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食品安全始終是群眾關注的焦點。然而,近期新京報的一則深入調查,揭示了罐車運輸食用油領域存在的令人震驚的亂象,這無疑給公衆的食品安全帶來了巨大的潛在威脅。
回溯過往,食品行業的問題層出不窮,鴨腸廠食品衛生事件的陰影尚未消散,食用油運輸的混亂狀況又闖入了大衆的視野。今年五月,新京報的記者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食用油運輸進行了長期而細緻的追蹤調查。結果令人咋舌,國内普貨罐車的運輸作業呈現出極為無序和混亂的态勢。
記者發現一輛車牌号為冀 E**65Z 的罐車,5月16日,它從甯東煤制油廠區啟程,曆經兩日的長途跋涉,最終抵達河北省秦皇島市。甯東煤制油廠,這座屹立于廣袤的甯東能源化工基地、占地數千畝的大廠,主要緻力于通過尖端技術将煤炭轉化為液蠟、白油等産品。這些産出的煤制油,多數被運往沿海區域,成為化工産品的原材料或燃料。
當完成煤制油的解除安裝後,這輛罐車并未匆忙離開,而是在附近的馬路邊暫時停靠。據悉,該司機隸屬于一個規模不小的車隊,像他這樣的罐車在車隊中多達十幾輛。這位專職司機在尚未接到新任務之前,隻能在此處耐心等待。
5月20日,這輛未曾清洗罐體的罐車重新啟動引擎,緩緩駛入了彙福糧油集團所屬的停車場。從門口保安那裡得知,這片停車場歸屬彙福糧油集團,而到此的罐車通常是為了裝載食用油而來。次日上午 10 點,這輛自卸貨以來從未清洗過罐體的罐車,竟暢通無阻地進入了彙福糧油集團的廠區。一小時後,它滿載着 31.86 噸的一級豆油駛離了廠區。令人痛心的是,門衛留存的運輸單據,成為了這一違規操作無可辯駁的證據。
無獨有偶,5 月 24 日,又有一輛同樣從甯東煤制油廠運輸煤制油至河北的罐車,幾經輾轉停留在了天津濱海區的停車場内,靜候運輸食用油的指令。據司機透露,該車同樣未曾進行罐體清洗,而對于可能被廠家拒之門外的風險,司機表現出了聽之任之的态度。最終,不出所料,這輛罐車順利進入了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的廠區。記者從保安處獲悉,進廠的罐車裝載的均是大豆油,這輛罐車也不例外,并且裝載了 35 噸大豆油。在整個過程中,竟無人對罐體的清潔狀況進行檢查。
沿海地區,由于聚集了衆多食用油生産廠家,成為了運輸煤制油罐車返程時的熱門選擇。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區,素有“罐車之鄉”的稱号,至少擁有 3000 台罐車。這些罐車頻繁地穿梭于甯夏煤制油廠區和沿海食用油廠之間。然而,随着罐車數量的持續增長,運輸市場的競争愈發激烈,運輸價格大幅下跌。從天津到西安的單程運費,已從原本每噸 400 元以上驟降至 200 元左右。為了削減成本,許多罐車在返程途中不得不尋覓配貨,煤制油是以成為了他們新的經濟來源。
可是,運輸成本的降低卻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為了節省開支,大量罐車不僅無法實作專車專用,甚至在更換運輸貨物時,堅決拒絕清洗罐體。因為清洗罐體的成本高昂,且普貨罐車頻繁更換運輸物品,每一次的清洗都意味着一筆不小的開銷。罐車司機們無奈地表示,是否清洗罐體完全取決于車隊老闆的決策,即便他們有時萌生出清洗的念頭,也不得不服從老闆的安排。
在食用油廠家這一端,檢查工作的寬松和敷衍令人瞠目結舌。在罐車司機們看來,車隊老闆敢于不安排清洗罐體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部分食用油廠家寬松的驗罐标準。司機們紛紛反映,這些廠家通常隻是象征性地檢查罐體的兩個口部,司機們隻需簡單擦拭這兩個部位,便能輕松過關。一位來自河北邢台的罐車司機透露,車隊老闆對每個廠家的驗罐情況可謂心知肚明,深知他們大多不會進行深入細緻的檢查。
