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蔣孝勇在台灣召開新聞釋出會,不是宣傳什麼時政,也不是講述一些新聞,而是提議将祖父蔣介石和父親蔣經國的靈柩遷回大陸安葬,完成他們“魂歸故裡”的遺願。
這一個提議很快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讨論,蔣孝勇的言辭感人,但現實卻充滿複雜和挑戰。為了實作這一使命,他不斷努力和鬥争,奈何至死都沒能實作。
臨終前留下兩句遺言,讓人唏噓不已,不過他的堅持和努力卻感動無數人。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段充滿艱難和情感的故事。
蔣介石的崛起
蔣介石出生于浙江奉化一個家庭,母親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養活一家,亂世中生活的很艱苦。
他從小就表現的較為堅強,而且還有很強的求知欲,早年在家鄉讀書、後赴南京求學,1906年遠赴日本進入東京清華學校學習。
在那個年代,出國留學并不在于能夠學多少知識,而在于能夠提前接觸到先進的思想,這段留學經曆剛好就讓蔣介石接觸到新的思想,為後來的軍事和政治生涯打下基礎。
1924年後蔣介石開始嶄露頭角,受到孫中山的重用,2年後的北伐戰争中更是受到重用,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領軍北伐,取得全國性的勝利。
這一時期蔣介石的名聲達到頂峰,也就是在此時與中共的沖突也逐漸顯現。北伐戰争并不是國民黨獨自進行的,我黨也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可“果實成熟後”蔣介石卻想獨享。
1927年4月12日,國民黨在上海發動震驚全國的“清黨”行動,逮捕和處決大批共産黨員,自此之後蔣介石徹底掌握國民黨的實權,是中國名義上的中央政府。
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到1936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蔣介石就沒放棄過對紅軍的圍剿、對我黨的迫害。
哪怕是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占東北三省,中華民族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蔣介石依舊推行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這一政策不僅招緻全國的不滿和反對,還使得日軍坐收漁翁之利,短期内就完全占領東三省。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要求其停止内戰一緻抗日。
在我黨和全國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蔣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剿共”,并與共産黨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使中國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際團結一緻,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
抗日戰争期間,蔣介石擔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上司全國軍民進行抗戰,中國軍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勝利。
抗戰過程中,蔣介石曾表現出一些錯誤的決策和獨斷專行,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戰役中的失誤,使得抗戰程序受到一定影響,甚至還多次找機會迫害我黨人員。
此事雖然産生惡劣的影響,但并沒有影響整體局勢的發展,1945年抗日戰争取得勝利,全國人民歡欣鼓舞準備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内戰與敗退台灣
無論是“雙十協定”,還是“重慶談判”目的隻有一個,就是國共兩黨和平共處,這也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和日益高漲的群眾要求。
然而蔣介石表面上與我黨合作,同意共同建設新中國,暗地裡卻調動軍隊實施下一步行動,企圖通過内戰擊敗我黨繼續維護國民黨的統治。
1946年6月全面内戰爆發,國共兩黨再次兵戎相見,老百姓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解放戰争期間,國民黨軍隊不得人心,再加上蔣介石犯下許多戰略性錯誤,導緻國民黨軍隊在與解放軍的較量中節節敗退。
特别是在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和渡江戰役中,國民黨軍隊遭受毀滅性打擊,精銳力量基本消耗殆盡,蔣介石的時代一去不複返。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蔣介石的統治宣告終結,2個月後被迫率領殘餘部隊和大批國民黨官員撤退到台灣。
在台灣他繼續推行自己的威權統治,進行大規模的“清共”運動,鞏固國民黨的統治地位。
