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商代甲骨文為何突然出現?婦好墓中陪葬品揭示甲骨文來源

商代的甲骨文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1.1萬年以前有虞氏在長江下遊的上山文化使用的,最晚在1.1萬年就已經是高度成熟的體系化文字。

但是這些文字原本都是用毛筆大量書寫在竹簡上,在南方的潮濕氣候下,不出三千年就全部爛光了。隻有少量零星地刻在陶器上的才能僥幸儲存至今。

在甲骨上大量刻字的習慣,是商代才開始的。也正是這個習慣,使得有虞氏的文字得以大批量儲存下來。

這個習慣,是商王武丁開啟的,更準确地說,是武丁的王後婦好開啟的。

目前商代的甲骨文,是在武丁時期大量湧現出來的,能夠确定比武丁更早的甲骨文可以說鳳毛麟角,甚至可以說一片也沒有。然而到了武丁時期,突然發現了數萬片刻字甲骨,而且這些甲骨上刻的文字就已經是超級成熟完善的文字系統。

很顯然,這一套文字系統不可能是武丁時候突然發明的,唯一的可能就是外來的。

帶來這套文字系統的人,就是婦好。

武丁時期大量甲骨文的來源線索,就埋在武丁的王後婦好的墓中。

極其幸運的是,雖然商代的王陵全部被盜一空,婦好墓卻躲過盜墓賊。

婦好墓,是僅次于商王級别的墓葬,其中出土的大批文物,解釋了這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是來自何方。

這是婦好墓中發現的玉鳳。

商代甲骨文為何突然出現?婦好墓中陪葬品揭示甲骨文來源

對比一下下面這隻玉鳳,風格高度相似。

商代甲骨文為何突然出現?婦好墓中陪葬品揭示甲骨文來源

這隻玉鳳是1955年出土于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

考古學家們在石家河,還發現了很多與婦好墓中高度相似的玉器。

比如玉蟬。

商代甲骨文為何突然出現?婦好墓中陪葬品揭示甲骨文來源

比如玉龍。

商代甲骨文為何突然出現?婦好墓中陪葬品揭示甲骨文來源

比如玉虎。

商代甲骨文為何突然出現?婦好墓中陪葬品揭示甲骨文來源

比如玉鷹。

商代甲骨文為何突然出現?婦好墓中陪葬品揭示甲骨文來源

如此高度相似的玉器,隻能說明一個事實:

殷墟婦好墓中的玉器,來自湖北石家河。

那麼,這些玉器,是如何來到婦好墓中的?

答案隻有一個:

婦好本人,就是來自石家河!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婦好本人,就是來自石家河!

婦好本人,就是來自石家河!

婦好本人,就是來自石家河!

石家河文化,是有虞氏創造的文化。

在石家河文化中發現的玉器,全部無一例外百分之百,都是出自甕棺葬中。

甕棺葬,就是百分之百的有虞氏獨一無二的葬俗。

凡是有虞氏甕棺葬出現的地方,必有文字出現。

這是抱雪齋對于中華文明傳承脈絡的最重要最準确的判斷。

是以,商王武丁的王後婦好,是來自湖北石家河有虞氏!

是婦好,給商王武丁帶來了有虞氏一整套的文字型系!

這是史上最偉大的嫁妝。

商王武丁毫無疑問對于這套文字型系是全盤接受,而且開創了把大批量文字刻在甲骨上的傳統。

一開始這些文字都是刻在龜殼上,而且這些龜殼都是原産于長江中下遊的花龜,需要進貢才能滿足武丁沒事就要往龜殼上刻字的大量需求。

據不完全統計,武丁時期的幾萬片甲骨,跟婦好相關的至少在200片以上,可以說凡是與婦好有關的,事無巨細都要刻在龜殼上。

比如下面這些,隻是很少一部分。

商代甲骨文為何突然出現?婦好墓中陪葬品揭示甲骨文來源
商代甲骨文為何突然出現?婦好墓中陪葬品揭示甲骨文來源
商代甲骨文為何突然出現?婦好墓中陪葬品揭示甲骨文來源
商代甲骨文為何突然出現?婦好墓中陪葬品揭示甲骨文來源
商代甲骨文為何突然出現?婦好墓中陪葬品揭示甲骨文來源

在甲骨上刻下這些文字的,當然是來自婦好娘家的有虞氏人。

估計這些人往龜殼上刻字的時候心裡也是崩潰的,寫慣毛筆的手忽然拿起了刻刀,估計也是一邊刻一邊在心裡罵:

武丁你個老小子,秀恩愛能不能低調一點?每天刻這麼多字真特麼累人啊!

從此,中華文明進入了能長期儲存文字的時代。

我們從“婦好”這個名字也能看出來她的來曆。

下圖是婦好墓中青銅器上的婦好之名。

商代甲骨文為何突然出現?婦好墓中陪葬品揭示甲骨文來源

真名其實寫作:“帚好”。

意思是來自“帚”這個地方的一位“好”姓女子。

類似的還有倗伯為妻子“畢姬”所造的青銅器,畢姬就是來自畢國的姬姓女子。

商代甲骨文為何突然出現?婦好墓中陪葬品揭示甲骨文來源

畢姬

武丁的時候,有沒有哪個地方名字叫“帚”的?

當然有。

孫怡讓曾經說過,“帚”在蔔辭中用為“歸”(歸),王襄、葉玉森、吳其昌等人也持這種看法,認為“帚”可能是“歸”的假借字。

歸(歸),就是秭歸的“歸”,是歸國的所在。

《漢書·地理志》載:“秭歸,歸鄉,故歸國。”《後漢書·郡國志》亦載:“秭歸,本歸國。”

歸國又稱夔國,《左傳》有“秋,楚人滅夔,以夔子歸”,杜預注雲:“夔,楚同姓國,今建平秭歸縣”。宋衷也說:“歸即夔。歸鄉,蓋夔鄉矣。”

湖北秭歸這個地方,就是婦好的娘家所在,和湖北石家河都位于長江流域,距離不算太遠,自然屬于同一個文化區,是以婦好墓中發現的玉器和石家河玉器類似也就很容易了解了。

那根本就是婦好從娘家帶來的嫁妝!

婦好所來自的夔國,在商代的時候應該還是一個好姓的國家,屬于有虞氏的一支。到西周時期則被芈姓的楚人所占據。

《國語·鄭語》就說:

“融之興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

韋昭注:“夔越,芈姓之别國,楚熊繹六世孫曰熊摯,有惡疾,楚人廢之,立其弟熊延。摯自棄于夔,其子孫有功,王命為夔子。”

楚人為颛顼之後,和有虞氏一樣都以颛顼為祖,可見夔國從武丁時期開始到西周時期都是有虞氏的活動範圍。

這些地方出現文字,一點也不奇怪。

沒有才怪了。

抱雪齋還可以進一步明确指出,從婦好墓中的青銅器檢測出的放射性鉛來看,這些青銅器也都是來自她娘家的嫁妝,是産自武漢盤龍城!

商王武丁通過與婦好的聯姻,不但獲得了有虞氏的文字,還牢牢控制住了盤龍城的青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