新京報的記者以運輸食用油的名義聯系了彙福糧油集團,從業人員宣稱不要求食用油專用罐車,僅要求罐車前三次所運輸的貨物為食用油,并聲稱勞工會在裝油前進行驗罐。然而,多名罐車司機卻揭露,該公司的驗罐工作浮于表面,對于熟人運輸更是大開友善之門。
記者還與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取得了聯系,銷售經理表示原則上需要專用罐車,但實際操作中,隻要罐體标有“食用油專用”字樣即可,公司既不負責驗罐,也不對食用油裝車後的品質承擔責任。天津濱海新區的另一家食用油生産公司在驗罐時同樣隻是走過場,司機上傳幾張照片就能應付了事,甚至允許使用之前的照片蒙混過關。
一些食用油廠家要求罐體外側标注“食用油”字樣,司機們表示這極易蒙混過關,隻需将之前的“普通液體”字樣抹去重新噴塗即可。記者在該公司門口觀察發現,許多罐車罐體上的媒體資訊存在明顯的塗改痕迹,有的隻是用貼紙簡單遮蓋後重新張貼,即便如此,這些罐車依然能夠大搖大擺地運輸食用油。
大陸自 2014 年起開始實施的《GB/T30354-2013 食用植物油散裝運輸規範》明确規定,運輸散裝食用植物油應當使用專用車輛,嚴禁使用非食用植物油罐車或容器。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該規範屬于推薦性而非強制性标準,對食用油廠家的限制作用相當有限。江南大學食品學院的王興國教授指出,即便這是推薦性标準,企業在制定自身标準時也應當以此為基準,不得低于此标準。
罐車司機邱健(化名)透露,如果在卸完煤制油後不清洗罐體,罐内可能會殘留數千克至十幾千克的煤制油。他進一步強調,普通的水洗方式根本難以徹底清除殘留,隻有采用堿水和高溫蒸罐的方法才能達到較好的清潔效果。邱健還提到,普貨罐車能夠運輸多種化工液體,煤制油隻是其中之一,而食用油廠家寬松的驗罐标準,使得食用油在運輸過程中面臨着極高的被污染風險。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的副教授朱毅鄭重警示,煤制油中含有的不飽和烴、芳香族烴、硫化物等成分對人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長期食用可能導緻中毒。倘若食用油罐車還運輸其他化工液體,其潛在的風險更是難以估量。朱毅特别強調,如果食用油中摻入了毒性較大的化工液體,無論是直接接觸還是吸入,都可能對人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邱健急切地呼籲社會各界高度重視這一行業亂象,畢竟食用油與千家萬戶的飲食安全息息相關。他堅信,食用油廠家嚴格把好驗罐關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食用油廠家仔細驗罐應該最有效果,能解決 99%的問題。”然而,現實情況卻是,衆多運輸訂單經過層層轉包,買賣雙方對于最終承運的罐車狀況往往一無所知,導緻散裝食用油在長距離運輸過程中處于一種近乎失控的狀态。
新京報的這一調查無情地揭開了罐車運輸行業中食用油與化學液體混用且不清洗的醜陋面紗,這一現象毫無疑問對食品安全構成了極其嚴重的威脅。由于食用油廠家在驗罐環節的疏忽與懈怠,以及推薦性國家标準《食用植物油散裝運輸規範》缺乏強制執行力,食用油在運輸過程中被化學液體污染的風險與日俱增。
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緊迫時刻,食品行業急需更多的關注以及更為嚴格和有效的監管措施。唯有如此,才能切實保障公衆能夠安心地享用安全、健康的食品,牢牢守護住百姓“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