場景,估計第一反應都是會在腦海裡浮現一個“交”字吧!

天地交而萬物生:雙蛇神話的起源

蛇交配

那麼,有虞氏的“交”字,為什麼要把兩條蛇畫成了隻有一個腦袋呢?

這當然是因為陰陽“沖氣以為和”,共用的腦袋象征的是陰陽結合,融為一體。

在有虞氏的《山海經》中,已經記載了這樣的一首雙身蛇,名字叫做“肥遺”。

渾夕之山,無草木,多銅玉。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北山經》

《山海經》是一部天文月令書,肥遺這種一首雙身蛇的形象位于北方,自然也就是對應着仲冬之月,是“虎始交”的時間,暗示着這是一個陰陽相交的重要時刻。

類似的圖案在馬王堆非衣上出現了,看看正北方(T形帛畫正上方頂部),正中間最高處畫的就是一條卷成了太極圖案的蛇,正下方則是兩條蛇,一紅一白交纏成一個“交”字。

天地交而萬物生:雙蛇神話的起源

馬王堆“肥遺”

由此可見,《山海經》裡的“肥遺”這種一首雙身蛇,實際上就是“非衣”,“非衣”和“肥遺”的上古音完全相同,都畫着一首雙身蛇,很顯然是同一樣東西。

它表示的是陰陽二氣“沖氣以為和”。

《管子·水地篇》也記載了一種一首雙身蛇,名為“蟡”,上古音和“肥遺”、“非衣”相近,也是同一種東西。

涸川之精者生于蟡。蟡者,一頭而兩身,其形若蛇,其長八尺。

在中國的肥遺,被稱為伏羲和女娲。在最晚八千年前的興隆窪文化中已經出現。長這樣。

天地交而萬物生:雙蛇神話的起源

這樣的一首雙身圖案後來演變成商代青銅器上極其常見的紋路。

天地交而萬物生:雙蛇神話的起源

所謂的饕餮紋就是一首雙身的肥遺

一直到漢代這樣的伏羲女娲像還是很盛行。

天地交而萬物生:雙蛇神話的起源
天地交而萬物生:雙蛇神話的起源
天地交而萬物生:雙蛇神話的起源

伏羲女娲傳播到了印度,就變成了蛇王娜迦。長這樣。

天地交而萬物生:雙蛇神話的起源

伏羲女娲傳播到了蘇美爾,變成了這樣。

天地交而萬物生:雙蛇神話的起源
天地交而萬物生:雙蛇神話的起源

西方某本被稱為“擺布”的經書上,則把這條蛇(肥遺)稱為誘惑了亞當和夏娃的魔鬼。

哈哈哈。

真搞笑。

沒有這個魔鬼,西方人隻能從亞當的胳肢窩裡蹦出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全地球所有的文明,都來自中國,來自浙江上山文化有虞氏。

數盲文盲們,不服來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