同時還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動台灣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使台灣在較短時間内實作了經濟起飛,而做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反攻大陸,恢複國民黨在全中國的統治。
隻可惜盡管蔣介石在台灣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他對大陸失去控制的遺憾始終揮之不去,随着時間的推移“反攻大陸”變得越來越不現實。
蔣介石在台灣統治二十多年,直至1975年去世,至死都沒能實作這個夢想。
蔣介石去世後,遺體被暫時安置在台北慈湖陵寝,為何說是“暫時”呢?因為在等待将來有機會遷回大陸安葬。
蔣介石死後其子蔣經國接受台灣最高權力,這個時候大陸的發展逐漸将台灣遠遠甩開,想要“反攻”更不切實際,他也沒能完成父親的遺願。
1988年蔣經國病逝,後将遺體安放于桃園縣大溪鎮,也有意準備将來運回大陸安葬。然而,随着兩岸關系的複雜變化,蔣介石和蔣經國的靈柩至今未能實作“葉落歸根”。
蔣孝勇的努力和無奈
蔣介石有5個孫子,5人的人生各有不同,但有一人不得不提,他就是蔣經國的小兒子蔣孝勇。
蔣孝勇1948年出生于上海,自幼聰慧深受祖父蔣介石的喜愛,承載家族的許多期望。
1964年他進入軍校學習,各項成績名列前茅,然而一次意外受傷讓他不得不告别軍校,轉而攻讀政法領域,1988年蔣經國猝死肩負起家族的重擔。
但那個時候的寶島台灣局勢變動太大,蔣家已經不是剛去台灣時的蔣家,蔣孝勇根本無法影響台灣局勢,更不用說兩岸之間的關系了。
1996年蔣孝勇因患食道癌病情嚴重,決定在有生之年完成祖父、父親的遺願,他曾多次公開表示,希望将祖父蔣介石和父親蔣經國的靈柩遷回大陸安葬,實作他們“魂歸故裡”的遺願。
為了推動移靈計劃,蔣孝勇還曾親自前往大陸進行秘密通路,希望通過親身體驗和實地考察,找到實作這一願望的途徑。
在大陸他受到熱情的接待,還參觀了祖父蔣介石和父親蔣經國的故居,感受到濃厚的曆史氛圍和故鄉的溫情。
回到台灣後,立刻召開一次大規模的新聞釋出會,向公衆公布自己的計劃和希望。
他鄭重提議将祖父蔣介石和父親蔣經國的靈柩遷回大陸安葬,完成他們“魂歸故裡”的遺願,釋出會上情緒激動、數次哽咽。
“我的爺爺蔣介石、父親蔣經國,生前特地交代要魂歸故裡,這是人之常情,這一點也是任何時候都不會變的。爺爺與父親作為蔣家已故先人,對于他們的遺願,我們一定會不遺餘力地去幫他們實作。”
“送祖父和父親大陸安葬,是他們的遺願,也是我奮鬥了一輩子的事業。蔣氏子孫不會忘記也不敢忘記,将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完成此事。”
這一提議被提出後很快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讨論,台灣媒體争相報道,大陸也在密切關注這一動向。可惜的是,蔣孝勇的言辭雖然感人,但現實卻是複雜而充滿挑戰的。
台灣當局和一些反對勢力,對這一提議持反對态度,認為這是蔣家為争取政治資本的手段。
面對巨大的阻力蔣孝勇并沒有退縮,多次拜訪台灣當局的高層上司,希望通過溝通與談判來改變這一阻礙。
然而每次的會面都以失敗告終,盡管蔣孝勇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移靈之事至死都始終未能實作。
1997年蔣孝勇病危,或許也是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臨終前拉着兒子的手并鄭重地囑咐道:“一定要完成這個使命,不要讓祖父和父親的遺願落空......”
回看兩岸的發展,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停止炮擊金門,标志着兩岸真正停火的開始;鄧公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也是在解決台灣問題;
随後大陸與台灣在經濟文化開始進行交流,兩岸關系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化;1992年兩岸達成“九二共識”,進一步促進兩岸的友好往來。
從上述的種種可以看出,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通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統一大業必将實作。
蔣介石作為大陸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充滿争議和複雜性,然而無論曆史如何評判,在抗日戰争中他的确有着不小的貢獻。
與此同時,蔣介石“魂歸故裡”的願望不僅代表個人的意願,更代表無數離散家庭對故鄉的深切眷戀和歸屬感,或許在不久的将來兩岸能夠和平統一,“兩蔣”的遺願也能夠達成。
對于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資料: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XEQRgWHfXDEeWHU76bKwqgs8iYzWU4ghiZxKv6GbWjgPK5iYGmiHLztq7-8rqn3yNe2qUZKUwr_w51tMrIsp-ZbI7UkJArU5S0LZU6M1yLbuML1ds1g_UuI-DRH7zmP8w5AbgUoXs_c=&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揭秘蔣介石5個孫子的不同人生際遇(組圖)-中新網 (chinanews.com.cn)